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CL国际化领跑者背后的智慧资本

 商道真经 2012-03-26

TCL国际化领跑者背后的智慧资本

       记得TCL在并购汤姆逊期间,我正在服务一家国内非常着名的企业,帮助他们做战略规划。由于当时我也在服务TCL,于是这家着名公司的总裁便对我谈了他对TCL的看法,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李东生在中国算得上伟大的企业家。

之所以要回顾这段历史,是因为TCL在国际化碰到困难之后,国内不少媒介与企业领袖突然之间就变了脸,仿佛TCL与李东生一下就成了失败的代名词,我注意到,很多企业家论坛不再请李东生了,而与此同时,很多与李东生于同时代的企业家仍然在舞台上大谈自己的成功经验,做中国商业舞台的“常青树”。

08年金融危机期间,李东生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约我吃了顿饭,他很高兴地对我说,国际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与进步,仿佛对自己这几年被当成“最差CEO”毫不在意,反过来略带遗憾地对我说,他很想把TCL国际化碰到的问题与收获的经验与国内企业家分享,因为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在未来都会碰到。当时我提醒他,中国大部分企业家可能不会关心这一话题的,他们正在沉湎于自己的成功中呢。

不过,李东生并没有受我的影响,反而兴致勃勃地大谈国际化的意义,这也激励我继续研究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包括TCL的国际化进程。有一次我在一个论坛上谈中国企业的未来时,我提醒大家关注两家公司,一家是华为,另一家是TCL,当然还有联想, 我觉得这几家公司今天走的路,是未来大部分优秀中国企业必须要走的路,我们要尊重先行者,因为这代表了中国的未来。

所以,当我今天在读描述TCL 30年企业史的这本《鹰的重生》,有很多感触。有媒体评价这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领军者以及国际化先锋TCL的成长故事,揭示了中国制造崛起于世界的轨迹。我觉得,代表改革开放30年的企业有很多,比如万科,比如海尔,联想等等,但能够代表中国企业国际化,代表中国企业未来奋斗史的企业,TCL却是最有代表性。华为很优秀,联想也不错,但通信与计算机并不是中国企业的主流,而TCL做的是制造,特别是做的是家电企业,在性质上与中国大部分企业正在做的更相通,《鹰的重生》更值得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家学习与借鉴。这本书的名字叫 “鹰的重生”,我觉得 “鹰的重生”不仅是TCL重要的标签,同时也是中国大部分制造性企业未来转型的概括。

我研究过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公司,有一个统计数据是,世界上只要超过50年以上的公司,没有一家没有经历过亏损的,比如全球知名的福特公司、通用公司,曾经历过全线亏损;再看做得很好的索尼公司,以前也曾亏损得很厉害;再看看非常优秀的、我过去工作过的摩托罗拉公司,现在已经面临被分拆的境地。你怎么可以想像得到,这样一家公司会要把手机业务卖掉,而摩托罗拉曾是“手机”的代名词。

这样一种现实说明什么?这说明企业最有价值有并不是它所创造出的财富本身,而是财富背后这家企业所创造的“商业文明”,既然无数的优秀公司都经历过亏损与盈利,那么,亏损与盈利本身就不值得过多追究,真正值得追究的是这家公司所代表的时代趋势。

这就是我在很多场合提出一个观点,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上,最有价值的企业是TCL。

TCL的第一个价值在于,为中国诸多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提供了一条开放性竞争环境下的“突破之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家电面临着最大的挑战,就是越来越强烈的全球化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企业有几种选择:一种是继续 “内战”,成为内战高手,格力成为这方面的领军公司;第二种是转移赢利战场,美的成为家电公司进军地产的领军公司;第三种是国际化,把自己的所谓“成功经验”放到国际化发展中去考量,去接受检验,TCL成为家电企业国际化的领军公司。

我相信,如果TCL不选择国际化并购,而去走格力的内战之路,或者走美的的地产之路,现在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这一点,在《鹰的重生》书中对TCL国际化的并购行为描述到,“李东生在2004年启动的国际化战略,是‘实业报国’的又一次豪情喷发。李东生多次说明,TCL的国际并购虽然得到中国政府的鼓励,但这个决策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做出的,并非政府项目;当中显然还有其理想信念的支持。

在他看来,强大的经济才能支撑强大的国家,而创建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中国经济强大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也只有走国际化的道路才能持续发展;为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争取更大的地位也是这一代企业人的责任与使命。

这种信念的力量,是李东生和他的同伴在异常艰难中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在其后的几年里,他虽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被打到了自信心崩溃的边缘,然而,他还是挺了过来,如果没有这场磨练,就不会有之后的李东生,不会有《鹰的重生》。

TCL国际化的第二个价值点在于对消费文化的全球化理解。

李东生曾说过: ”如果我们希望TCL能在中国的土壤上基业长青,或是能赶超国际品牌,那么我们能凭借的最大机会,就是我们比别人更了解我们的消费者。而TCL消费者洞察系统的特色就在于“洞悉人性,察觉需求。”

这句话似乎很平常,但这句话背后,却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李东生曾对我谈过TCL在国际化历练中的得失。与所有近30年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一样,TCL是从草莽中崛起的企业,它的团队来自五湖四海,它的产业结构是竞争的结果,它的每一寸市场都是在拼杀中夺取过来的,所以,它从来不缺乏“战斗心”。

当企业在顺风顺水中高歌猛进的时候,一切的矛盾都会被掩盖和消化。甚至在战场拉到国门之外的时候,它仍然相信“中国经验”和“TCL打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幻觉,让这个从未尝过败绩的团队受到了近乎毁灭的教训。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篇《鹰的重生》会在内部引起那么大的震动和回应,在内部近两万条的回帖背后其实是两万双渴望和困惑的眼睛。而正是国际化给了TCL一种机遇,在2004年开始跨国并购的时候,TCL连一个稍显成熟的谈判班子都组织不起来,对国际市场和游戏规则一知半解,如“盲人摸象”。

通过国际化的两年之后,到2006年,TCL的团队成员来自20多个国家,常设机构遍及各大洲。

我曾经把李东生写的《鹰的重生》一文给很多企业家看,在一个盛行山寨文化的国度,我想企业家不管成功或是失败,都要尊重创新,而在我们今天的转型中,先行者都应当被尊重。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她的先行者,这个民族就会陷入对眼前利益的争夺,从而丧失其未来。

我想对一个产业而言也是如此,TCL是家电产业真正进行大规模国际化并购的第一家公司,也是在家电国际化游戏规则中到目前为止最深的涉入者, 我们应当尊重TCL等等这样一批先行者,因为我们尊重自己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