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

 昵称5153491 2012-03-26

   鹿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王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高效课堂中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课堂中我们教师又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课堂是个什么地方?

  课堂首先是一个“场”,学习场、生活场、生命场。

  “课堂对于教师,是一个工作的地方。课堂对于学生,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过日子的地方。高效课堂认为好课需要具备基本的六大共性:

   1、学生的课。学生的课对应的是教师的课,或者说学生的课是“学中心”的课,对应的是“教中心”的课。学生的课应体现出学生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的课,更是学生自学的课,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合称为“自学”。

  2、动静结合的课。学生是个生命的“活物”,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儿童的天性,因为“活”而“动”,因为“动”而更“活”,与“动”相对应的是“静”,与“活”对应的是“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人们一般要求课堂要静,静代表着秩序,而动是失序的。其实,真正的课堂要体现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无疑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该动时则动,该静时则静,做到动静相宜。比如高效课堂要求,自学时要静中有动,反馈时要动中有静,至于展示,实在应该是动起来。动又包括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味的身动不行,没有身动也不行,更何况身动的课堂至少能练就好身体!

  3、师生相生的课。教育既然是人学,那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发展者的角色得到满足,师生“相生”所对应的是师生“相克”。教育不可以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可以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两者都不是人道的。师生相生意味着两者之间合作共赢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长,是班级第51名学生。而学生呢?则意味着被当做教学的第一资源被放大,人人可以为师,这就是高效课堂倡导的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兵兵合组;兵教官、官强兵、兵练官,官兵相长。

  4、情感的课。高效课堂注重课堂的“快乐指数”,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课堂学习氛围不浓烈、学习参与度较低,沉闷压抑的课堂一票否决。学生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方式,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5、注重流程的课。对高效课堂稍作研究者都知道中国教师报曾经在全国率先总结发布高效课堂的九大教学范式,所谓“九大范式”都有一根主线,这就是体现在流程上的三大基本环节:“自学——展示——反馈”。一切的好课都应该是从自学开始,然后让学生最大幅度地“暴露”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学习结论,“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情感”、“展示即暴露”。在流程的具体操作上,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做出反馈,千万不可把反馈理解成“讲授”,即便是讲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展示教师所谓的教学艺术!因此,在高效课堂看来,一切的“教学艺术”都应该出体现服务于学的艺术,或者是指调动学的意识,除此之外,无他!

  6、展示的课。高效课堂有个别名叫“展示的课堂”,因而展示是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技术操作上,展示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要求的,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自学,就不会有精彩的展示,展示不彻底就很难组织反馈。在实际的操作上,展示又分为小展示、大展示两种。要求首先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小领袖)的带领下,各组同步走出来“爬黑板”称为“小展示”;教师依据每组展示中出现的“共性错误”组织反馈称为“大展示”,因而还可以说小展示是“展对”,大展示是“展错”。当然展示还包含了口头展示。

                    

 

 课堂中我们教师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教师是学生学习条件的提供者、环境的营造者、动力的激励者,20%的作用体现在对课堂技术流程的掌握上,新教师应掌握的那点东西,概括为“五个一”:编制一个导学案;构建一个学习组织;给予学生一个学法;设计一个课堂流程;明确一个学习任务。教师80%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点燃、唤醒、激励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比喻:

     第一个比喻:喝酒

     我还是要老调重弹,来说明教师实在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艺术的表演者,这个道理很简单,教学的过程颇像饮酒,教师其实就是那个劝人饮酒的人,“劝酒”正是教师这个角色赋予“教师”的使命,如果教师只埋头于自斟自饮甚至很“艺术”地把自己灌醉,那这样的劝酒者一定是不称职的!

      教师当然可以喝酒,理由是自己喝才可以带动别人喝。问题是,假如我们把时间比喻成酒,当教师把区区45分钟一饮而尽时,请问那些被教师勾出酒瘾的学生只能去饮“空杯”了,这就是课堂的悲剧!我是说教师的作用是想尽办法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并且尽可能让学生沉醉于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把教学比喻成陪客喝酒,其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醉”。

      别小看我发明的这个新词,“学醉”和“喝醉”一样,都是因为超出了“极限”而导致的,但和喝醉不同,喝醉伤身,而学醉则可以理解为“长能耐”,喝醉是丧失理智,而学醉恰恰是在处在感性和理性交融的高潮时,说穿了,这等境界是超脱了分数和成绩之后的忘尘的幸福。

      教师凭什么手段让学生学醉?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手段理解成教学艺术的话也可以,但这种艺术必须基于教师的真诚,所谓以心换心,教师就好比是在“酒桌”上“劝酒”,你得恰如其分、言之有理,话逼到一定份上使对方不得不喝,但这个境界仍然不高,最高的劝酒境界是什么样的?是勾醒了对方的酒虫,也就是说,喝酒变成了对方的需求,而劝酒也只不过是在满足对方的需求而已,而最低境界是什么?是人家不愿意喝,你却摁住人家“灌输”。

       从这个意义上来衡量今天的教师们的教,你便应该明白,教师实在不是身先士卒,实在不是讲授和灌输,而是点燃、激励、唤醒。

       第二个比喻:打麻将

       学习好比是打麻将。四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成员都是构成学习生态的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即便是某个人牌技很差,但离开了这个人,显然是成不了“局”的,因此,教师不可以歧视任何一名学生,纵然他是个“笨蛋”。

  教师当然不能替代学生打麻将。在打麻将这件事上,其实每个看客都喜欢扮演“高参”,自以为聪明,看客心理说明每一个人都喜欢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观者不语”这句劝诫有可能不止是指一种礼仪,很可能它在昭示一种学习规律。对于“操作者”而言,留什么牌和出什么牌,他一定是按照自己“和牌”的需要,在一张张、一圈圈的“经历”中加以建构的,假如我们把每一张牌解读成不同的“知识点”,把一圈比喻成一个学习过程的话,需要什么和舍弃什么,其实应该由学生去自主选择。即便是他犯错了,影响了正常的和牌,他可能因此得了“大和”也未可知,即便最终仍不能和,但他却在这样的“失败”中,形成了“经验”,其实,学习即经验(体验),如果我们“替代”学生去打麻将,或许可以避免失败,但失败是自己的,谁都不可能替学生失败。

        在这个比喻中,教师要记住,无论你多么地爱你的学生,有一种东西终究无法替代,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历。一个人被替代了经历,他显然是长不大的。这个道理还可以借助另外一个比喻来加以强化说明,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就必须敢于让他下水,打麻将就等同于下水!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学”这是我要表达的观点。

    

     因此, 教师必须坚守这样的原则:1、人的潜能是无限的;2、学习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3、学习兴趣是需要培养的;4、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5、会学永远比学会重要一万倍;6、激发学习动机决定了教学的成败;7、用信念和希望点燃儿童生命的火炬;8、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远比培养一个弱不禁风的天才更有价值;9必须有持续的情感激励;10、善于发现和展示儿童的一切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