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症与热证
寒热辩证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寒邪盛或人体阳虚则表现为寒证;阳热邪盛或人体阴虚则表现为热证。所以【内经】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内”、“外”是互文,内外寒、内外热的意思。
【寒证】寒证是阴寒邪盛或阳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所以寒证的形成原因有两类,其一,感受阴寒之邪,如受寒、淋雨、过服生冷、寒药等等;其二,人体自身的阳气虚弱,温热作用下降。寒证的特点主要是冷、白清、稀等。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而润滑;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或紧。阳气内虚或阳气为寒邪所遏,失去温热、推动功能,以致出现以上冷、白清、稀等症状。阳虚阴盛,阴寒主收引,故脉象紧。
【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证候。与寒证的成因有内外两类相似,热证的形成原因也有内外两类:其一,外邪所致,外邪主要有两种,一是热邪,如高温环境下,炎热逼人,或气候炎热、酷暑逼人之类;二是原本感受的寒邪,逐渐入里化热,变作热邪。其二,非外邪引起,如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蓄积化热;阴虚阳亢,等等。热证的特点是热、赤、干、稠、动。
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身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
阳盛则热,会出现一派热、赤的征象,阳盛的程度不同,病机不同,症状及其强度会有许多变化,但热、赤的特征是一致的。热灼津液,所以会出现干、稠的特征。阳热主动,亢盛则会脉数、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