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地重游,讲述一个平凡三线建设家庭的故事

 波湖渝 2012-03-24
       作者:陈家大丫头    发表日期:2012-3-9    
 
    三线建设,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对于我来说,是从小到大最深刻的记忆。
  
       三线建设是毛主席要求深挖洞广集粮年代的产物,重庆是三线建设中除了航空之外几乎所有军用武器的生产地,在重庆大山深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三线厂,我要给你讲的是其中一个,也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我的爷爷在战乱时跟着他的叔叔和哥哥们从东部地区躲避战火来到西部的重庆,进入一个大型的军工厂当了学工,经过战乱,经过饥荒,经过文革,最后平反,我的爷爷靠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带着一家人顽强的生活,后来三线厂矿开始选址建设,爷爷参加了重庆多个三线厂的筹建,最后领着一家人来到了位于綦江大山里一个三线厂安顿下来。

  我的父母在下乡之后回到厂里工作,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军事工业和三线建设,一边生产一边修建厂房学校医院,那种热火朝天的生产状态是现在的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我出生的时候物资还比较匮乏,加之交通不便,能吃酱油饭也是美味。虽然穷,但是童年留给我的却都是快乐的时光和美好的记忆。

  后来政策改变,重庆的三线厂军转民,并开始往市区回迁,我们离开了那个边远的山村,那时候我不到二十岁。

  成年后,日子过得忙碌而混乱,到夜深人静时,我的思绪自然而然飘到我喜欢的年少时光,心情也就跟着愉快起来,那记忆的碎片,每一块都闪着夺目的光亮,照在心中,成为温暖的一片。

  许多年后,我回到那个破败荒凉的山区厂里,寻找我远去的童年记忆。

  厂里的标志型建筑之一 
 
  爷爷婆婆爸爸妈妈姑妈姑父我们一家三代十几口人生活在这里,这里的路是他们一铲一筐用土和石子铺起来的,这时的房是他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他们把一生最灿烂的30年奉献给了这个山沟沟;我,从出生一个月到16岁,这儿就是我生活的全部,16岁到市里读书,每到放假,我仍然迫不及待的回到这里。
  
       20年,这里的一切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那些时常出现在我梦里的情形,不断的催促着我要回到这里,“回去看看”的心情一天天的强烈。10年了,我家住过的房子应该还在吧?旁边的球场呢?那是我们经常做游戏的地方。学校的操场都长草了吧?流经厂区的小河沟还那么清澈吗?电影院呢?每年六·一我们都在那里开会、演出,那是厂里最漂亮的建筑。还有……还有菜店门前的那条路,那条流淌着情窦初开少年最单纯爱恋的路。

  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吗?是物是人非,还是物非人是呢?

  我曾无数次的给我的爱人描绘过我的学校、走三个小时赶集翻的那座山和山上的凤冠石、我偷梅花时差点掉下去的鱼塘……带老公也去感受一下我的童年。

  綦江永城镇,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以前叫永丰公社,只有一排老房子,现在新修了好多房子,老街只剩一点点了。汽车到站叫全部下车的时候我完全没能认出来。

  在老街转悠,已经不认得路了.小时候的记忆完全用不上.永丰是我们赶集的地方,那时候物质匮乏,只能赶集才能买到新鲜的蛋和家禽,所以家人一个月总会去一次集市.去集市要翻一座山,早上不到五点就得起床,晚了就买不到东西了.我是跟着父母爷爷他们去的,那时候只觉得好玩儿。  
 
  翻过这座山才是老厂,山上有一个林场,有一眼山泉,是我们野餐时常去的地方
  
  边走边问才找到上山的路,以前都是农田,现在退耕还林,又修了石子路,好象也不是原来那个方向了.幸好碰到一个老人和我们同路,主动给我们引路,谈话间知道,他和我爷爷是老交情,爷爷来建厂的时候就认识的顾交,突然间觉得好亲切。
 
