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课堂教育学(18)关于学习

 乔乃强阅览 2012-03-20

   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一项世界级的课题。学习是学和习吗?它是怎样发生的,又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习的原理是什么,它又如何在各种教育背景下应用?很多研究者认为,动物尚具有学习能力,比如乌鸦喝水、猴子用石块砸开坚果等等,但从根本上说人类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是不同的。相比动物的初级学习,人类的学习复杂、精细得多,尤其在教学情境中,人类学习的优势明显得多。

   按照比较通用的解释,学习是行为或按照某种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它来自实践或者其他的经历。

  分析一下这个定义。首先它是行为或行为能力的改变;其次,它应该是行为或行为能力的持久改变;再其次,它产生于实践或其他经历。根据认知的观点,学习无法直接通过观察加以判断,我们能观察到的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或者说只能用听说读写来评估学习。但如果学习的结果或者行为的持续保持时间太短,就不能算作学会。那么,如何才能让持久地保留学习结果,是今天的教育者必须研究的问题。学习有赖于环境,否则,猴娃狼孩为什么不会说人类的语言?因而,儿童必须一点点地在相适的环境里学,才能够伴随着发育成长和习得,如果用强制的办法限制他们,他们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发展,因此,真正的学习从来都是拒绝强制的!

  那么,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按照斯金纳的观点,教师应把环境安排好,以便学生能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因为行为主义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与之相比,认知理论则强调让知识变得有意义,应考虑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环境的知觉,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学生的思维。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都赞同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到学习,但认知理论更看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他们把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看得尤为重要。

    学习紧密关联的一个词汇是知识。什么是知识?唯理论者如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司考进入意识中。笛卡尔甚至把怀疑当做探究的方法,我思故我在,康德将唯理论的观点加以扩展,总之唯理论者认为,知识是通过精神产生的。而经验论者的看法则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这种看法来自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另一个有影响的人是英国哲学家洛克,之后是贝克尔、休谟、穆勒。总之,经验论坚持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形式的观点。杜威的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奠基在几个核心的概念上:经验、生长、作业、反思性思维……杜威说:经验就是做的事情

   但无论什么样的观点,学习尤其是当代学校教育,促使我们都必须研究教和学的关系。这真的很纠结,因为自从诞生教育以来,教和学到底谁占主导、谁占服从就没有分清过,它进而引发了教学是艺术还是技术的争论。当教育者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时,心理学家们主张教学应该属于科学范畴。什么是科学?康德说: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今天,我们必须清楚,且不管教学是不是艺术,它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加以完善。虽然学习和教学包涵了不同的原理,但实际上,它们又是以互补的方式相互实现的。

   今天的教育者要不要教育理论的支撑,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实际上,广博的理论可以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框架,拓展我们的教育视野,但是仅仅执迷于理论的研究,纸上谈兵往往会脱离实际。教学本应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使学习者获得和改变知识、技能、策略、信念及行为方式,因而教育者与其说是在教书,不如说是在识人,并且要围绕着这个特定的群体,来建构一套涉及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教学方法、课程安排、教育结果评估的教学系统。

  对于学习者而言,任何知识都是观察和习得的结果。知识当然很重要,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力量。其实,人类文明的传承并非靠知识,而是靠智慧。即便是知识教育,对于教师而言,他也必须清楚,知识不是仅仅靠贩卖和灌输传递给学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条件的提供者、环境的营造者、动力的激励者。教师必须坚守这样的原则:1、人的潜能是无限的;2、学习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3、学习兴趣是需要培养的;4、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5、会学永远比学会重要一万倍;6、激发学习动机决定了教学的成败;7、用信念和希望点燃儿童生命的火炬;8、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远比培养一个弱不禁风的天才更有价值;9、必须有持续的情感激励;10、善于发现和展示儿童的一切进步。

   当然,学习是一个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聪明的教师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利用学生来帮助自己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而,教学的操作与监控毕竟是一个很难保证没有失误而且到位的事,那么,要求学生自主寻求帮助则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策略——任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要求寻求帮助。围绕这个思路,教师在学习环境上提供相匹配课堂组织结构,可以分组或者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如果教师能够准备一些心理学知识,那么,他可以尝试着比如把男女生分开编组,一次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性别大战,也可以按照身高分组,形成高矮大战,甚至是自己假装着什么也不会,在课堂里公开选拔替身,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教学勇气,一般情况下,教师总习惯于充当知识权威,但好的教师必然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为前提,并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实,在实际的课堂案例中,我们早就发现,教师的知识水平高,未必就代表学生的学业水平高,教师无法找到一根管子,把自己的知识从自己的大脑里输入进别人的大脑。特殊的案例还表明,假设教师在每个问题上真的是白痴,也未必就代表着学生也是白痴

   比较典型的案例发生在杜郎口,不会教英语的高俊英老师,曾经担任过英语组6年的主任,按照现代课堂学习因素对成绩的影响,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6个因素:任务、权威性、认可、分组、评价、时间,那么,我们分析一下高俊英老师是否能够满足这6项呢?

