分享

孝子抱母”感动世界

 月圆如画 2012-03-16

专家说,多陪老人,和他们聊工作上的事,每年带父母做次体检,都是在尽孝

  3月2日,台湾一位女学生用手机拍下了丁祖伋抱母就医的感人画面。

  3月2日,在台湾台南市奇美医院的候诊室里,一位中年男子抱着用花布包裹着的老人,老人身材瘦弱、白发苍苍,头紧紧地靠在男子的手臂上;男子眉头紧蹙、穿着朴素,一手有力地托住老人的身体,一手轻抚着她的胸口。这个温馨感人的画面被台湾一位学生记录在了手机里,并传到了网上,立刻引来数万网友的转发,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孝行哥”。这张照片的足迹甚至遍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温暖了无数人心。当世界各地都在热议这一举动,当媒体镜头对准了照片中的男主人公时,他却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本分的事,不值得你们关注。”有网友感慨:“一句朴实简单的话,做到却多么不简单!”更有人回过头来反思:“小时候父母抱我们,长大了我们会抱父母吗?”很多人可能都不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国传统的孝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

  他成了母亲的“妈妈”

  这位“孝行哥”名叫丁祖伋(音同“及”),台南人,今年62岁,家里有一位85岁的老母亲,曾经因为中风行动不便。作为老大,又是唯一一个留在母亲身边的儿子,丁祖伋包揽了母亲所有的日常起居料理。在外人看来,就职于台湾调查局的他家境不错,事业大有可为,但为了方便照顾老母亲,他放弃了很多。丁祖伋曾在彰化县调查站当了四年副主任,为了照顾母亲,他每天往返台南、彰化两地;后来他申请调回台南,6年任满后,本来有机会升迁,但被他婉言拒绝,原因是去台北上班离母亲太远。丁祖伋选择了在台南市某机关就职,尽管从一名领导变成普通职员,但他每天都很高兴,因为他可以早早起床,为母亲做好早餐,带着她呼吸新鲜空气,并可以赶在8点前上班,中午12点一下班就可以回家给母亲做饭。五年前,他为了满足母亲“回大陆探亲”的心愿,50岁就提前退休,退休后每天在家服侍母亲,几乎24小时陪在她身边,喂饭、翻身、梳洗、擦身、换药,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丁祖伋看起来就像母亲的“妈妈”。

  上个月,丁祖伋的母亲不慎摔伤,腿上打了厚厚的一层石膏,因为母亲左腿无法弯曲,坐轮椅会重心不稳,他便细心地用花布把母亲包裹起来,像孩子一样抱在胸前,到离家较近的奇美医院看病。他抱着母亲坐在候诊室,引来了无数人关注的目光,医院的医生、护士和现场病人、家属,都纷纷上前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但他微笑着,用一句“我还抱得动”来婉拒外界的关心。这一幕被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研究生周雨朣看在眼里:“17点10分左右,我正等待取药,忽然注意到对面的一对母子。他把花巾系在脖子上,尽量让母亲以最舒适的方式躺在自己怀里。他为母亲拨拨头发,轻拍胸口,像抱着一个婴儿一样。当时有很多人在看,我愣了三五秒,就想把画面拍下来。”7分钟后,周雨朣把这张照片上传到网上,短短几天时间,这张照片被转载数万次,传递到世界多个国家,人们用不同语言表达着相同的情感:“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光明且美好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百善孝为先,孝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为什么现在却要如此宣扬它?是人变了,还是社会变了?”

  现代社会的孝道“变形”了

  一张小小的照片之所以在网络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不仅和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息息相关,也与生活中孝道的扭曲、错位和“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关系密切。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指出,孝道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备受推崇。《论语》里有“孝悌为人之本”的说法,古人更是讲究“百善孝为先”,可以说“孝”是一切善行的发端和根本。“如果你连家里的事情都做不好,对父母不好,你还怎么能对陌生人好,为陌生人服务呢?”,“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里,孝有不同等级,最低一级就是要赡养父母。”张学智说。可就是这作为子女最基本的德行,有些人都做不到。在网络搜索里输入“遗弃老人”几个关键字,会弹出诸多令人齿冷的新闻:重庆84岁老人遭6个儿女遗弃,春节睡楼道四天三夜,被邻居送到医院时几近昏迷;广州一位87岁的老妇,退休金被两个儿媳妇把持,每天吃垃圾果腹……

