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员工如琴

 水面脚印 2012-04-04
 
员工如琴
 
 
有位网友是湖南一个卫生院的院长,上午向我的邮箱发来一封信,信里向我大倒苦水,要我帮忙分析分析。
原来在两年前,一位临床专业的大学生应聘到他所在的卫生院任职,时间长了,他发现这位医生越来越懒惰,脾气也一天比一天见长,最后竟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卫生院。前几天两位院长聚在一起,寒暄客套之后,我这位网友问起那位员工跳槽一年多来的情况,那位院长说,他是个很好的员工,有一股干事的热情,发现问题会主动想办法解决,从不强调客观原因,还主动协助其他员工的工作,同事和患者都很喜欢他,现在已经被提拔为医疗组的副组长了。
网友院长说,当时就觉得脑袋“嗡”地一下,心里说,他有那么好?自己怎么就一直没发觉呢?他回想起任院长以来,除了原先的固定职工外,也先后聘用了好几个医术较好的医生,但都没有自己满意的,而且感觉整个团队一盘散沙,令卫生院一直在艰难之中缓慢发展。感叹之后,他对我说:为什么我的运气就这么差,总没碰到好的员工呢?
读了网友院长的诉苦信,我一时不知如何解答。原来他心目中的好员工是这样的:既要有能力又要对领导忠诚,既要对事负责又要对人负责,既要会干事又要会来事……他唯独忘了一件事:作为领导者,自己有没有做到既要严要求又要尊重人?
员工进入单位的那一天起,是下了决心要好好干下去的,他的选择可能会让他既有得到也有失去,甚至他也许因此而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如果他做出这样的奉献后领导还不尊重他,总是盯着他的小缺点不放,那他这个缺点就会越来越明显了。
有人说,下属可以分为好和差两类,这话有点绝对但不无道理。看来不管是好员工差员工,都是领导者塑造的。所以,要想让员工变好,就要先把他当好员工来对待,即使他的性格、脾气和工作态度不太好,但你真把他当成了好员工,慢慢的他就会给自己“好”的性情,慢慢变成真正的好员工。而一个不懂员工、对员工不尊重的领导,是看不见员工的“好”的,眼里只会有“差”。其实每一个员工都有“好”的潜质,领导态度的转变,可以把他的“好”发挥到极致,造就出一个真正的好员工。院长在信中说,以前曾经尝试“忍耐”这位员工,直至忍无可忍了才严肃的批评,但是无论怎样批评都没有好的效果了。我想说的是,虽然在日常的相处中,忍耐是一种美德,但如果有尊重,就不存在忍耐,而只有宽容。当你看着自己的下属横竖不顺眼时,他便也不在乎破罐破摔做“差”员工了。
因此,领导转变态度是一种“创造”好员工的行动,这种“创造”比你平时的忍耐更容易做到——员工如一架钢琴,遇到一位名家来弹,奏出来的是一支名曲;但要是碰上了不会弹的人,恐怕就不成曲子了。我认为对团队的管理大致可以如此比喻。
有一句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份,需要无比珍惜。所以我给这位院长开出的药方只有四个字:包容、尊重。
——不要纠结于“忠诚与能力谁更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组织中,领导是决策者,指挥者,下属是执行者、服从者,双方的共同追求是“把事干成”。但是,领导在干成事的过程中,展现的是自己的控制力;下属在干成事的过程中,凸显的是个人价值。领导常常不了解实际,不知道“是什么”;下属常常不明白决策的意图,不知道“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下情,让下属知道领导决策的内幕和意图,把要求下属对领导的“忠诚”变成领导对下属的“信任”。
——不要纠结于“到底该对事负责还是该对人负责”的问题。在我看来,“对事负责”和“对人负责”是不矛盾的。领导者自己首先要本着对事业负责的态度,摈除“领导都无所不能”的人性假设,不偏好或厌恶于下属的某一种处事风格,多问结果,少问过程,让下属在工作进行的动态过程中主动把握各种变化,不错过任何能使事情做到最好的机会。如此,虽显得下属与自己不是那么亲密,却可以激发员工对职业的忠诚,从而主动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从而实现最好的“对人负责”。
——不要纠结于“为什么只会干事不会来事”的问题。要知道好员工的标准应该是好的品行和真才实学。“玩笑是真家伙,小聪明终究误大事”,“会来事”的只是耍小聪明而已。当年曾国藩一生,始终用最实在、最笨拙、最不讨巧的办法来行事处世,决不耍滑头、玩技巧,所以他才能稳稳当当地“可持续发展”。所以,作为领导者,应该重点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环境,为更多“会干事”的人提供平台,让他们想干事并能干成事。
不知这样回答,能释这位院长之疑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