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都是怎样分析问题的?有比较特殊的分析角度吗?

 Aaronwy 2012-03-22

编者按:这是知乎用户对提问“大家都是怎样分析问题的?有比较特殊的分析角度吗?”的回答。

赵世奇

1. 仔细阅读问题,确保自己没有看错内容,然后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是否有解决意义,是否是虚假问题,是否可行,分析问题来源和提问者意愿,需要做到哪种程度的回答,完成时间,哪种答案算是提问者想要的。 同时分析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  提取问题关键点,如果是简单问题,略过此步,复杂问题,看该问题可以分成几步解决,有限解决重要部分。有些问题可以考虑画导图。

3.  对分步分解后的若干小问题依照下面方法逐个击破。

以前遇到过的,如果非常肯定,那么直接解决。 如果相对模糊,重新查找资料解决。 如果没遇到过,是否有相关模型可以解决,如果有,那么套用解决,并验证结果是否可靠。如果没有切问题必须回答,那么询问他人,搜索,查找文献,自我发散等等。 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这时候一般我会优先选择问题分类后粗略的询问相关专业人员,问题的大概解决途径,然后根据相关关键字,去查找文献,然后解决后询问相关人员是否正确。如果无此类人员,就只能从Google搜索思路,然后继续解决。如果完全没头绪,那么很诚实的告诉人家,我没头绪。 如果可以,和其他的可以参加讨论的人一起讨论,这样可以快速的形成思路并解决问题。 不要钻牛角尖,换个角度想问题,永远不要站在问题上想问题,站在问题外,从旁观者的心态思考问题。 不管怎么做,终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然在好的准备也是白费。

4.  最后整理资料,形成一个有条理的,适合阅读者习惯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

永远没有完美的答案,很多问题消耗太多精力不值得。 再好的答案也要有合适的呈现方式,给秦始皇看英文版的史记他会发飙的。 相关的逻辑很可能解决问题,也可能搞砸了问题。 抓住问题的本质很重要,很多貌似完全和问题不相关的东西才是本质,这是最要命的。 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一种已知理论,不要完全相信自己,要敢于怀疑权威,专业人士,自己已知的知识和现有经验。 切勿眼高手低。 答案完成后,验证是否可靠,是否可以依据此答案进一步提炼生活。一些问题解决后,答案往往对思想有重大的影响。 和其他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找准位置,不要两个人话题跑偏。 思考问题前一定要吃饭……不然会没力气思考。

 

何明璐

我写过一篇《再谈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可参考:

如果从问题层面来将工作中的能力,那么一个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自己提出假设创造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前者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后者足以 提出有价值的创新。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身又包括两块,一个是针对问题现象提出应急解决方法,一个是针对问题根源提出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问题分析和解决 本身就应该是一种通过迭代不断收敛的过程,因此根源分析和机制建立就显得更加重要。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核心的还是遇到问题后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包括了对问题的定义,场景的分析,可能的假设,尝试的路径等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很重要 的隐性知识,很多需要靠个人的经验,你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并没有把这些写出来,这些内容会很快在你脑海里面通过思考完成,最后你选择了一种假设或尝试 了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

那么这种意识和思维的方法本身又如何形成?个人觉得这个相当简单,一定要意识到思考方法是因人而宜的,别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而适合自己的标准就是不一定有明确套路,但是你按该方面能快速独立的解决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查找帮助文档,还是上网找资料等自学方式,一定要先自己去尝试解决,并记录下自己思考的大概轨迹,你可能还是无法解决 问题,但是这个记录和尝试相当重要。其次当别人告诉你解决方法后,不要停留在结果上?简单加问一句你是如何想到这里的?你是如何搜索到解决方法的?你是根 据问题什么输入做出判断的?这种发问相当重要,通过这种发问其实你是在问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别人的思考方式再和你自己的一印证,再问问自己我当时为 什么没有想到那个点上呢?我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我应该多考虑点什么呢?如此步骤有个1,2年积累,你肯定可以从被动执行解决结果到独立解决问题。

上面谈了思考方式的转变,下面接着谈实践和自我验证,从点到面的扩展。还是那句话,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养成一种思维方式。 所以只有通过自我实践证悟的方法才是对你最有用的经验。点到面扩展往往是最难的,同样问题下次遇到了可能会解决,但是问题稍微有点变化自己又不会了?这也 正是我们讲的独立解决问题的重点。那要应对问题域本身变化后带来的解决方式变化,那么就先要考虑当我解决前一个问题时候问题域本身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结构。 任何问题解决后都要考虑拓展关键知识,一个问题解决用到了文件存取函数,那么就要拓展到整个IO相关类和方法的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用到Oracle 相关系统表,权限,角色和用户,那就把Oracle 系统管理和权限知识系统学习。只有这个思路才可能举一反三。工作以后的学习基本都是围绕问题驱动的拓展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方法不空洞,易实践,容易在工作 中自然加深。

