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音乐欣赏的五种境界

 聽雨軒sjh 2012-03-17
摘要:音乐欣赏是人自身与艺术不断融合和超越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欣赏,是一个全方位递进式的个体心灵深化过程,就欣赏者心路历程和心灵境界而言,大抵需经历知源而自觉、知史而知音、知情而知我、知教而知物、知无而超越五种境界。
  关键词:音乐欣赏;自觉;知音;知我;知物;超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15-02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把人生觉解分成三层境界,王国维先生亦在《人间词话》中把词赋韵味分为三种境界。借鉴两位老先生的划分思维,笔者亦把音乐欣赏区分为递进式的五种境界,即:自觉、知音、知物、知我、超越境界。
  一、知源而自觉
  在中国古籍文献中,最早论述音乐起源的是荀况,他把礼乐融合在一起进行论述,“礼别异,乐合同,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足以感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夫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礼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矣。”
  在西方学者眼里,音乐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经验艺术,同时又具有全体人类通用的感觉和体验;且音乐产生比其它艺术形式似乎更早一些。康德认为,“吾人所有一切知识始于经验,此不容疑者也。盖若无对象激动吾人之感官,一方由感官自身产生表象,一方则促使吾人悟性之活动。”
  格罗塞认为,“要将感情的言辞表现转成抒情诗,只须采用一种审美的有效形式;一个五岁的儿童看见一只漂亮的蝴蝶,就会喊出‘啊!美丽的蝴蝶!’来表示他的喜悦。这个呼声表现一种感情,但不是传达感情,所以不是实用的;……但是,倘若这只蝴蝶是非常美丽动人,引得那个小孩子反复地作着喜悦呼声,而有合规则的音节,同时使得一个个的字吐出节奏的音调,唱着‘美丽的蝴蝶呀!’就变成歌谣了。”达尔文认为,乐音和节奏的才能,是由人类的动物祖先,当初用引诱异性的手段而获得的。……达尔文引伸说,那为音乐或热情的语言所唤起的感情和观念的不明确而深远,正象回复了久远以前的热情和思想一样。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不知音乐起源为何者,一般处于听音乐的自发阶段,无法说出一种自觉感受,或者说还没有真正开始欣赏音乐。不管是中国的“古圣人制乐以化人”,还是“人之自然情感流露生成音乐而感人”的音乐起源论,都是欣赏音乐者入门的基本功。唯能知源,方可“因源而自觉”,进入真正欣赏音乐的第一种境界,发挥自己主体自觉性,步入音乐欣赏殿堂。
  二、知史而知音
   音乐史是每一个真正走近音乐的欣赏者必须储备的本领,音乐史承载着音乐的发展形式,蕴含着丰厚的音乐营养。不知音乐历史,最多对音乐是一种自我感觉,而不是真正的知音,更谈不上知乐。
   我国音乐蒙昧时期约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说明当时已备乐音审美能力;当时所歌咏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先民对农业、畜牧业和天地自然规律的认知。夏禹治水,出现歌颂夏禹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有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出现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可能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乐器方面,夏有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的铜鼓,以及石磐。商出现编钟、编铙乐器。民族音乐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而七声在商、殷出现。西周宫廷建完备礼乐制度,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地位和舞队编制。周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孔子删定成《诗经》。屈原据楚地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浓重楚文化特征。汉代主要歌曲形式是相和歌,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有“百戏”,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三国时著名琴家嵇康在《琴操》中有“徽以中山之玉”记载;《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唐代音乐文化繁荣还有一系列音乐教育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唐诗在当时是可入乐歌唱,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宋、金、元时期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在弓弦乐器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马尾胡琴”记载。戏曲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明清社会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更具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近现代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
  西方音乐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时音乐主要用于神庙祭祀、节日庆典,带有宗教色彩,苏美尔人、埃及人、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中世纪主要是单音音乐时期。“新艺术”时期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阶段。文艺复兴的音乐中心在法国勃艮第地区和佛兰德,德国、英格兰音乐兴起,罗马教堂音乐的改革和威尼斯乐派的活跃使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不逊于其他的艺术。巴洛克时期音乐气度高贵、情调感人,内容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更具戏剧性;欧洲音乐许多重要体裁初步形成,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清唱 剧、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等已具备经典形式。古典主义时期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追求客观美的古典主义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家尤其杰出;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层出不穷,奏鸣曲式确立被认为是成就的代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弟等人的完善,在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20世纪音乐开始出现多种流派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知情而知我
  欣赏者在不同音乐面前有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缘何如此?缘于音乐中的情感唤醒欣赏者的主体自我,从音乐中读出了“自我”的含义和体验。音乐直接激发和表现感情,具有唤醒、联系和提升人格的力量,是一种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艺术手段。音乐欣赏以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欣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在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心灵的平衡、宁静和愉悦,来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荀况认为,“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而行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瑞章甫,舞韵韶歌武,使人之心庄。”公孙尼子认为,“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行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乐,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情绪感染说明人类有着共通的感情,有着共通的悲欢离合情愫,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唤醒自我内心深处令人震撼与振奋的“同感”。托尔斯泰听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时潸然泪下;纽约听众首次听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时唏嘘不已;听众站起来与演员同声齐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感受,“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曹操《短歌行》 中描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陶渊明在《咏荆轲》中咏叹,“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等,皆是“知情而知我”的写照。
  音乐欣赏中欣赏者的丰富情感,通过音乐这种“世界语言”,能够穿透古今与国界,在别人的境遇中,读懂人生与社会,读懂自我在心灵观照中的真感应。所以,人类独有的情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喜交加”,自我“因情而立”,日趋成型,“自知者明”是欣赏的第三种境界。
  四、知教而知物
  音乐欣赏除了具备悦情功能,还具传递审美教育的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欣赏的最终意义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和美化。音乐欣赏以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参与欣赏活动的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欣赏者通过听觉去感受音乐,获得对艺术美的享受,得精神愉悦和认识满足,达艺术审美层次;欣赏者获艺术审美感受过程中,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作用亦得以体现。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说过,“听音乐即是创作音乐”。如果说音乐创作是对作品的第一次创作,那么音乐欣赏是对作品的第二次个体创作。音乐欣赏可以开阔思维、丰富情感、培养想象力。音乐艺术空前繁荣,音乐在人们生活中展现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其它音乐教育手段相比较尤其具备适合当前音乐教育优势。
  音乐欣赏者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我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还应该上升到“共享”的层次和境界。这种第四种境界就是不仅知道音乐,而且还能够通过自我的感知,区别出它物存在的价值和审美形式,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通过“有教无类”的特殊表达方式,影响周围的人群,影响周围的气氛和环境,达至化人于无形,把自我与周遭进行心灵的完美融合,共享美的体验。
  五、知无而超越
  儒家与道家追求人之最高境界一般为一种广义的“精神自由”境界,即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越境界。西方含音乐在内的各种学术最高境界是一种第一“本体”自在自为的形而上学层面的“虚无”。鉴于此,笔者认为,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层面就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出神入化”的境界。庄周曾将音乐欣赏分为“闻人籁”、“闻地籁”和“闻天籁”三个层次,“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7]有人将音乐欣赏分为“知声”、“知音”和“知乐”三个层次,“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并进一步认为音乐就是心灵受外物感动时所生情感的忘我境界的超越表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