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肾气丸义理及衍变

 成为亨特 2012-04-04

《金匮》肾气丸义理及衍变

(2009-01-02 14:56:30)
    湖北省襄樊市中心医院 马文全
  摘要:《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乃阴阳兼顾,阴中求阳,益肾生气,温补肾阳之总方。其在《金匮要略》中治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转胞凡五病。后世师其法而立新方者甚多,诸如济生肾气丸,十补九、右归丸、右归饮、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九、左归丸、左归饮等。
  肾气丸一方,源于仲景之《金匮要略》,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为历代治疗肾病以及与肾相关的疾病的奇效良方。其组方之精、义理之深、治病之广、效用之显,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无不推崇,余就本方的组方意义、临床应用、加减变化略谈一点肤浅认识,敢望有裨益医林。
  1 阴中求阳,益肾生气
  《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主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软,以及水饮,湿脚气,消渴,水肿,泄泻等证。本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炮附子、桂技(原方用桂枝,后多改用肉桂)组成。方中桂附温补肾阳为主,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辅佐,乃阴阳兼顾,阴中求阳,益肾生气,温补肾阳之总方。
  由于阴阳互为根本,彼此相互依存,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互化,生生不息,以它相对的平衡协调,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阴阳之根,肾精化生肾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的,所以肾气本身就包含着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而肾阴和肾阳在人体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若因素体虚弱或年老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中阳气,以致肾中阳气虚衰者,以何方何法图治?《金匮》肾气丸是其良方良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于阴阳。因为阴阳互根、互化、互用,故而阴不足则化源少,阳不足则生机微,纯以补阳则虑其温燥伤阴,纯以补阴需防其滋腻碍阳,故用“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 (《金鉴》)。取少火生气之意,尤在泾从另一个角度对此阐述也十分精辟“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由此可见,肾气之生,必须阴阳协调,水火既济。肾气不足,必须阴阳双补,温润并用,刚柔相济,以求“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之功。此乃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治肾气不足之方,由此而生,下以仿此。
  2 异病同治,用广效显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共治五病。 (1)寒湿脚气见于《中风历节篇》:“八味丸(即肾气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由于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上肌肉……入脊内·…”从脊内分出一支,由会阴上行入腹,故肾气虚衰,寒湿脚气,循经上入,聚于少腹,以致少腹麻木不仁。既然肾气已虚,病已入腹,单用祛散寒湿之剂,是谓不治,故用肾气丸补肾中亏乏之气,以生阳化湿。诚如尤在泾所说:“肾之脉起于足而入腹,肾气不治,寒湿之气随经上入,聚入少腹为不仁,是非驱湿散寒之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生阳化湿之用也”。(2)虚劳腰痛。见于《血痹虚劳病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直解》说:“腰者,肾之外候,肾虚则腰痛,肾与膀胱为表里,不得三焦之阳气以决渎,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拘急,州都之官亦失其气化之职,水中真阳已亏,肾间动气已损,是方益肾间之气,气强则便溺行而小腹拘急亦愈矣”。其论颇精,“水中真阳已亏,肾间动气已损”是形成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主要机理,而肾气丸有滋阴助阳之功,滋阴之虚,可以化气,助阳之弱,可以行水,故曰“肾气丸主之”,使肾气振奋,诸证自愈。(3)痰饮。见于《痰饮咳嗽病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主之”。痰饮是因阳气不化,水饮内停,而脾肾阳虚实为停水留饮为患之根。(由于脾从略)若肾中阳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停心下,形成短气有微饮之证,其本在肾,故用肾气丸以化阳气,蒸津液,利小便,使饮有出路,意在调动阳气以逐饮。(4)消渴。见于《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一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所以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均可导致本病。