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与素食

 天仁济生 2012-03-28

中医养生与素食

养生之道,在我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已经很丰富,此时出现了道家、儒家和医家等不同的养生学说。

中医养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它兼容道家“效法自然、清静无为、形神兼养、众术合修”的养生思想,并广泛吸收道家的养生法术;它重视儒家关于伦理道德规范和心性修养的以人格精神培养为主的养生思想,吸收“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它重视释家“顿悟成佛”、“心即是佛”的修持境界,吸纳佛教“禅定”、“止观”等练养功夫。中医养生正是在传统文化的融汇交流中,兼容并蓄,并按照医学的需要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特色突出的学术体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方法,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适应自然、顺应四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节制饮食、固护脾胃;劳逸适度、不妄作劳;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调养脏腑、通畅经络;谨慎起居、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使人体相应的发生生理上的适应或病理上的反应。所以,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

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如: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但从本质上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而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然而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形伤则神气为之消”,故保养形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保形与调神兼顾,二者不可偏废,才能达到“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也是保形的最重要方法。因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均必须以精气血等物质为基础,而精气血等物质则均由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而来。唐代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明代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可见,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使身体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那么,什么样的饮食才最符合人体的自然生理特性,更有利于健康?如何选择饮食调养身体呢?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应遵循以下饮食调养的原则,辩证择食,才能保形全神,健康长寿。

一、饮食宜平和清淡,忌味厚肥腻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每种食物均含有不同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自然特性,且与人体内在脏腑相应,这正是食物之所以能纠正和调整人体被破坏的内在平衡(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平衡、五脏机能平衡)的原因所在。食物搭配得当,五味调和,有助于滋养人体脏腑、筋骨、气血,有利于健康长寿。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以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由于五味与五脏相应,若食物太偏,可使脏腑之气偏胜,而变生疾病。《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脏腑动能活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切饮食物均必须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精微物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于肺而敷布全身,其代谢废物则因为胃的降浊作用而从二便排出体外。因此只有与脾胃动能特点相应的食物即清淡平和的阳性食物才易于被脾胃消化吸收而滋养人体,为人体带来健康。相反地,脾胃难以消化吸收与其功能特点相背的阴性食物,如厚浊肥腻的食物。若过食肥腻之品,则易变生疾病。而所有的植物类食物均属于清淡平和之品,动物类食物均为厚浊肥腻之品,因此,只有植物类的食物才符合人体的生理特性,才会最大限度地被人体消化吸收,滋养脏腑筋骨气血,带来健康长寿。

《素问·生气通天论》告诫人们:“高梁之变,足生大疗。”《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高梁即膏梁,意指肥甘厚腻之品,即鱼肉等动物性食物。由于脾胃难以消化吸收此类食物,易导致体热内积,火毒炽盛,诱发痛疽疔疮之疾及现代各种营养过剩的文明病,如: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胆石症等。

我国历代养生家均主张饮食宣清淡,忌味重肥浓。孔子在《论语·乡党》曾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吕氏春秋》把“肥肉美酒”称为“烂肠之食”。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强调:“勿进肥浓羹踦,酥油酪饮等”,“每食必用重肉,喜生百病”,“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民间有谚:“鱼生热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天天吃肉肠胃难受,早鱼夜肉皮包骨头。”明代宫廷御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得更明白:“恣口腹之欲,极滋美之味,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避龄?”因此,饮食应以植物类食物即素食为主,多吃清淡平和的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符合人体自然生理特性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肥甘厚腻的动物性食物,才能有利身体健康。