最后不得不谈互联网搜索,很多技术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解决方法,首先搜索引擎选择Google或Google英文,技术资料收录远远多于 百度。其次搜索前得准备,必须要搞清楚问题的定义,问题发生的场景,内外环境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导致,不能精确定 义问题自然搜索范围很大,查找时间长。

在精确定位问题后,重点即变为关键字的选择,关键字的选择一定要屏蔽技术问题的个性化特点,比如源代码行数,你自己命名的代码文件名称等都要去掉。其次找 最有价值的关键字,包括我们看到得异常名称,异常典型说明,ORA-错误等都是典型关键字。关键字上再配合你出现问题的软硬件环境,如java环境,中间 件选择的什么出现的问题等。在搜索过程中许多网页虽然没有明确提供解决答案,但是会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关键字和帮助你精确定位问题,所以还需要不断调整搜索 关键字多次尝试。

另外就是查找网页的快速浏览和匹配了,这个更多是历史技术经验积累。快速的模式匹配,解决问题效率高的往往就是一看就知道哪些内容有用?哪些快速抛弃?精读和泛读的快速切换和应用,都直接影响到效率。

 

Raymond Wang

谢邀。看了赵世奇的精彩答案,我都不好意写。

我工作中面对的问题以法律为主,也会有一些相关的商业问题。我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就是“找关键字”。首先会把问题的基本逻辑梳理一下,如果背景事实比较复杂,就写一个简单的梗概,把主要事实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然后看这是商法问题还是民法、行政法问题,确定是商法问题以后再看是公司法问题还是合伙企业法问题,脑子里不断跳关键字出来,不断缩小范围。当然有的时候由于案情简单或者重复的多,是可以马上定位到几个关键字甚至法律条文的。

在找到精确的关键字以后(比如“加班费”、“有限合伙”),就在专业法律数据库和我个人整理的资料库中检索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有一些问题是比较疑难的,需要求助其他专家,不能临时抱佛脚,平时要注意积累专家名单,可以是自己的同事、朋友,也可以是发表文章或接受采访较多且权威的人士(嗯,包括知友),可以用关键字加专家名字进行检索。另外,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网站(尤其是官方网站)也是很好的信息来源,可以用谷歌的site语法进行检索。

从上面的步骤可以看出,“搜索”在我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占很大的比例。一方面,太阳底下无新事,不需要再重新发明轮子;另一方面,法律问题需要的不是律师个人怎么想,而是法律如何规定,监管部门如何认定,司法部门如何判定。如果确实没有现成规定或非常含糊、互相矛盾,才轮的到律师自己对法律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很多毕业不久的律师,不习惯精细检索,喜欢在法律意见书中大量使用“我认为”或者“某某法学家认为”,也是菜鸟的表现。

商业问题略有不同,但算是另一种搜索,先搜索各种风险点:法律风险、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再搜索业内成功或失败的先例,注意不要轻信媒体报道和当事人自述,要通过查招股书和公开披露文件、查工商档案(即第一手资料),交叉比对,再找知情人请教,最好是有项目实际执行经验的。

有很多人在面对简单问题时依靠直觉或者经验能做出准确判断,但一面对复杂问题往往就逻辑混乱或论据薄弱。分解问题、分层搜索作为一种工作方法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也缺乏“创新”,但不断辨析概念、积累资料的过程会逐渐提高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训练。

 

周晓农

谢邀。

世奇、Raymond Wang 、于澎等已经说得非常好,把这个问题本身作了番分析,说过的就不说了。我补充几点看法:

一、高超与敏捷。一个善思索的人,在经历无数后,遇事会省略掉艰苦的分析,和@带三个表说的一样,张嘴就来,高超到立即找到正确的点位。多年前,苏联曾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后来撤离,意图不明朗。中国需要表态,有关方面分析了一番,不知该如何表达为好,找到了邓小平。

据称小平当时的说法中:有两个关键词:“注意”、“离开”,即“注意”到了“离开”这一事实。注意,表明了中方对此关注,是真撤离还是假撤离,不清楚,还有什么举动,不清楚,所以用了更为中性的离开。

在成千上万的词中,不费吹灰之力找出这两个词。经历无数后,理性的分析被省略,而成为正确的感觉。这和电子计算器一样,依照程序设定,哪怕是复杂算式,瞬间即出结果。

二、综合思维能力。先决条件是:见多识广,参照点多。一个结论或结果出来,能立即发现欠缺或不周全之处。

三、穷搜情况抓要点。实际情况常常比我们的想象要复杂得多,情况多了常常让人疲惫不堪,要抓要点,丢掉无关紧要的,但得留心具有关键意义的细节。要靠他人的提示,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手段,多掌握情况。为分析求得一个好的基础。

四、鉴于事物发展的方向,常有多种可能性,如是办事,应有应对多种可能性的方案。从史料中得知,戴笠给手下人交待,向蒋介石汇报情况,要多准备几套解决问题的方案,一种不行,再换一种。要的不是你自认为的正确,而是决策者认为的正确。你是你,他是他,位置不同,想法不同,得将你的服务对象的多种可能性分析清楚。

我的想法是:具体的分析方法是可以学习的,甚至课堂上也能教。但你要成为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常有高见的人,还得经历无数,万不可墨守成规。

