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伯驹与《平复帖》

 天德元宝 2012-03-24

张伯驹与《平复帖》

2012-3-23 13:52: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陆机的《平复帖》被誉为“墨皇”。
洪宇

西晋文学家陆机所书的《平复帖》,有“天下法帖之祖”之称,被誉为“墨皇”,就是现存卷轴书画中最早的作品。《平复帖》书法古朴秀劲,牙色麻纸本,字大五分许。高23.7cm,横20.6cm,共九行,约87字,现存84字,系陆机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后世遂以《平复帖》来命名。这幅斑驳烂漫的草书,是书法史上汉隶向草体演变的明证。

《平复帖》作为贡品被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刻《三希堂法帖》时,将《平复帖》置为卷首。到了嘉庆皇帝时,将此帖赏赐给对书法深有钻研的弟弟成亲王,后此帖仍献归内府。同治年间复转赐恭亲王奕欣。民国初年,此帖与另一绝世珍品、唐代韩干的名画《照夜白图》一起归于奕欣的嫡孙溥心畬之手。此后《平复帖》经过一番曲折,现今能安然收藏在北京故宫,系民初收藏家张伯驹不惜身家性命换来的。

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原名张家骐,字从碧。养父张镇芳清末民初历任盐官等要职。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张伯驹却钟情文学艺术,不愿意步入仕途,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又是鉴赏文物的大家,慧眼独具。

1936年,溥心畬将所珍藏的《照夜白图》卖给上海叶姓古玩商,后几经倒手,最终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当时张伯驹正客居上海,他听说《照夜白图》流落异邦,担心《平复帖》也难逃厄运,想尽办法托人找溥心畬婉转表达了要买此帖的请求。溥心畬以尚不需用钱为理由,出高价二十万大洋来婉拒,张伯驹无此财力,虽然从银行借得六万大洋块,并协请张大千从中牵线,但溥心畬索价不变。

1937年,张伯驹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邀请鉴定古代字画,辗转得到溥心畬母亲病故急需要钱的消息,便商请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藏书家傅增湘做中间人与溥心畬洽商,终于以四万块大洋购得《平复帖》。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开,除了专门为日本人盗买中国文物的古董商,数次表达愿以几倍高价要求转手,被张拒绝,连一帮土匪也垂涎觊觎。

1941年初,张伯驹在上海乘车之际,突遭一帮持枪匪徒绑架,并向张家索价三十万大洋,否则撕票。张伯驹心知这是《平复帖》带来的灾难,于是暗地关照其妻,宁死也不能变卖收藏,另一方面他绝食抗议,绑匪见张家态度坚决,知道无法逼出《平复帖》,只好自降赎金,张妻多方告贷,才救出被绑了八个多月的张伯驹。

张伯驹后来获知原来所谓绑匪,其实就是汪精卫手下丁雪山的部属,为防《平复帖》再次被强取,他将该帖缝在衣服夹层,须臾不离身,终于使国宝得以保全。1956年,张伯驹将《平复帖》等八件价值连城的真迹墨宝无偿捐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中国第一大收藏家
来源:艺术中国    2002-1-17 0:00:00     字体:

张伯驹,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这个名字已感到陌生。可他对我国文物收藏保护的贡献,至今被海内外颂扬着。几天前,缅怀张伯驹先生暨文物收藏与保护座谈会在其旧居西黄城根21号举行。

这里,曾是大太监李连英的宅邸,后被张伯驹买下。在战乱的40年代,当张伯驹得知国宝隋代山水画《游春图》将流失海外时,毅然变卖了这处住宅,买回《游春图》献给国家。在座谈会上,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是这样评价张先生的:“论收藏,张伯驹先生当属中国第一,论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他更是如此,尽管他离开我们已有20年,我们都将永远不能忘记他。”慧眼识珠 使我们感受艺术的光辉。