  “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确饱受冲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夏学銮说,特别是“一切向钱看”的观念让很多人丧失了道德底线。北京佑安医院的张医生对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记忆犹新:一位70多岁的老人病重住院,老伴早已去世,家里只有一个独子。儿子只是在老父亲入院时来过一次,以后就一直不露面。后来老人病情加重,医生多次联系他的儿子,每次他都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老人因医治无效去世了,这时候他的儿子终于出现了。他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不但没有丝毫悔意,还和医护人员大吵大闹,质问医院“怎么把我父亲治死了”,其目的就是为了讹点钱。

  在我们身边,上述极端的案例虽不常见,但对于父母来说,最不能承受的便是子女对他们的忽视。我们刚刚在父母的供养下长大,取得了学位,离开父母的羽翼,一进入社会,就用“我忙”、“应酬太多”、“太累了”等说辞让自己和爸妈的关系逐渐疏远。父母心疼孩子在职场上的辛苦,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份孤独和失落。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周医生的诊室里经常上演着这样的悲剧。有一位60多岁的女病人肿瘤已经发生了转移,周医生给她开了药,嘱咐她别累着、要开心。病人说:“你说的这些我都做不到。”原来,她家有90岁的老父亲,丈夫又中风卧床不起,都要靠她一个人照顾。她唯一的女儿人近中年,成天喊忙,什么都不管。得知母亲患肿瘤,其反应却是“别跟我说得病的事,烦死了”。所以老人只能独自一个人拖着病弱的身子来看病,说到伤心处,眼泪就止不住。周围人听了,都陷入了沉默。

  “当今社会,中青年在经济上、心理上压力很大,但都不应该成为不尽孝的理由。”夏学銮教授说。“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像台湾的丁祖伋那样辞掉工作去专门孝敬老母,但以‘没时间’作借口,连探望老人、陪老人看病都做不到,一定是态度问题。”夏学銮说,他非常支持河南提出的“不孝的人不得提干”的规定,“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能指望他诚信对人吗?”

  如何做孝顺的儿女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古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在如今竞争激烈、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已经难以做到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孝”,专家也有很多新的见解:

  每年给父母做次全面体检。年纪大了,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抵抗力也在走下坡路,各种慢性病开始盯上老人。一方面,要督促老人科学保健;另一方面,一定要至少保证每年体检一次。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郭惠琴说,很多疾病最初的症状不明显,特别是肿瘤,如果能早点发现,可以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里,减少日后很多痛苦。

  把家居做些调整,更适合老人居住。北京市老年心理研究所所长韩布新说,老人最怕摔倒,一次摔倒很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把命搭上。所以,在马桶边、浴室、卧室墙上,应该安上扶手,另外要铺防滑的地面,以防意外。

  考虑老人的感受,不炫耀,不张扬。韩布新说,毕竟是两代人,很多观念不同。比如老人从艰苦的时代走过来,往往很节俭,看不惯子女的消费习惯。子女买了较贵的东西,就别在老人面前炫耀了,可以善意地瞒着他们。

  老人的事情要跟他们商量。郭惠琴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子女不愿意告诉老人真实的病情,特别是肿瘤病人,总以“怕他们承受不了”为理由。其实,接受治疗的是老人自己,老人应该有发言权,除非老人失去行为能力,否则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主。另外,家里的一些大小事情,也可以问问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被重视。

  多跟老人聊聊工作上的事。张学智教授说,忙事业和尽孝看似不能两全,其实处理得好也能做到。不妨和父母聊聊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一方面有了倾诉对象,另一方面父母能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拿出来分享,对晚辈会有很好的启发。

  多陪陪老人。韩布新说,家人的影响对消除老人的负面情绪非常重要,社区服务可以让老人增加快乐,但解除内心烦恼还要靠家人。所以,子女多陪父母绝对是正确的。陪老人出去玩玩,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起去外地旅游,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都大有益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