  老人家记性很好,问,你是陈家的大孙子啊?我说对呢,他说你都这么大了,都成家了啊?老人家还记得那时候还是个孩子的他在小河里打了鱼到厂里来卖给建厂的爷爷他们,一路上跟我说了好多以前的事。
 
  先到林场去看看,那里可以看到山下老厂的一些房子,林场最高的山脊梁上有三块大石头,叫凤冠石,也叫三块石  
 
  以前到三块石头没有路,石头上什么也没有,现修了路,山腰修了亭子,石头上刻着一个早年参加革命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永城人的事迹  
 
  
  
  我们搬迁之后,厂房,家属区都空了,除了当地人,厂里几乎没有人再在这里了。
 
  当年,为了隐藏起来,房子都修得很隐蔽,家属区、车间所有房子都离得很远。几十个不同的厂房修在三条山沟里,我们按修建顺序叫"一条沟,二条沟,三条沟",从山上看下来,能看到二条沟,爸爸妈妈上班都必须骑着自行车半小时才能到单位。
  
       连绵群山深入有一个几千人的厂,你能想象吗?  
 
  松林里,空气特别好  
 
  看见家属楼,电站  
 
  百米总装大厂房 
 
  二条沟好象在施工   
 
 
      边走边玩儿,沿着小时候的足迹,看到熟悉的风光,心里暖洋洋的.站在山顶上很高兴的指着这里那里给老公讲解.老公说,干嘛把家属区厂区修得那么分散?弄得这么不方便?我说,要是修成片儿了,敌人的炮弹扔下来,不就全毁了吗?老公哈哈大笑!

  下山,看到老厂的房子   
 
  我明明记得这里的水清澈透明,夏天小孩子们都在这里游泳戏水,怎么变成黄泥水了?   
 
  老公去买烟,小商店的老板问他:你是陈XX家的女婿吗?我看她好象是陈家的姑娘。老公惊喜的跑过来说:老婆,你们家在这里很有名吗?他怎么认得你? 
 
  我记得我有一个同学就住在这幢房子里
 
  一幢幢空无一人的房子矗立在这里,向路过的每一个人讲述这里曾经的辉煌
   
 
       有驴友把这些搬迁后的三线厂称为“死人城”,说真的,我很生气,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它的感情不是外人能够体会的,这里的人都还好好的活着,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的植入了他们的灵魂,这里历史是鲜活的,这里也是重庆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花草继续生长着,无论有没有人欣赏
 
 
 
  几十年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品缺乏,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初,这里都还买不到新鲜的奶油蛋糕,“渝生园”糕点厂的外卖货车第一次开进一个几千人的大厂时,人们蜂拥而至争相购买,把车围得水泄不通,糕点厂的人第一次看到如此场景都惊呆了。

  大桥,这里有一座桥,所以这里就叫大桥,原来是很热闹地方,幼儿园在桥这头,电影院在桥那头。在我的记忆中,大桥是很大的,桥面是宽阔的,道路是平坦的。但此时出现在我眼里的大桥变小了,路面也烂得全是坑坑洼洼的稀泥 
 
  大树后面是幼儿园 
 
  桥那头是电影院,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还是那样茂盛
  
 
 
          这座大桥的修建有厂里每一个职工的汗水,他们上班之余都会到这里参加建设 
 
  放一张大桥的远景 
 
  厂里的电影院外表看着还比较新。读书时,每个月会放三五部电影,我特别喜欢看墙上的电影海报。电影院也用作演出用,观众席是两层的,舞台是很当时先进的那种.每年六一,我们就会在这里开表彰大会,晚上在这里演出。

  这个角落是我们同学一起聊天的老窝,每到放暑假的晚上,我们就聚在这里谈天说地,山沟里吹出来的风很凉快.人们三三两两的在桥上,黄桷树下乘凉,田里的青蛙和草丛里的蛐蛐自在的叫着.天上的流星不时的划过夜空……
  
