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江堰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江海博览 2012-04-06

摘要:从七个方面归纳了都江堰饱含的水文化内涵。都江堰水文化特征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致的。指出了水文化研究对建设爱国主义基地、可持续发展、提高水利工作地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都江堰 水文化 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二仟多年来,承载了许多科学、文化内涵,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葩,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2000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 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台、桥、碑刻等各种形式建筑。可体现历史性水利工程所特有的风格与形象。如黑龙滩赋讲:“清泉唱丰收赞歌,饥饿之乡,列全国粮仓。穷乡僻壤,变聚宝之盆”,体现了水利工程(水库)形象。
  3 治水人物形象,都江堰市伏龙观有治水先驱李冰石像(东汉石像); 二王庙有李冰塑像以及历史上治理都江堰有功的人物塑像,例诸葛亮、吉当甫、文翁、丁宝桢等塑像;他们之中,有的为修建和扩建都江堰而丢官罢职甚至于断头送命。他们为国为民,兴修水利,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光辉形象,成为后人推崇和今人学习的楷模。
  4 水利艺术形象,通过文化艺术手段,宣传治水业迹和治水英雄的光辉形象。有电影《李冰》(峨影厂),电视“都江堰”、“古堰长流”。川剧《望娘滩》、京戏《千古一人》、有李冰斗江神、 除孽龙的故事、李冰显圣、金锣玉棍的传说等。其它书法、绘画、摄影不胜枚举,通过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5 水利法制管理形象,都江堰历来就依法管理,早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在灌区九里堤颁布了《护堤令》,是为我国最早的江河管理通告,宋史【河渠志】:“大观二年,(1108年)七月诏曰……然岁计修堰之费,敷调于民,工作之人,并缘为奸,滨江之民,困于骚动,自今如敢妄有检计,大为工费,所剩,坐脏论。入已准自盗法,许人告。”宋朝法律规定,民不可告官,而都江堰特许民可告官,不能不说是都江堰的特殊。清设有水利府,更进一步强化了渠首管理和灌区管理。为了加强工程管理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出台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规。199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为解决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3年11月省人大通过了对条例的修改。通过宣传和查处案件,强化人们水利法制意识,树立水利执法形象,走向依法治水轨道。
  6、闪光的哲学思想 都江堰在长期的发展中,它所遵循的哲学思想被清朝人吴涛精辟概括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都江堰水利工程处处乘势利导,历代因时制宜,因而经久不衰。“势”一指岷江昼夜奔流不息之势,一指社会背景,即对于岷江治理这件事,国家的政策和民众的意向。“乘势利导”是利用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战胜洪涝灾害,以求得人们的安居乐业。“乘势利导”导之以善,善者,科学性。“因时制宜”宜于生利,利者,成事易,效益大。在历史的长河中势在变化,时在推移,“利导”与“制宜”仍需不断进行。
  7、丰富的民间传说、谚语 都江堰流域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的爱和恨,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充满的希望和理想。赞扬真善美、鞭打假恶丑。如“夫妻桥”、“望娘滩”、“李冰斗江神”、“金锣玉棍的传说”、二郎的故事、金鸡与芙蓉等。总结了许多谚语,如:“河边不开荒,开荒必遭殃”等生态保护意识和不与洪水争“路”的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等。
  8、民间习俗 水事活动中,形成了民间习俗,如:清时放水、祭堰、舞龙灯等。
二、都江堰水文化主要特征
  1.都江堰历来是以人为本 
  都江堰经历了二仟多年的岁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封建时代,经济上是农业社会时期,而四川是农业大省,“历来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民以食为天”,“食重则农重,农重则水利重,水利重则堰重”,各朝各代把都江堰的修复、整治和扩大看作是“兴水农之政,为足民之大事”,都江堰二王庙内题刻“稻田足水慰农心”是极好的见证,把人们的生活、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都江堰不因朝代更叠,制度变化而废弃,故水文化具有深厚的社会性、人民性和连续性。 
  2.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 
  “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这是何等的革命精神,为了百姓的生存,敢于和大自然(洪、涝灾害)作斗争,李冰之后,前仆后继,鱼嘴位置上下变化,构筑也随科技水平而变,元代李秉彝砌大石条,吉当甫铸大铁龟,明代胡光立大铁柱,清代丁宝桢用油灰铁钉扣,当代用砼,不因循守旧。勇于变革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深深的溶入都江堰水文化中,影响着巴蜀人民,二仟多年都江堰流域农业文明生长发育的过程,也是蜀中人民精神品格形成的过程,这就是勤劳智慧,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生生不己的精神,两仟多年来,成都一直是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勤劳智慧的人民有以都江堰水利为依托的绿色水利文明。
  3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 
  都江堰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流域的沃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自有与洪水搏斗,就有治水精神。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治水精神。在东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李冰征服洪水治水,汉?应劭【风俗通义】讲:“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女与神为婚……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此处,录下了当时流传的李冰斗江神的神话。都江堰治水八字格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做到“急流缓受,不与水敌”,这种治水精神的文化底蕴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 、“制天命用之”,这是都江堰水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表现。
