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内的杜甫雕像

杜甫画像
文\伍立杨
今年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712-770)1300周年诞辰。日前,由河南省诗歌学会等举办的“放歌中原———河南省诗歌界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音乐诗会”在郑州宝莲祥诗歌沙龙举行,从而拉开了我国纪念诗圣杜甫大型活动的序幕。
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世界人民纪念他。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既是伟大诗人,又是文化巨人,他的诗歌表现的人文精神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他又是承上启下、开创诗歌艺术新貌的诗人,对后代诗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纪念杜甫,他那炽热的爱国血诚、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深挚的民生关怀,永远让人缅怀。
中国诗歌史上雄视百代的大诗人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故去,在人世仅生活了58个年头。但他的作品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清寒的一生
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历经坎坷。使他对于民间社会的观察,感同身受。民间疾苦的长时间折射,也导致他的诗作内容灌注关心民瘼的内核。
杜甫诗作深深蒙络转折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渗透民间疾苦,故有诗史之称。
杜甫在青年时期即因性好漫游,和李白、高适等大诗人结下文缘。中年时期,应试长安而落第。后来上策论、献策略,屡试不售。“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这种悲凉生涯的真实记录。该时期谋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吏角色,他这时期的名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等。壮年时期,恰值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被叛军拦截押往长安。混乱局面中,传来官军败北的消息,困苦中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作品,均为艰难时世的真实记录。三吏三别就写于该时期。“三吏”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后杜甫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遂往投之。再往后又踏上漂泊之路,数年间,出夔州,往湖北、湖南一带流徙,最后病逝于湘江边上,当时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旧唐书·杜甫传》)。该时期作品染上深切的沉郁顿挫的力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均为这个时期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