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同字异形:这一点最被人们所熟知,何延之《兰亭记》里关于《兰亭序》诞生、流传,萧翼智取《兰亭序》,直到下葬昭陵,绘声绘色的描写,是人们熟知《兰亭序》变化丰富的重要原因。例如文中提到二十个“之”字,皆同字异形,变化自然。除了“之”字以外,在《兰亭序》里凡是重复出现的字,没有一个不变化的,如“和”、“有”、“修”、“事”、“流”、“也”、“觞”、“会”、“畅”、“为”、“以”、“其”、“无”、“是”、“人” 、“怀”、“仰”、“所”、“清”、“虽”、“能”、“不”、“生”、“一”、“兴”、“世”、“文”、“将”、“感”、“以”、“亦”、“死”、“矣”、“随”、“大”等,无一重复。
除了这些易被人发现的变化外,《兰亭序》里还有些易被人忽略的变化,如:“月”字的写法,第四行中与“月”有关的字有“有”、“修”、“有”、“清”四字,写法皆不同,此外,“静”,“随”,“期”等字中,“月”字的写法也不同。又如“觞”的写法,文中屡次出现“觞”、“畅”等字,而右半边的写法都不同。这些隐藏在字中的偏旁变化是不易被人发现的,只有仔细读帖才能看出其中奥秘。
(七)涂改:越中著名书法家、追摹“二王”书法三十余年的章剑深先生曾撰写《从王羲之〈兰亭序〉的涂改说起》一文,论述了《兰亭序》里几处涂改的作用。章剑深先生认为这绝非单纯的涂改,而具有重要书法意义,其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了平淡无奇的格局,使整幅作品纵宕起伏,形成了音乐节奏中的重音。《兰亭序》中有六处地方改动:第四行加“崇山”,第十三行“外”改为“因”,第十七行“于今”改成“向之”,第二十五行将“大可”用墨块涂掉,将“也”字改为“夫”,最后一字“作”改为“文”,这些改动不仅使文章更具色彩,更重要的是由此造成的视觉冲击,使书法作品完美无缺。不妨做一试验,假如将第二十五行的墨块去掉,留白在此,那么这一局部显得平淡无奇,没有可看性。其他几处改动亦然,因此,临写时不可自作主张,将改动之字变细。
其实,在“二王”的书作中,即使不改动也有这种大胆用墨的粗笔字,造成强烈的对比,例如“传本墨迹”《二谢帖》中的“女”、“左边”,《丧乱帖》中的“离”、“临”,《孔侍中帖》中的“且”、“日”,《姨母帖》中的“顿”、“顷”等字都因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视觉冲击。王献之深受其父影响,在《廿九日帖》中的“廿九”两字,异常粗重,这是乃父遗风。
十)字外功夫:《兰亭序》之所以如此精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颠峰之作,其真正原因是王羲之广博的学识和创新精神,“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兰亭序》代表了中国古代两种哲学思考。一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另一种是以老,庄为代表的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夫书肇于自然。”④将这“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进书法艺术中也恰如其分。《兰亭序》不激不厉,从容中道,他将雄与秀、动与静、奇与正、方与圆、肥与瘦、刚与柔、文与质统一到恰到好处,正如张怀 《书断》所言:“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中和之美在《兰亭序》中得到恰到完美的体现。王羲之又能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统一,升华到第二自然的最高境界,所谓“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犹绝色佳人,不施粉黛而天姿国色,辉光动人,正如黄庭坚所谓:“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可以说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的境界。
以上是本人十余年来对《兰亭序》研习的点滴认识。《兰亭序》的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完的艺术宝库,对《兰亭序》每一种风格的继承都可以成就一名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苏东坡继承了《兰亭序》里的雄强浑厚之美,赵文敏、董其昌继承了《兰亭序》中的平整秀雅之美,米芾继承了《兰亭序》里奇侧纵岩之美,等等,不一而足。正如陆维钊先生所说的:我一生探究的东西,《兰亭序》里都有了。
注释:
① 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原载《文物》一九六五年第六期
②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③ 《老子》
④蔡邕《九势》
(八)特殊点画:王羲之书法点画之丰富,是书法史上任何一位大家所不能企及的,这也是本人坚持《兰亭序》出于王羲之手笔的重要依据。智永虽然技法精到,恪守家法,但仔细研读《真草千字文》,以平整秀雅为主,缺乏王字的纵宕奇崛、萧散风流。至于唐代欧、虞、褚、颜、柳,宋代苏东坡、米黼,元代赵文敏,明代董其昌等,在继承二王书法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更难伪托了。 《兰亭序》里出人意料的点画,除了前面已提到“殊”字的“蟹爪钩”外,尚有:第六行“其”字的横划起笔,这种写法非无意中出现,而是王字点画丰富性的表现,第七行“情”字中“青”字的起笔是再现。“大”、“足”的反捺,特别是第二十行“大”字的反捺很难写,得反复训练后才能为之。第十七行“之”,第二十五行“夫”,最后一个“文”的捺笔,粗壮雄强,有燕尾。第十五行“暂”字最后一笔是一短促的反捺,第十五行“然”字和第二十四行“为”字的四点,轻轻下笔,不断加重。此外,“畅”字中“申”字竖笔,“迁”字的捺笔,“迹”字的“辶”等都须引起重视。 《兰亭序》里还有少数异体字,用法与今天的习惯不一样,如“修 ” 的“ ” ,写作“ ”,“快然”的“快”字写作“怏”,“俯仰”的“俯”写作“ ”字等,也要注意,这些字只能在书法创作中使用。 (九)章法:章法美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章法好的作品,即使个别字艺术性差些,亦可通过美的章法掩饰。《兰亭序》的章法堪称完美,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董其昌云:“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②此外还要注意:首先,这是横幅作品,晋唐手稿以横幅居多,临习时不宜改动,如果改成立轴则章法尽坏矣。其次,《兰亭序》是草稿,从其大小不同的行距可知,书写前并没有划格子,划格子只能将行距平均化,失去原作韵味;由于写前并未刻意安排,所以上平下不平,参差错落,一任自然。 综上所述,《兰亭序》的风格特点:细腻精巧、线条多变、破正立奇。《兰亭序》的用笔特色:露起露收、用转代折、侧笔取势、方圆兼备、粗细徐疾、提按轻巧。《兰亭序》的结构特征: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疏密统一、俯仰生情、向背成势、参差错落、欹斜偏侧、以白当黑、以楷入行。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变化无穷,是一座高不可攀的艺术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