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August Comte 1798.1.19-1857.9.5)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却当之无愧。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思想史上,孔德是一位不同寻常并且似乎有点精神失常的人物。从他早期的职业生涯来看,他具有相当的学术才华,同时他的生活中又充满了其他的各色事件,他是学生中的反叛者,患有心理疾病,并且还曾经试图自杀。在他的一生中,他未曾在任何一所大学获得过教授的职位,尽管在这件事情上很多朋友为他出过力,其中就有穆勒。虽然如此,这位法国哲学家在死后还是为二十世纪的实证哲学运动和“科学主义”(引用奎因的名言,即科学是‘真理最终的审判者’)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德是社会学的开创者,并且他首次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有关人和社会的研究。他在其最为重要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Course on Positive Philosophy)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但在他后来所持的一种更加成熟却富有浪漫色彩的理念中却试图在尘世中为宗教感情寻求一方净土,显然这种观念是与其之前的看法相互矛盾。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孔德认为神学和形而上学中的推理应当被抛弃,人们知识的领域应该仅由可证实的观察结果组成,并且要对观察结果进行排序。“实证科学”的序列由数学开始,根据其复杂程度依次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在生物学之后出现的是一门有关社会学的新学科,它研究的是社会的“静力学和动力学(statics and dynamics --借自工程学的术语)”。静力学,是研究静止中力的科学,当把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现象中时,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构成“社会共识(social consensus)”的任何一部分如果被单独剥离出来都会对整体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于是,孔德坚持认为:文化和社会现状相互之间的影响取决于两个学科的知识在对方领域中的状况。而动力学,是研究变化的科学,社会的发展反映了理智的进步。因此,根据孔德的看法:正如从历史演进的观点来看,在到达实证主义之前,知识是从神学和形而上学开始的;那么社会序列的演进也就是经历的神权政体(theocracy)、君主政体(monarchy)、无政府状态(anarchy)并会到达孔德眼中的“一种新的由科学领导的社会序列”。
在对有关社会序列最后一阶段看法的详细解释中,孔德调和了他之前的观点。他提出一种新的“人道教(Religion of Humanity)”, 其中他承认宗教和理念上的信条扮演了重要的、具有黏合作用的社会角色。但在陈述这种新的“宗教”时,孔德将他自己想象为一种新的宗教祭奠仪式的大主教。对此并不觉意外,孔德已经从超然、中立的认识论的观点转变到荒谬的领域上去了。 为了试图解释孔德后期的作品,评论员们引用了与他作品相关的另一位学者德沃(Mme Clotilde de Vaux), 孔德承认德沃教给了他“理智成为心的仆人”的重要性。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例如“The Catechism of Positive Religion”,孔德考虑到在科学尝试中存在着一种道德的可能性,并对此进行思考。由科学揭露的真相是人们保持谦卑,同时也施加了一种自然的法则和正义。作为对休谟思想的回应,孔德宣称:“理智不应成为情绪的奴隶,而应该成为心的仆人”。 无需多言,孔德的早期作品比他来的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