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腧穴讲座之任脉(上)

 天宇娇子 2012-04-01

腧穴讲座之任脉(上)

 


任脉有统任诸阴经的作用,故称为阴脉之海。本经经穴分布在会阴、腹、胸、颈部之正中线上。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一名一穴,共24穴。本经主要病候为:男子易患各种疝症;女子易患赤白带下和腹中结块等症。

1.会阴

穴位:在两阴之间(即前阴与肛门之间)。取穴:截石位,于肛门与阴囊根部(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疝气、痔疾、脱肛、遗精、月经不调、阴痛、小便难、遗尿等。针灸: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3壮)。

穴名浅解:穴在前后两阴之间,冲、任、督三脉之会处,故名会阴。备考:《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治,余不可针。”

2.曲骨

穴位:在横骨上脐下5寸,中极下1寸,毛际陷者中。取穴:仰卧,于腹部正中线,当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之。

主治:遗精、阳萎、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以及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等。针灸:直刺0.5~1寸,应在排尿后方可针刺;灸3~7壮。

穴名浅解:耻骨联合叫“曲骨”,本穴治其上缘,故名曲骨。备考:《集成》:“赤白带下,曲骨七壮,太冲、关元、复溜、三阴交、天枢百壮。”

3.中极

穴位:在脐下4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曲骨上1寸取之。

主治:阳萎、早泄、遗精、小便不利、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以及产后恶露不止等。针灸:直刺0.5~1寸;灸3~5壮。

穴名浅解:为膀胱之募穴。因本穴在腹部,居人体上下左右之中央,故名中极。备考:《集成》:“恶露不止,中极、阴交、石门”。

4.关元穴位:在脐下3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中极与石门之中间取之。

主治:霍乱吐泻、少腹疼痛、疝气、便血、脱肛、小便不利、遗精、阳萎、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闭、以及胞衣不下、恶露不止等。针灸:直刺0.5~1寸;灸3~5壮。

穴名浅解:为小肠之募穴。因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外,为养生家聚气凝神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名关元。备考:《针灸资生经》:“关元,乃丹田也。”

5.石门

穴位:在脐下2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关元与阴交之间取之。

主治:闭经、崩漏、尿潴留、水肿,以及乳腺炎等。针灸:直刺0.5~1寸;灸3~5壮,但孕妇慎用。

穴名浅解:为三焦之募穴。石,有坚硬之意。穴主少腹坚痛。因本穴为任脉之气出人之门户,故名石万。备考:《千金方》:“心腹中卒痛,石门主之。”

6.气海

穴位:在脐下1.5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石门与阴交之间取之。

主治:水谷不化、水肿鼓胀、阳萎、疝气、带下、痛经以及四肢乏力等。针灸:直刺0.5~1寸;灸3~5壮,但孕妇慎用。

穴名浅解:凡百病以为主,生气之海,故名气海。备考:《甲乙经》:“少腹疝,卧善惊,气海全之。”

7.阴交

穴位:在脐下1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石门与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崩漏、水肿、疝痛以及子宫脱垂等。针灸:直刺0.5~1寸;灸5壮。

穴名浅解:腹为阴。因本穴为任脉、冲脉、少阳交会之处,故名阴交。备考:《会元针灸学》:“阳气从上而下,与元阴相交注丹田,水火既济,故名阴交。”

8.神阙

穴位:在脐中。取穴:仰卧位,于脐窝中点取之。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水肿鼓胀、泄利、便秘以及脱肛等。针灸:禁刺,灸5~10壮。

穴名浅解:穴当脐中,喻为元神之阙庭,故名神阙。备考:《会元针灸学》:“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9.水分

穴位:在脐上1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脐(神阙)与下脘之间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以及腰脊强急等。针灸:直刺0.5~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因此穴能分利腹部水气之清浊,主水病,故名水分。备考:《铜人》:“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

10.下脘

穴位:在脐上2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水分与建里间取之。

主治:腹胀、呃逆,呕吐、食谷不化、胃脘痛、泄泻、痞块以及虚肿等。针灸:直刺0.5~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脘者胃府也。本穴当胃之下口,故名下脘。备考:《奇经八脉考·释音》:“脘,音管,胃脘也。”

11.建里

穴位:在脐上3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下脘与中脘之间取之。

主治: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胃脘痛以及水肿等。针灸:直刺0.5~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本穴在中脘下一寸,下脘上一寸,以喻穴立胃部中下之间,故名建里。备考:《铜人》:“治心下痛不欲食,呕逆上气,腹胀身肿。”

12.中脘

穴位:在脐上4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建里与上脘之间取之。

主治:腹胀、呕吐、胃脘痛、黄疸、泄痢、便秘、哮喘、头痛、惊悸、痫证以及产后血晕等。针灸:直刺0.5~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本穴正当胃元中,故名中脘。备考:《资生》:“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