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荒诞进犯幻想的天国,而鬼魂却在人间行走”。
由于个体逃避了对行动的承诺,因而,其知觉也就让人感觉像是对行动的承诺,这种承诺危及个体所拥有的自由:成为无物。 由于自我“不承诺充当客观成分”,它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梦,幻想一切。由于不考虑客观成分的存在,自我对自己而言可以意味着一切----拥有无条件的自由、力量、创造性。但是它的自由、它的无所不能,其实只是虚空中的儿戏;它的创造性。也不过是产生幻想的能力。因而,内在的诚实、自由、无所不能,以及创造性,虽然被“内在的”自我珍视为理想,但却被共生的、扭曲了的自我分裂感、缺乏真正自由之感,以及彻头彻尾的无能感和虚废感所抹煞。 尽管自我有着自由和无所不能的姿态,但是,它对“客观成分”的逃避,却使它陷于无能的境界:“现实”之内它没有自由。时维护自身的存在。 自我的孤独状态实际是自我的一种努力:在自主性和完整性面临威胁。 与世界的自发的、自然的、创造性的关系,是一种摆脱了焦虑之束缚的关系。一旦缺乏这种关系,个体的“内自我”就会产生一种全面的内在贫乏感;到最后,个体会感到自己的内在生活中充满了空虚、死寂、冷漠、枯燥、无能、荒凉、无意义等等。 自我感到:它自己即是空虚。 “然而,他最畏惧之物,也是他最渴望之物。” 假自我产生于对他人意愿或期望(想象的他人之意愿或期望)的顺从。 这并不意味着架子我是荒唐的好。假自我也可能是荒唐的坏。 假自我“是一种反应,是对他人说我是什么的反应”。这反应是一种行动,是对他人关于个体之看法的迎合;这反应也是一种逃避:使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意愿免于实现。通过这反应,个体成为他人所期待的样子,只有在幻想中或镜子前,才能成为他“自己”。···在他的存在中,基本的分裂表现在,他在外部顺从,在内部却抑制自己的顺从。 在假自我对外界的顺从性中,最为清楚的一个方面,是这一顺从性中隐含的恐惧。···但是,自我所承受的焦虑,排斥了自我直接发泄其厌恨的可能性。 事实上,所谓的精神病,在某些时候,只不过是假自我面具突然揭去:这一假自我面具是为了维持个体行为的表面正常性,有可能从很久以前开始,它就无法直接反映那隐蔽的自我了。于是,在这样的时候,自我会突然爆发剧烈的责难,其矛盾所向,直指假自我过去长期顺从的那个人。精神分裂性的反常行为多系如此,即个体最初表现顺服和顺从,最后却表现相反的意愿乃至憎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