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最是书香能隽永)
阅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达到个人娱乐、学习的目的,也可以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丰富精神世界,还可以通过阅读参与社会活动。几年前去美国,也已经有一个感觉,就是外国人不管男女老少一上车一上飞机,就打开书开始阅读。这一次来英国,又加深了这样的印象。
前两天,我坐火车去伦敦,因为再隔2分钟就要开车了,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但是静悄悄。我找了个空位坐下。对面是一位中年男子,过了一会儿,我旁边的空位来了一位老太太,没等火车开,他们已经开始阅读了,中年男子看的是杂志,老太太从包里拿出了自己的书。
中年男子,看我坐着没事,友好地递给我一份杂志和报纸,我努力着翻看起来,倒也看懂了几条,报纸上看到一则中国的新闻,大概的信息是“相亲节目在中国泛滥,年轻女孩找对象关注金钱”。翻看一本杂志,有一个海边度假的广告,很巧,拍的宣传照上海边度假的人也在“阅读”。看来,真是无论老少,无论地方,阅读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插图:火车上读书场景)


(杂志上的宣传海报)
那么这种习惯是怎么培养的呢?无论家庭、社区、还是学校又是怎么形成这样的氛围的呢?我的房东是位近60多岁的中年妇女,我经常看到她在家挑灯夜读;在社区,在公园旁边,就是一个公共小的图书馆,方便附近社区的居民借阅书籍,作为学校,又可以为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又做了些什么呢?
里丁大学有位中国的博士生张老师带了小孩来英国,现在读大班,第一天到学校,就送给每一位小朋友一个兰色的包,老师解释说里面是学校给每个小朋友准备的书,不用还回学校。里面有三本书,学校希望爸爸妈妈多陪着小朋友读读书,另外学校每周还会借一本书给小朋友带回家,周五还回学校。你看,小孩子一进校门,读书的习惯就开始培养了。
我所在的中学,在语言组听课时,上课老师没有固定的教材,有的就是书,有时发一本“罗密欧和朱丽叶”,有时发一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我最喜欢他们语言组的一个教室,四周全是书,在那里学习总能宁静致远,好几位学生跟我说最喜欢在那个教室上课了。阅读的习惯不仅在语言课的学习中,而是一种习惯,孩子们也常常带着自己喜欢的书来学校看。(插图:书包里的书)有的学生在写下自己新学期愿望的时候,还特意写下:本学期,还读不同作者的更多的书。看来,阅读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书包里装着厚厚的书)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的方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改变,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苹果平板电脑ipad第二代也在前些天刚刚在英国正式面市,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时代还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最近我看到一个未来技术的畅想篇,说不定以后很多的技术就会在薄薄的玻璃上完成,现在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玻璃也许就是未来智能控制生活的屏幕。技术在变,阅读的目的不断,因为技术改变了外表,改变不了文字所体现的内在,在我听课的过程中,有一天就有一位女生在ipad第一代学习莎士比亚的诗歌,现代与传统完美相融。
(插图:书香教室)
(插图:书是被读旧的)

(苹果ipad第二代在英国3月新鲜上市)
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并且成绩排名“全球第一”,PISA项目主要测试三大素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其中阅读素养也是在全部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排名第一。但是,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差异显著的中国来说,似乎还没有到自豪的时候。我们理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所得出的数据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还亟待进一步加强,因为阅读素养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乃至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
作为数学老师,本人一直对一个“偏见”有“偏见”。人们似乎一说起阅读,都说的好像是语文的事,其实数学也有阅读,每门学科都有阅读。阅读的内容,也不一定是“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小说”,还有“数学”“科普”。现在,欧洲国家的阅读已经开始关注幼儿,阅读的载体从绘本开始,虽然内容很简单,比如认识1-10,就可以成为一本绘本的内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来说很有意义。除了平面的图书,还有立体的图书。就数学科普来说,张景中院士、谈祥伯、李佩毓等老师都写了很多的数学科普,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最近新出一套“教育数学丛书”:《数学的神韵》、《数学不了情》、《情真意切话数学》、《绕来绕去的向量法》、《直来直去的微积分》,看看书名就知多有趣了。另外,从这次全球PISA测试发现,上海学生比较善于阅读书籍,但不太会读图、读表,或许也因该多加入一些理科材料的阅读才能弥补。
春天来了,“鸟语树尖,花笑西园,放个纸鸢,飞上半天”,常常有人借先生名言鼓动“春天不是读书天”,其实“书中天天有春天”。
阅读悦读越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