 

 

严重

首先要告诉楼主的是,中国人的语言是有毒的。所以,常规的思维逻辑,常常会导致一种致命的思维缺陷。中国人本土没有向西方那样,形成一种成系统的科学逻辑体系,原因也在与此。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提防这点。

比如举个例子,中国人喜欢就一些无法衡量的标准作为衡量标准,并就此展开争论。比如他们经常会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世风日下,中国人需要提高道德修养,中国人素质低,不适合搞民主。等等等等。

道德在中国人思想里占据着一个重要的纬度,这是和西方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要命的是,道德是不可衡量的。甚至,对同一件事情,大家就道德纬度的理解和做法并不一致。所以最后,对道德的宣扬和执行,是靠着独裁式的规定和奖惩的。从古到今,尤今为甚。

素质这个词也无法衡量。用一种无法衡量的东西去论证一种确切的制度,这是个很可笑的事情。

还可举个例子,中国人喜欢辩论:人之初,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善与恶”都是相对的,不可衡量的。由此可见,我们老祖宗,在思考问题上,一开始就将我们引入了多么大的误区。

尽管几千年前古希腊就有着最伟大的宪政民主实践,尽管几百年前到现在各种国家都实现了民主政体的嬗变,可是,在讨论几千年后我们国家的人民时,就归咎于素质低。这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难道几千年后现在的国人的素质还赶不上几千年前的希腊人?

可是,一旦转到谈论中国文化和历史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是开化的文明人,并为之自豪。和谈论现实比起来,成了截然鲜明的, 两种不同的分裂的人格。

简单来讲,中国人的思维是向后的(先看历史,从历史中找根据);封闭的(言必称,古人云,不然的话显得自己没有底气);道德维度的(先看善恶);分裂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对待别人,历史和现实,都是截然不同的); 和西方文化在思考纬度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当然,互联网时代,已经改善多了。

最后,就思考问题来讲,我尝试着回答过知呼上一些网友的问题,发现他们无法跳出常规思维的陷阱。他们在提问时,就设定了自己的范围。所以,他们也不会得到正确的回答。

 

韩冰Bill

看了世奇的回答,数度提笔,又数度删除,分明他是在“答自己的题,让别人答无可答啊”

后边竟然又有如此众多的精彩补充。

题目修改了之后就好答了,对于没有受过专业思维训练的人来说,也只能投机取巧了。我来补充下我会采用的特殊角度。

1 违背常规

许多问题是无关对错的,没有统一的结论,甚至一些具有普适世界观的问题上,皆然相反的观点也是存在的,所以经常在初看某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时,直接从常识的反向思考,也许能有惊人的发现。

2 细化场景

不同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涉及人物等,都会对于问题的结论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可以通过细分问题的场景,而取得完全独特的视角,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3 复杂系统

我们身处一个复杂系统当中,我不相信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我相信环状因果或者网状相关,有可能因和果互相影响,有可能因和果共同由其他因素影响。所以我喜欢将相关性因素都尽可能列出来,但是不喜欢用简单直接的因果推理。

 

 

warfalcon

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一下问题: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吸取外部信息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适当的问题,在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对新领域的认知。一般分为有两种,一是海绵式思维,一是淘金式思维。

如果严格和正式一点,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结构如下: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实际情况下可能不会关注这些多:只注意1、2、3、7、9、10就可以了。

 

周建军

分享一下两个方面很不专业的问题分析经验。

第一、理论化的问题

哈佛案例学习中关于问题分析场景的步骤是:识别问题-问题分解-问题整合-其他结论。这一过程中的五大要素是:问题界定,概念和框架,因果分析,诊断,举措方案。

就个人经验来讲,理论的概念和框架是学习的重点,也往往是学习的难点,特别是框架结构,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

举措方案要求落到实处,落到细处,才能可操作性性强,效果好,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经验性的问题

在工作中也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不少会重复出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在现象-原因之间能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经验,这种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思考的范围和框架。

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是梳理目前的现象,找到关键点,然后判断与已有经验的关系:是否与过去处理的问题完全一致,或者是有很大的类似,或者是涉及到相同的模块,或者完全没有遇到过?

对于相似或者相同的问题,会通过经验快速地进行定位,这些经验的内容有如一幅地图,能够帮助快速地跳跃到关键模块的关键点上,进行信息搜集和诊断确认,成功的概率很高。

对于陌生的问题,经验无法提供高效的定位方法,就只有依照“按图索骥”的方法来做了,关键是:第一、大方向要对,弄清楚更高一层的界限和组成;第二、找到合适的框架图;第三、逐点采集信息和诊断确认。

对于新问题,也可以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同事协助定位,不过这对于提高个人的水平往往不利,好的方式是理清楚对方处理问题的思路并亲自实践。

综上所述,理论问题分析强调问题定义的清晰、概念和框架的完备和准确,分析诊断和论证的有力和有效;实际经验问题的分析重视经验的积累,经验地图的构建,快速有效的定位,信息的搜集确认,新思路和方法的吸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