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学校德育应注意三大问题

 验证生命 2012-03-30

陶行知:学校德育应注意三大问题

【浏览字体:   
2012-03-29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论为人们所熟知。他对学校训育工作也非常关心。陶行知所言的训育,大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德育。

  早在1926年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成立之时,陶行知就专门讲了学校德育的三大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一是打破“宽严”问题的局限,从德育的本真出发考虑学校德育工作;二是避免德育工作者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三是打破德育与教育分家的状况,德育与知识教育等紧密结合。

  陶行知认为,当时学校德育工作者多用“宽严”的观念来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很片面的。他说,“历来办学的人谈到学生品行问题就联想到宽严的观念。从前学校一味盲目的压制,近年学校一味盲目的放任,都是不应该走的错路。”他认为德育问题不是笼统的宽严问题,不能拿一个笼统的宽严观念来制裁学生,专在笼统的宽严问题上做功夫是寻不出什么条理来。“希望担任训育的人,第一要打破宽严的观念,要在宽严以外去谋解决。”打破宽严观念后,要树立的是德育的本真思想:“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就好比学校德育的指南针。以此为出发点,教育者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

  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丢开判官的面具,以积极平等的态度培育学生。陶行知认为,当时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德育工作者的消极作用。这表现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而对学生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陶行知强烈呼吁,“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 要防止德育工作者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德育工作者要与学生做朋友,共生活,共甘苦,积极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时空下的正当性去做事、生活。进而,陶行知呼吁德育工作者还要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作用,“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

  学校德育与教育要紧密配合。陶行知说,“教育上还有个最不幸的事情,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针对当时学校里德育和各学科教育相分离的现象,陶行知认为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这种现象的背后,主要是受知识学习和品行修养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观念的影响。这导致学校之内“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这对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养成学生良好的品格是不利的。陶行知呼吁要打破学校德育与教育的分离,认真地研究出“知识品行合一”的办法来。而且“全体教职员都有这个责任”,也就是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指导学生道德品格的修养。教育者要在具体的“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因为道德不是超越时空的,是在具体的时空中的适宜行为、做恰当的“事”。因此,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中“教学做”合一在训育中的体现。

  今天还有没有德育工作者忘记了德育的本真和目的,而只是“查房间,管请假,记过,发奖品”?学校还存在不存在老师只管讲自己的课而认为学生品行是班主任、德育主任的事?86年过去了,陶行知所讲的学校德育的这三大问题,对我们的学校德育实践仍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巧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