二、饮食宜合乎时序,注意时令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最重要理论之一,饮食养生自然也应符合此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由于四季气候存在着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特点,而人的五脏又与此相应,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而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因此饮食养生也必须与此相应,根据不同节气选择相应的食物。如春季在天为温,阳气升发,饮食应该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物,并应选食辛温升散或辛甘发散类食物,如枣、葱、花生、香菜、胡萝卜之类。夏天在天为热,心火易亢,遇暑热兼湿之候,腠理开泄,汗出较多,外热而内寒,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苦瓜等瓜果,以及莲子、薏仁、淮山等利湿之品。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宜选用养阴润燥之物如蜂蜜、秋梨、银耳、百合之类。冬天在天为寒,万物潜藏,阴盛阳衰,则宜多食温性的食物,如胡桃仁、黄芪、龙眼肉、小米、糯米、辣椒、香菜等以温里祛寒。

饮食养生还要根据不同季节,选择时令食物。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一年四季均存在着阴阳消长的变化,作为食物的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及药物也都与此相顺应,因而在不同的时令节气出产不同的食物和药物,只有这样的食物和药物才是符合自然之道,才能得天地之精气,因而气味醇厚,营养丰富,最有利于人体健康。因此,人应该吃在不同节气出产的时令食物。而所谓的反季节蔬菜、水果、转基因食品等食物,由于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其气味混乱,寒热不调,虽然形似,但无其质,营养价值已远不如时令食物,应少食或不食。

中医认为,自然界中主宰一切生命的阳气随着四季交替而有升降浮沉、生长收藏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此一规律在不同的季节选择进食不同的食物部份。如春天是万物复苏,阳气升发的季节,植物的花、芽最富营养;夏天阳气旺盛,植物枝繁叶茂,茎叶类最富营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实累累,果实类最富营养;冬天寒风凛冽,阳气闭藏,营养成分也集中下沉于植物的块根部,此时块根类最富营养。因而,根据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春天多食花芽类,夏天多食茎叶类,秋天多食果子种子类,冬天多食块根类,如此于不同季节均可吸收植物的精华而有利于健康。

三、饮食宜因人而异,辨证择食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环境、条件等各不相同,因而形成各类体质。在养生保健方面,必须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将人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即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现代中医则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功能特点及阴阳气血津液的有余与不足,以及结合临床调查,将人体质划分为九种基本类型。除平和质为健康体质外,其余均为病理体质。养生保健必须根据不同体质而采用不同方法,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养肝肾二脏为要。而肾阴为阴气之本,所以阴虚者应该多食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以滋阴潜阳,如芝麻、糯米、绿豆、豆腐、甘蔗、桃子、银耳各种蔬菜、水果等。对于葱、姜、蒜、韭、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则应少吃。

(二)阳虚体质

应补阳祛寒,温补脾肾。阳虚关键在补阳,因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为阳气化生之源,故当着重补之,宜适当多吃些温阳祛寒的食物,如核桃、粟子、韭菜、茴香、生姜、辣椒等,应少食生冷粘腻之品,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在南方尤其是港澳地区,气温偏热,阳气外散,体质多外热内寒,再加上生活饮食等不良习惯(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滥用凉茶、过食冰冷之物等)造成人的体质多属寒凉,因此更应多进食辛温之品以改善体质。

(三)气虚体质

应补气养气,尤以补益脾肺肾之气为主。平时宜多吃具健脾益气之品,如小米、粳米、糯米、扁豆、红薯、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土豆、淮山等。由于气虚者多有脾胃虚弱,因此饮食不宜过于油腻,否则将影响脾的运化而出现腹胀、纳呆、腹泻等症。

(四)湿热体质

应清热利湿,多食用清利化湿的食品,如薏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冬瓜、丝瓜、葫芦、苦瓜、白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

(五)血瘀体质

应选用具活血化瘀的食物,如黑豆、黄豆、山楂、香菇、茄子、油菜、芒果、番木瓜、红糖等。

(六)痰湿体质

饮食宜清淡,应适当多食能够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如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枇杷叶、橄榄、萝卜、洋葱、冬瓜、紫菜、甘蔗、荸荠、竹笋等,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尤其啤酒,更勿过饮。

(七)气郁体质

应选用具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荞麦、高梁、刀豆、蘑菇、豆豉、柑橘、萝卜、洋葱、苦瓜、丝瓜、菊花、玫瑰花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