  从都江堰水文化特征中,可看出都江堰水文化中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纽约宣言》的第一条原则即是“人处于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的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概括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4年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中心是人,“要充分认识到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相互平衡”。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它的核心是要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考虑和变革其资源观、价值观、科学观和道德观。归根到底,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人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协调,这与都江堰的水文化不谋而合。 
三 积极开展研究水文化的意义
  1 是落实“三个代表”,推进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
  胡锦涛在2003年8月讲:要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水文化是文化的一部份,是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部分。都江堰水文化凝聚着巴蜀人民的优秀文化,记载了先辈创造的文明成果,研究水文化是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途径之一。水文化是我们推动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水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开展水文化研究,是试图在人、水、社会、经济、文化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和支撑点。水文化的研究正是要求人们以水为出发点,研究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提高人们对水利基础设施战略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建设好都江堰爱国主义基地 充实、增加其丰富内容。
  2.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水行业的必然选择。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其相应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理论道德,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对策和措施。2002年颁布的我国的新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中国各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面临的水问题各有特点。时代要求,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地和谐。如庄子认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思是只有与自然达到同一,才取得极乐。形成[社会文化环境。如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它使人类生存有了危险(例今年沱江水污染事件)从而对人类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形成一种新的强制,要求人类做出改变或调整,当我们认识这种危机的历史根源、性质和规模以及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时,就会面对挑战进行调整,选择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论述有很多,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交融和呼应,使之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 确立水利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
  研究水文化的目的是从文化的深层次,塑造水利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弘扬高尚的水利精神,以便在水利行业形成盛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为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多作贡献;同时还要影响全社会,使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时,又以文化为立足点,探索水理论,认识水贡献,发扬水精神,建立水形象,提高全社会的水意识(但愿不要再出现毁林开荒、填河盖房等蠢事)。通过上述努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在全社会树立起一面鲜艳的“水文化”旗帜,激励人们为发展水利事业,促进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要在文化多元化“和而不同”的走向中继往开来,在既重视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外来文化科技精华,来发展人民的、科学的水文化。在水文化研究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地研究、探讨,如:把治水人物李冰与神化了的李冰分开,把神化了的李冰之子李二郎作为传说对待。有落后成份的搞清,例“祭堰”,传说,为了不出事故,祭了堰可以安全生产,安全用水,在把堰修好以后,选择“吉日”,杀雄鸡,点香烛,放鞭炮,办酒席,搞“敬神祭堰”就该去掉了。 
  从哲学观点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资源,就不可能拥有未来,尤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水文化是很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既表现为资源、动力,以体现为激发剂、润滑剂,文化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四川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都江堰,省会成都的发展离不开都江堰,成都中心城市地位和发展成国际大都会也离不开都江堰。 “历来治蜀均以治水为重”这句碑文,被省领导接受,四川提出了“治水兴蜀”的口号,四川治水迈进了新的里程。水文化呼唤着人们去开垦、去耕耘、去收获。让我们携手共进,励精图治,使中国水文化这株鲜花在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盛开,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祖国经济的振兴增添异彩,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