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漫议诗歌“集大成”者——杜甫

 丘山书屋75 2014-04-16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漫议诗歌“集大成”者——杜甫

  如果说盛唐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分水岭,那么李白和杜甫就是这个分水岭上的双峰。而如果说在这双峰中,李白主要表现出“继往”的一面,那么杜甫更多在显示出“开来”的意义。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巩县,曾居长安南少陵,世称杜少陵,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杜工部。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远祖为西晋杜预,祖父为著名诗人杜审言,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三十四岁以前,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这段时间,正是所谓“开元盛世”,他跟其它盛唐诗人一样,诗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天宝六载,应试未果,困守长安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陷贼,后逃出长安,到凤翔肃宗处,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触犯肃宗。长安收复后,被贬华州司户参军,后流落入川,受严武接济,在浣花溪盖草堂。严武死,失去依靠,率家出三峡,最终于贫病中死于湘江船中。

  在杜甫的思想中,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忧心民生疾苦,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他全做到了,即使遭贬谪后,亦终身无一言怨怼君上,这是他被称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他的忠君思想又往往与爱国爱民情怀错综交织,故而,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成为他“忠君”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在他身上又表现出极强的“平民”意识。杜甫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用诗歌抒发能够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思想情感。所以,他既不像李白受道教很深的影响,更不像王维身上有着很深的佛教烙印,而是一直以儒学为立身之本。这就使他作为“诗圣”,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成为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由此形成的杜诗风格,也同样标志着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垂范于后代作家。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几乎各体兼长。《望岳》一诗,是杜甫现存作品里较早的一首,其中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其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不亚于李白。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陷贼时的作品,国恨家愁汇于一处,集中体现了作者忧时伤乱的心怀。这种以国事为怀的情感,直到诗人老病,犹未销减。

如《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晚年漂泊岳州时的作品,此时他浑身是病,自身难保,可仍惦念着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体现出他忧心国事的心境。

  他的新题乐府,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其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以“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别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不用《从军行》这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一开始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自“行人但云”以下为征夫的诉苦,为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虽说是写实,但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运笔如椽、令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他以超人的伟力,为乐府诗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格局,对白居易等后世作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诗风成熟之后,表现出很突出的写实的一面,其写实手法也是多方面的。与写实的笔法相应的,是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杜诗大多反映的是时代加给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当诗人写到自己的遭遇时,更是凄苦不堪,悲怆不已。只要这种悲怆之情郁积胸中,诗风的“沉郁”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尤其是入蜀后的十余年漂泊,悲剧气氛更加浓厚,杜诗沉郁风格也相应地发展到顶峰。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描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在十年困居长安期间形成的,而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最初他自称“沉郁顿挫”的含意,主要是表达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此时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波澜老成的含义,可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秋兴八首》是其中的代表。这一组诗共八首,为大历元年(766)诗人夔州时思念长安之作,或即景含情,或直诉悲愤,或借古喻今,或欲说还休。八首只如一首,一次又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反反复复,欲吐还吞,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同样的作品还有《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写得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当然,杜甫也写过一些清新流畅的抒发一时灵感与情趣的诗歌。如《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但这些绝句与盛唐时的一般绝句相比,又有所不同,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且受民歌影响,更多的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

杜甫以过人的才气,很好地掌握了各体诗歌体裁,他是一位技巧纯熟的诗歌大师,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进到律诗里来,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并于晚年致力于近体抒情诗形式的探讨,力图创造律诗独特的语言和境界。由于杜甫在诗歌上多方面的成就,后人有“集大成”之称。这种“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他的诗叙事和写实,受《诗经》中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爱国忧民的精神,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点化上。五言古诗,受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既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既要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

其次,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他的五言古诗穷极笔力,充分扩张境界,能由十韵拓展为五十韵,再拓展为七十韵的巨制。五言排律,更是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务为铺陈终始,皆前所未有。七言古诗,有长篇巨制,也有短制组诗,取材极为广阔和丰富。他的歌行体,句法皆以散文笔法出之,有时一韵到底,转折不衰,有的更换用韵,愈转愈精,气格苍老,雄跨百代。他的七律变体犹多。七言绝句有律体的绝句格,也有拗体的绝句格,开创法门甚多。杜诗的风格由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除了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外,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储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最后,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杜甫在炼字炼句方面的功力非常深厚,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确已到了惊人的地步。如常把色彩字放在句首;善用动词和副词等等。前人多有论述,恕不赘引。至于杜甫对后世的影响之巨,也是尽人皆知的事。还是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