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有一很小,但很古老的《白水寺》,香火越来越旺,据说很灵验,大多都是求财的。于是我也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好奇,第二次是为了陪儿子锻炼,都不是求财。很幸运,有一次正赶上有摄影爱好者找来管理员打开了寺门,有幸看到了寺里800多年的石佛真容,由于地方太小,三尊巨大的石佛前面放着一个香案,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只能进去三个人,需仰脸观看,石佛很有气势,这三尊石佛造像是就地取材,每尊都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

白水寺在房山燕化区内,又名白水兴隆寺,有桥无路。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石雕像。释迦牟尼高5.8米,两旁有阿难、迦叶二协侍。
现在仅存正殿,和新恢复的石桥。以前,白水寺人们是随便进出的,现在可能释迦牟尼不愿见人,上了大门,锁了起来。可怜!
简单介绍一下《白水寺》,有兴趣的可以到此拜佛。

白水寺及石佛
在燕山地区,白水寺是唯一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寺内的三尊石佛,是目前北京地区已知最高的石佛造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经有关部门考证,白水寺建于金代,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这是以前的外貌,没有门。
从《日下旧闻考》得知,“白水寺俗名大佛寺,在县(房山)西北十二里,上元游人甚众。”从明人的游记及碑文中,我们还了解到白水寺“僻居山谷,杳乏人踪,谷中秀石屹立,昔人因之为大觉像,高逾寻丈,覆之华宇。”可见,白水寺的石佛造像是就地取材,且有木制结构的大殿。后大殿于明景泰年间被毁,石佛露于荒野。据了解,寺前原有石碑两通,五十年代北京市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还建立了登记卡片。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京原铁路时,两碑同时被毁。

颂白水寺古诗
白水寺历史悠久,森林茂密,溪流飞瀑,环境幽静,因而以“白水异浆”被定为房山八景之一。为此,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游览都不禁留下了赞美的诗句。民国十七年编修的《房山县志》曾收录明代举人郑民悦、清代房山县令佟有年、邑人齐推及清末民初的高书官、刘荫等人写下的五首诗。现辑录如下,以助今人了解白水寺昔日的风光。
白水寺和李孝廉 郑民悦
云护高峰石磴斜,翠微隐隐梵王家。
雨馀烟瞑苔径绿,风静萍开水见沙。
飞锡璇空垂法象,谈经金界雨天花。
夕阳啼鸟催行急,屐履徘徊兴未赊。
白水异浆 佟有年
玉洁波光信异浆,旃檀林外尽闲香。
甘芳可夺金茎露,色味兼优选佛场。
不有琼瑶难共垢,只应鸥鹭浑相忘。
蒹葭若许盟秋水,不放红尘渡野航。
白水异浆 齐推
白水涓涓喷玉浆,东风散作百花香。
平桥接岸通莲社,曲径穿林入稻场。
鹿饮溪频苔藓破,狐参禅久俗尘忘。
昔年扬子栖真地,旷代犹堪渡苇航。
白水寺和郑民悦 高书官
清溪环抱玉山斜,不是仙家是梵家。
云絮遮山僧补纳,银鱼戏水浪掬沙。
一尊石佛庄严像,两岸秋风芦荻花。
六十衰翁犹健步,游情诗思两无赊。
重游白水寺 刘荫
几年不到次禅游,昔日风光回不侔。
老树半山无岁月,荒芜一院自春秋。
石掀桥上人踪少,苔满碑间鸟篆幽。
古殿云封僧化去,清溪空对寺门流。
以上诗篇,可以使我们窥见“白水兴隆寺”昔日的神采风貌和衰落。如今,随着白水寺森林公园的不断完善,昔日“白水异浆”的风采已重现人间。
白水寺石经幢

在白水寺东北面的山顶上,有一座石刻的经幢,据考证,那是金代遗留下来的佛教建筑。石经幢这种形式是从印度引进的,它是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的石刻,大多建在寺院附近的高岗处。自唐代永淳年(公元682年)以后盛行于各地。经幢一般为圆形或棱柱及八角形。据实地勘察,白水寺经幢为花岗岩雕凿而成,形制为四方棱形,每面50公分。经幢高306公分,顶部为四层经幔,从柱基至第一层幔为225公分,从第一层至第四层经幔呈攒尖顶状,由下向上逐渐缩小。经幔第一层至第二层距离10公分,第二至第三层距离为8公分,第三层至第四层距离为7公分,攒尖顶为36公分(另外20公分为各层经幔的厚度)。经幔每层宽出经柱9公分,在经幔的底部还刻有竖道(每层64—40道不等)以装饰美化。按佛教规定,经幔下的石柱上应刻有经咒或密经,但因年代久远,又经风剥雨蚀,已无从知道刻字与否了。经幢底部为圆形,周长为152公分,可见经幢是先在地面上雕凿好,然后又凿石为穴竖在坑中的。仔细观察,在经幢与石坑之间还有为固定经幢而楔嵌的铁板残片。当地人曾将石经幢附会为穆桂英的拴马桩。不管怎么说,它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应当作为白水寺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白水寺的星期六(这是一个来此旅游的人写的)
作者:王竞成
人休息,佛忙
白水寺石佛在香火缭绕中
接受众生跪拜
信男信女怀抱修持之心
释然心中万物
一点点私心
也是愿望我佛呵护
寺前白水河流淌佛意
清澈
纯净的沙子也守住本真
寺边上那棵山榆树
榆钱儿成熟了
一片片像蝴蝶飞走
顺其自然的山中岁月
与佛一起度走尘世的光阴


香火很旺,还有很多善男信女捐赠的经书。

拜佛的人挂的灯笼,系的红绳很多很多。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