  
 
          这个有人认识吗?我们小时候经常玩儿 
 
  这个就是在山顶上看到的百米总装大厂房 
 
  貌似现在租给别人在用,明显,他们用不了那个大,偌大一个厂房,只有两三个工人在角落里工作 
 
  曾经那个热火朝天的厂房,现在说话能听到回音 
  
 
 
         看到远处山顶的凤冠石了吗?我们从那里走下来的 
 
  站在远处再看看电影院
  
 
  远处的桃花山,上面已经什么也没有了,原来每一层都是种的桃树,一到春天开满粉红色的花,漂亮得很 
  
 
        厂搬走了,但是当地人还是继续象以前一样的生活,只是收入会减少。插秧种菜一样不少 
 
  泥泞的桥面,远处是凤冠石 
 
  能住在大桥附近新房子的,一般是资历比较老的职工和当官的
 
 
 
 
          大桥附近的房子当时是比较好的单元楼,虽然现在不通水电了,但是我却发现有一幢房子的底楼有人住,或许是当地人觉得空着实在可惜吧 
 
  小狗狗好奇的张望我 
 
        这只小狗狗老远跑过来警惕的对我叫,是的,我对它来说是陌生人,但我对这片土地来说并不陌生,这道路上印着我的脚印,它们知道我曾经属于这里,我永远属于这里 
 
    这里楼上是招待所,楼下是客餐食堂,来厂里办事的人就住在这里,厂部接待也是在这里,这个食堂的厨师是全厂手艺最好的人 
 
  
 
  这里是二饭堂,也叫大饭堂,是全厂最大的一个职工食堂,这里离单工宿舍很近,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吃饭,除了一天早中晚三餐,这里还负责每天晚上十点以后给上夜班的职工送餐 
 
  因为时间关系,厂区我没有进去,放几张同学拍的照片上来,他们是春节时候回去的,说实话,冬天,连树都没有,更显荒凉
  
       这里是厂办大楼,这里是这个几千人的大厂的核心部分 
 
  还记得这个红五星吗? 
 
  就是这里,厂办大楼后面的鱼塘,旁边是一排腊梅花,每到冬天就开满了芳香四溢的黄色小花,每年我都经不住诱惑会在早上五点或者晚上九点去那里“偷花”,有一年,站在鱼塘的栏杆上想往树上爬,结果被弹起来的树枝打到,差点掉到鱼塘里去 
 
  这一条沟进去,里面有好多厂房,我妈妈就在这上面上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边的房子是供应科 
 
 
 
  我记得这右边的坎上全是垂到地的蔷薇花,现在都死掉了 
 
  继续往家属区走,看到房子上的字了吗?公共汽车站,这几个字几十年的历史了 
 
  这一排是老商店,老菜店,还有老式的理发店,老邮局还是那个样子 
 
  中午在这里吃饭,店老板阿姨出来招呼我们坐下时,左右打量我,我们同时认出对方,我小时候经常在她的小摊儿上吃米线,她跟我妈妈也挺熟的,她是本地人,她家的院子就在电影院附近,她邀请我去她家住一晚,我谢谢她的好意,吃完饭,我给钱,她也不收,最后我还是硬把钱塞给她了,她一直把我们送出门,还让我邀请妈妈爸爸回去玩儿 
 
  这里进去是医院 
  桃花山,荒了,好象什么也没有种了,难道我们搬走了,当地人都不吃桃子了吗? 
 
  我一个很好的同学住这幢房子 
 
  现在要去我家住的房子看看,顺着台阶,走上去,很久没人走的台阶都长满了荒草,在杂草中慢慢找着下脚的地方 
 
  就快看到了,心情好激动,有心理准备了,篮球场的铁栏杆没有了,篮板架也让人挖走了,灯光球场专用的灯和线也不知去向.我们搬走之后,当地人把值钱的能卖的东西都砸走卖钱了。 
 
  我家在球场旁边,以前每到夏天,厂里会组织各个车间和单位打篮球,可热闹了!
  