自30岁起,张伯驹先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几十年间,共收藏珍品百余件。因收藏著名隋代《游春图》、唐代《张好好诗》被戏称为别号“游春主人”和“好好先生”。其中,所收藏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则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上,均为开篇述祖之作。无论中外,但凡研究论述中国艺术史的著作,都离不开它们,故为“稀世珍宝”。据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世襄先生讲:“经赵佶(宋徽宗)题为展子虔作的《游春图》,是这位画家传下来的唯一作品。”另外,张伯驹先生的其他收藏,如唐·杜牧《张好好诗》、李白《上阳台帖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等等,也都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明珠。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先生这样评价:“正是由于这一颗颗明珠穿以成线,才使我们今天能够亲切地感受五千年古老文化艺术灿烂的光辉。伯驹先生慧眼识珠,于古书画鉴别十分精深。”收藏历尽艰辛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如今,许多人认为收藏是一件只要用心、下工夫即可做到的事。但对生于1898年,卒于1982年的张伯驹先生而言,大半生时间是在战乱、动荡年代度过的,收藏对于他可谓非常艰难之事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多难,在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内,大批历史文物遭受破坏或被盗卖出境。1941年张伯驹先生被非法绑架,绑匪索价300万,以“撕票”威胁其夫人潘素,张伯驹却将生死置之度外,关照夫人,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所藏。僵持了8个月,绑匪见敲诈无望,自动将身价降到40万。经多方奔波借贷后,才得脱匪窟。是年秋,携全家入秦中,将国宝《平复帖》缝入衣被,虽经跋涉离乱,未尝去身。40年代末,当张伯驹先生得知国宝《游春图》将流失海外时,昼夜难眠,拍案而起,和夫人一道,将住宅变卖买回《游春图》。今天,张伯驹的女儿张传綵,坐在现已成为“浩华青腾茶社”的故居回忆说:“这里的一切真是太熟悉了。那天,我放学回到家看到,院子里大包小包的一堆,乱极了。父母告诉我房子卖了,我们要搬家。尽管我作为他们的唯一女儿,也是不能干涉,只有支持。”  建国后,张伯驹先生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又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被送往农村,后回京住房、户口都无法解决,生活十分贫困。1972年,陈毅元帅不幸逝世,张伯驹先生挥泪写下挽联被挂于灵堂之上,被前来参加追悼会的毛泽东主席发现并低声吟诵,随即关照过问张伯驹的工作、生活。十几天之后,张伯驹终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78年,张伯驹被平反,恢复名誉。

不是富翁但乐于助人  王世襄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7年,我很想在书画著录方面做一些工作。《平复帖》实在是太理想了。不过要著录必须经过多次的仔细观察阅读和抄写记录,如此珍贵的国宝,伯驹先生会同意拿出来给我吗?我是早有着被婉言谢绝的思想准备去向他提出请求的。不期大大出乎意料,伯驹先生说:‘你一次次到我家来看《平复帖》太麻烦了,不如拿回家去仔细看。’就这样,我把宝中之宝《平复帖》小心翼翼地捧回了家,一个多月才毕恭毕敬地捧还给伯驹先生。”  

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家溍先生这样说道:“伯驹是个乐天的性格,他在最穷困的时候,我们见面聊天,谈古书画、谈老戏、谈杨梅余还是照旧兴高采烈,大有‘回也不改其乐’的意思。当他手头富裕的年代,对于认识的人,如果有困难,他常常解囊相助。这种习惯一直继续到他自己已经不是有钱的人了,但遇年节如果有他认为应该帮助的人,他还是勉强地点缀点缀。1956年我知道他有一次向知交借400元,说有急用,可巧我又亲眼见到他的用途,就是去帮助几个人。这种性格很像《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杜十七爷。”收藏为保护文物 达到最高层次  

中国文物出版社的毛佩琦先生说:“论收藏,一般分四个层次:一是为变财,二是休闲,三是研究,四是保护。张伯驹先生则是达到最高层次的人物。” 1955年,他与夫人共商,从30年蓄藏的书画中选出八件精品无偿捐赠国家,以偿宿愿。当时文化部长沈雁冰为此颁发“褒奖状”,连同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的宋·《百花图》、《仙峤白云图》、清·《瑞蔬图》等,今天都成为国家博物馆镇库之宝,为人类所共赏。正如杨新先生所言:“与以往时代收藏不同,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不是把个人的收藏视为己有。人生有限,文物永生,以往的收藏家也许有这样的认识,因此把个人的收藏视为‘云烟过眼’,或者认为自己收藏只是‘暂时’的,但是他们仍然认为是自己私有密藏,只有当现代民主化思想兴起时,才有不少收藏家把先民创造的文化瑰宝视为人民所共有,伯驹先生和潘素女士即其中之突出者,他们把自己用巨资购藏和用心血保护的国宝级文物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表现出他们崇高无私精神,这岂止是以往朝代的收藏家们不可思议的壮举?” 

张传綵女士感慨道:在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应该让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知道,文化不仅仅是唱歌、跳舞,明星也不仅仅是歌星,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宝库中“收藏”也是一束璀璨的鲜花,而且,同样是争相怒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