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1szx 2012-03-27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王明军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巨胜奴酥蜜寒具”是唐代“烧尾宴”第三款食点。

    自从五代陶谷把“巨胜奴”解释为“寒具”,后人就再也没有去探究“巨胜奴”的出处了。有人说是突厥人传入中原的,但无从考证。于是,巨胜奴=寒具=环饼=馓子,这个结论一直被人们所认可。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馓子,被考古专家说成麻花,这是一大遗憾。(下图)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贞观年间,新疆高昌国臣服于唐。又据《宋史·外国传·高昌国》记载:“高昌即西州也。该地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节,余二社,冬至亦然”。由此可见,新疆高昌文化早已与汉文化接轨,在高昌古城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发现唐代食点纯属自然之事。问题是出土的唐代食点为什么这么精美齐全?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后面相关的博文中详细解答,在解开谜团的同时,也纠正考古专家们的模糊认识。

    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的寒食节,其渊源发生在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其中广泛食用的点心都被泛指为寒食。

    古代馓子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贾思勰《齐民要术》名环饼粉和面牵索捻成,象环钏形。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谓之粰馓馓,易消散也。当然,从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馓子看,古代制作是粗了一点,毕竟没有发展而来的现代手艺来的细致,也难怪考古专家把它称为麻花。麻花在中国是近代的美食,是馓子做法相近而派生出来的美食,其历史仅百来年。

    寒食节在全国各地的美点种类很多,馓子能被古人列为寒食节标志性美食,也是因为其制作工艺比较精致,深受华夏各地、各族人们普遍喜爱的结果。

    前年清明节前回山东老家给爷爷祭拜,就见外来的小贩在村里卖馓子,说实在,这玩意打小还真没吃过,以前听人说是旧时给女人坐月子冲汤喝的。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馓子做汤确实别有一番风味,那么做菜呢?

    馓子鱼蓉汤制作原料、调料、方法:馓子、鱼蓉、榨菜丝、紫菜、六月鲜、胡椒、开水冲即可。

    清明节即将来临,特介绍一款令你家人和孩子尖叫的美食——雀巢秘制鸭块。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制作方法:

1. 鸭边腿两只,切块洗净血水,与葱姜同炒至鸭块出油,至鸭块皮黄肉干,控油;

2. 入紫苏黄酒50克、山楂醋25克、老抽20克、糖50克、十三香6克、话梅2枚、豆瓣辣酱一小勺、海鲜酱一小勺、奶酪10克,与鸭块文火、收汁,淋少许香油装盘。

3. 围边馓子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