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小管性酸中毒

 骆行 2012-04-02
肾小管性酸中毒

概述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由于近端及(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临床特征是:慢性高氯性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低钠、低钙血症;多尿、烦渴、多饮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肾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骨钙化及(或)肾结石等。本综合征可分五个临床类型。


临床表现

1.近端肾小管酸中毒(Ⅰ型)(PRTAⅠ)型,
(1)多见于男性婴儿或儿童;
(2)多尿、烦渴、遗尿,可出现低血钾,肌无力,骨软化、骨疏松等;
(3)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
(4)有代谢性酸中毒及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Ⅱ型)
(1)女性多见,多发病于20-40岁,亦可见于任何年龄;
(2)典型的高氯性酸中毒、伴低钾、钠、钙血症;
(3)早期可有多尿、烦渴、多饮颇似尿崩症;
(4)尿pH>6;
(5)高钙尿、肾结石和/或肾钙化。
3.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Ⅲ型)
临床特征是Ⅰ型和Ⅱ型RTA的表现同时存在,临床症状较严重。
4.全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GdRTA,Ⅳ型)
(1)高氯性酸中毒伴持续性高钾血症;
(2)部分病人有肾素分泌障碍,导致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高血压可存在。
5.肾功能不全的肾小管性酸中毒
任何慢性肾病,当GFR降至20-30ml/min常伴此型RTA,酸中毒较轻,症状不多。


诊断依据

1.多尿,烦渴,多饮;除外糖尿病、尿崩症;
2.常有骨骼及肌肉疼痛;
3.代谢性(高氯性)酸中毒,无氮质血症(或轻);
4.有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常见低钾或高钾血症、低钠、低钙血症);
5.未明原因的双肾结石和肾钙化。


治疗原则

1.矫正代谢性酸中毒。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治疗原发病。
4.治疗并发症。
5.高钾血症严重、明显时可行血透。
6.对症支持疗法。


用药原则

1.轻型者以口服碳酸氢钠、枸橼酸钾和其他支持疗法。
2.重症病例改用静脉给药并加强辅助治疗,可选用“C”项药物人血白蛋白或复方氨基酸。
3.合并肾结石者必要时排石治疗。
4.肾小管性酸中毒(Ⅳ型)出现高血钾者,口服离子交换树脂或加强利尿、补碱、补钙等;若症状无改善,可行透析治疗。


辅助检查

1.对早期轻症病人检查以“A”项为主,可选择性地查“B”项。
2.较重病例或临界病例检查“A”+“B”项。
3.疑难病例检查“A”+“B”+“C”项。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水、电解质紊乱纠正。
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水、电解质紊乱基本纠正。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常有合并症,水、电解质紊乱难于纠正。


专家提示

本综合征是由于肾小管近端及(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临床并非少见,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重者以多尿、烦渴、多饮、骨骼及肌肉疼痛就诊,检查时可发现高氯性酸中毒(但无氮质血症)。尿酸碱度增高等表现,也有不明原因双肾结石或肾钙化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就诊者待并发症出现时,预后仍不乐观。目前此病对症治疗仍可缓解,照常过正常生活及工作。若有上述表现者能及早诊治,以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而导致不良的预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