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杜甫很忙”要宽容也需引导

 指间飞歌 2012-03-28
对“杜甫很忙”要宽容也需引导
蔡正奋
2012年03月28日08:58   来源:《重庆日报》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3月27日《重庆日报》)

  年轻网友认为,杜甫“火”得很“给力”,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某民间组织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在笔者看来,杜甫“火”也好,被恶搞也罢,总是能够让人想起1300年前的诗圣,无论如何,总比那些无人问津、没有记忆的诗人作家好。

  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诗人作家多如星辰,除了极少数作家的作品外,绝大多数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除了专门的研究外,普通读者是不会去关心的。

  现在,有句时髦的话,叫冷暴力,也就是说不理睬,不评价,不关注。而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就是这样的境遇,只是偶然的因素,才被受众认知。像清朝的纳兰容若,过去一直默默无闻,还是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三部的插曲,“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才唤起了大家对他的关注。

  因此,对“杜甫很忙”,与其说是“诋毁”和“丑化”,不如说是另类解读,尽管这样的解读与中规中矩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或者说不严谨,太随意。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杜甫,横抱吉他,凝神远望,也可以是“倘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赠翰林张四学士》);胯下一匹Q版踏板小摩托,也可以是“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的课本对杜甫的描写总是“忧国忧民”,不管他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开心,还是“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怀念,抑或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惊喜,从而也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杜甫的立体形象,也让杜甫慢慢变得标签化、形式化。

  现在,年轻人对杜甫涂鸦,以特有的方式靠近作家和作品,在笔者看来,对这种现象,既要宽容,也要引导,因为,文化的传承是一项严肃的事情,形式可以多样化。像这样涂鸦的方式,当然也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和认知诗人,但是,要传承文化精髓,领悟其精神内涵,肯定是力所不逮的,还是得下真功夫,“戏说”毕竟是“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