本条所论是属于肾阳虚而致的下消证,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肾阳虚弱,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故渴,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故小便反多,治宜用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真阴益则不弱,少火壮则阳自生,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力,则消渴自解。(5)转胞。见于《妇人杂病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解,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转胞是由于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脐下疼痛,小便不利,并伴烦热,倚息不得卧等证,故用肾气丸振奋肾中阳气,使气化复常,小便通利,其病自愈。(转胞亦可由其它原因引起,此不赘述)。
  上述五种疾病不同,症状亦异,为何同用一方治之?然其病证虽异,但肾阳虚衰之机理大同,即可按“异病同治”之法投治。肾气丸是为肾气不足或阴阳两虚而设,由于肾主水火而司阴阳,肾脏阴阳虚损,可致许多疾病发生,所以本方的应用范围甚广,一方竟治多病。例如由肾气虚所致的低热、气喘、高血压、久咳、慢性肾炎、淋证、癃闭等皆可选用本方治疗,这方面的报道是屡见不鲜,此不一一列举。
  3 启迪后学,新方辈出
  仲景之书,后人尊为经典,奉为圭皋;仲景之术,启迪后学,令人省悟;仲景之方,后人师其法而立新方者,破土由生。
  济生肾气丸:由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而成。功能温阳利水,用于肾阳不足,腰重脚肿,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十补丸:由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而成。功专温肾壮阳,用于肾阳虚弱,精气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膝疼痛等证。
  右归丸:由肾气丸减茯苓、泽泻、丹皮,加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鹿胶而成。功专温补肾阳,填充精血,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年老久病而出现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酸软等证。
  右归饮:由肾气丸减去茯苓、泽泻、丹皮、加枸杞子、杜仲、炙草(桂技易肉桂)而成。功专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气怯神疲,腰痛膝软,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以上四方,重在温补肾阳,即前人“扶阳以配阴”之意。
  六味地黄丸。脱胎于仲景金匮肾气丸,由本方减去附桂而成,以治疗小儿病后阴虚,肾水不足,(因认为小儿纯阳之体,无须补阳)。其后运用上方者甚多,非限于小儿,凡肾阴不足者,皆以此方加减。
  知柏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健忘,耳鸣耳聋,男子遗精不育,女子崩漏或经闭不孕,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重在滋补肝肾之阴以明目,用于肝肾亏虚,虚火上扰所致的眩晕、头胀痛、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失眠多梦,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证。
  麦味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功专滋补肺肾之阴,用于肺肾阴虚所致的咳嗽痰少,动则气喘,间或咳嗽,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颧红,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左归丸:由六味地黄丸减茯苓、丹皮、泽泻加枸杞子、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而成。为纯甘壮水之剂,有补无泻,滋阴之力比六味地黄丸为大,凡精血亏损、津液不足之证,均可应用。
  左归饮:由六味地黄丸减泽泻、丹皮加枸杞子、炙甘草而成,功效主治与左归丸相近,由于药物较左归丸为少,故滋补之力不如左归丸。
  以上诸方,重在滋补肾阴,即前人“补阴以配阳”之意。
  4 结语
  肾气丸虽为补阳而设,但内寓阴阳双补,阴中求阳之妙。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动力和作用表现,阴阳互相维系,互相促进,互相作用,因此运用补阴补阳之法时,阳虚补阳,宜辅之以补阴之药,阳根于阴、使阳有所化源与依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阴虚补阴,宜辅之以补阳之药、阴根于阳,使阴有所生机与动力,并可藉阳药的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达到滋而不滞。因此,在补阴或补阳的时候,不能只强调一面,应该看到阴阳是一个整体,必须互相兼顾,以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弊。但亦应看到,临床如果阳虚多寒者,应以阳虚为主,宜补之以甘温之剂;阴虚多热者,应以阴虚为主,宜补之以甘凉之剂;阴阳两虚者,又当阴阳双补,宜甘温甘凉并用图治,但应“孰多孰少,观其事也”。
  历代医方,数以万计,现代新方,日渐增多,如何把前人这种学术经验的规矩准绳,慎密地继承下来,加以发掘提高,是我们今天中医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温故知新,方可熟能生巧,加以提高、创新、发展,这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不然的话,徒侈谈革新创造,将是无本之木以枯,无源之水以竭,经不起检验。故笔者不揣浅陋,勉为成章,冀以共同探讨研究。上述管见,挂一漏万,旨在抛砖引玉,有虚漏及谬误之处,就正于同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