  很早以前,没有电影院,放电影就是在这个球场坝,那时候拷贝很紧张,只要拿到拷贝就要马上播放,哪怕是半夜三更,广播一说放电影,一家老小迅速从床上爬起来穿地衣服端上小板凳到球场坝占位置,把能看到电影幕布的地方围得水泄不通,那时候影片少,几年下来就那几部电影来回播放,有些人连台词也能倒背如流,但还是每场不落的看。 
 
  
         在我家破烂的房子前后左右拍了一翻并和老公合影留念。 
 
  继续往前去学校,学校离家比较近,学校打铃家里都听得很清楚,有时候课本拿掉了,会给老师请假,课间十分钟百米冲刺一个来回的话,也只迟到几分钟,有个同学家住在山上更高点儿的地方,能俯瞰学校的全景。

  上学常走的小路,比大路要近一些,周围是当地农民的房子和土 
 
  公路旁边是一排猪圈牛圈,记得小时候很调皮,经常要跑到喂食那里去逗牛,猪一般不会理人,但是牛不同,牛看到人就要把头伸出来顶,胆子大的同学才敢去,我小时候是比较千翻儿的女生。 
 
  这上面就是学校大门了
  看到破烂的老家的房子,再看到杂草丛生的学校,真是心头很悲凉 
 
  操场已经变成采石场堆石子的地方了,翻过几大堆石子,才走近我们的教室,左边是小学部,右边是中学部,小学部门窗都没有了,看个通透,背后的山也几乎被采石场挖平。中学部上楼的地方锁了铁门,楼上还没有被完全破坏 
 
 
  中间这幢房子是教育科,全厂职工的进修培训考核都在这里,左边是单身老师宿舍,经常能看到老师们谈恋爱,呵呵! 
 
  中学部,杂草比人还高,走不过去了,站在石子堆上面拍个照留念 
    翻过层层石子堆,双脚都被埋进石子里,才走近了小学部 
 
 
  旗杆,还有一小截了,主席台也面目全非 
 
  教室后墙上的黑板报还保持离开时的样子 
 
  学习雷锋爱集体 
    强大的采石场,山都挖没了一半 
 
  乒乓球台,还有无数健身器械,都没有了 
 
        温塘,是一个地名,因为这里有一眼温泉,什么时候发现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记事起,每到夏天的周日爸爸妈妈会骑着自行车带我来这里玩。

  去温塘再往山里走的一个地方,以前我我去那里野餐,顺着山沟往里走,有小溪,瀑布,竹林.瀑布上面的山上,有石寨子.出发之后问了当地人,他们说顺着山沟的小路走不了了.我们换了一条路走到了山上的寨子,但是却怎么也找不到下瀑布的路.经过打听后才明白,因为以前厂里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玩儿,才有路的.后来厂搬走了,当地人对习以为常的景色并没有多少兴趣,慢慢的,之前有的路也淹没在了草丛竹林里.多少让我有些遗憾~~~ 
 
 
 
  就是这个石头寨子,还有一些传说,右边悬崖上有一个天然石洞,夏天超凉快,悬崖下面有一片竹林,就是我们以前野餐的地方 
 
 
       最后,上几张老照片。

  曾经,学校的乒乓台,背后是操场 
 
  乒乓台旁边的小树林,冬天只有树杆 
 
  大桥上合影,背后是电影院 
 
  营寨野餐,竹林,小溪,瀑布 
 
  这是永城林场野餐 
 
(转载注:作者所写老厂应是重庆市庆江机器厂,原属五机部,生产火炮,现已搬迁到靠近重庆市区的巴南区鱼洞。我1983年曾去过该厂,现还有我爱人的许多同学在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