    1、任务:高老师完全可以借助其他教师来帮助自己在备课时完成;2、权威性:如果学生能够担当领袖,则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并替代教师控制学习活动的程度;3、认可:对学生的表扬、奖励谁不会呢,关键是你是否舍得表扬别人;4、分组:个体、小组、大组,杜郎口一直是这样组织教学的;5、评价:可以采用对子互评、组组互评、课代表点评;6、时间:按照课堂流程分配任务、落实要求。

   把高俊英作老师为中国万千普通教师中的一个代表,我相信高俊英案例能够给众多师资水平较低的学校以启发!当然,这对高俊英老师显然是不公平的,其实她的专业是政治课,并且获得过很高的教学荣誉,但她的确是不会英语的政治教师,她未必就不可以上英语课却是事实。假如我们学校管理者,能按照6项因素来选拔教师,并且评价他们的课堂,我相信,至少不会再整天抱怨教师知识水平低了。当然,我不是有意在放大这个案例甚至以偏概全地说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重要,如果教师的知识水平也能作为一种课堂学习资源加以利用,效果岂不是更好,问题是,我们的确有些学校,无法做到,同时,或许还有一点你没看到,或许正因为某些教师的知识水平高,才一直自以为是,乃至于不把学习还给学生,名师综合征就是这样来的!

    当我们在强调教学交互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放手彻底,谁就能收获成功。

 

     附录:拙文说给教师们的三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喝酒
 
我还是要老调重弹,来说明教师实在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艺术的表演者,这个道理很简单,教学的过程颇像饮酒,教师其实就是那个劝人饮酒的人,劝酒正是教师这个角色赋予教师的使命,如果教师只埋头于自斟自饮甚至很艺术地把自己灌醉,那这样的劝酒者一定是不称职的!
 
教师当然可以喝酒,理由是自己喝才可以带动别人喝。问题是,假如我们把时间比喻成酒,当教师把区区45分钟一饮而尽时,请问那些被教师勾出酒瘾的学生只能去饮空杯了,这就是课堂的悲剧!我是说教师的作用是想尽办法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并且尽可能让学生沉醉于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把教学比喻成陪客喝酒,其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醉
 
别小看我发明的这个新词,学醉喝醉一样,都是因为超出了极限而导致的,但和喝醉不同,喝醉伤身,而学醉则可以理解为长能耐,喝醉是丧失理智,而学醉恰恰是在处在感性和理性交融的高潮时,说穿了,这等境界是超脱了分数和成绩之后的忘尘的幸福。
 
教师凭什么手段让学生学醉?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手段理解成教学艺术的话也可以,但这种艺术必须基于教师的真诚,所谓以心换心,教师就好比是在酒桌劝酒,你得恰如其分、言之有理,话逼到一定份上使对方不得不喝,但这个境界仍然不高,最高的劝酒境界是什么样的?是勾醒了对方的酒虫,也就是说,喝酒变成了对方的需求,而劝酒也只不过是在满足对方的需求而已,而最低境界是什么?是人家不愿意喝,你却摁住人家灌输
 
从这个意义上来衡量今天的教师们的教,你便应该明白,教师实在不是身先士卒,实在不是讲授和灌输,而是点燃、激励、唤醒。
   
第二个比喻:打麻将
  
学习好比是打麻将。四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成员都是构成学习生态的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即便是某个人牌技很差,但离开了这个人,显然是成不了的,因此,教师不可以歧视任何一名学生,纵然他是个笨蛋
 
教师当然不能替代学生打麻将。在打麻将这件事上,其实每个看客都喜欢扮演高参,自以为聪明,看客心理说明每一个人都喜欢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观者不语这句劝诫有可能不止是指一种礼仪,很可能它在昭示一种学习规律。对于操作者而言,留什么牌和出什么牌,他一定是按照自己和牌的需要,在一张张、一圈圈的经历中加以建构的,假如我们把每一张牌解读成不同的知识点,把一圈比喻成一个学习过程的话,需要什么和舍弃什么,其实应该由学生去自主选择。即便是他犯错了,影响了正常的和牌,他可能因此得了大和也未可知,即便最终仍不能和,但他却在这样的失败中,形成了经验,其实,学习即经验(体验),如果我们替代学生去打麻将,或许可以避免失败,但失败是自己的,谁都不可能替学生失败。
在这个比喻中,教师要记住,无论你多么地爱你的学生,有一种东西终究无法替代,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历。一个人被替代了经历,他显然是长不大的。这个道理还可以借助另外一个比喻来加以强化说明,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就必须敢于让他下水,打麻将就等同于下水!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学这是我要表达的观点。
   
第三个比喻:提审
  
为了抑制教师在知识灌输中的自说自语,或者一言堂。我建议所有的课堂都可以搞成对话式,就像央视里主持人和采访嘉宾的那样的对话。当然,更确切的比喻是公安局常有的对犯罪嫌疑人的提审,这里的提审者一定不是教师,而被提审的那个人才是教师!
 
你别误会,就当是游戏。教师在每一节课开始前,先给学生留下时间阅读案宗,然后在关键问题上做好提审预案,最后再通过小组集体形成预案,这个过程就等同于先学
接下来,教师接受过堂审问,学生一个个抛出问题,质疑教师,并请教师予以回答,这个过程可以叫做后教
 
现在,你还可以尝试全部角色都有学生来参与和完成,比如第一小组提审第二小组,第三小组提审第四小组……
 
我相信所有的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都会兴趣盎然。其实,对教师而言,什么方法都不要拘泥,哪种方法效果好就要采用哪种方法,但教的方法一定是效果最差的方法!这不是我说的,是很多人验证出来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