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幅字,一般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所谓“功力”,有些玄乎但其实无非指的是笔法、墨法、结字、章法这些书法的基本组成元素。简单展开一下。笔法就是说的如何用笔在纸上画出道道,并能有机形成各种点划。用笔一般讲究的是所谓“中锋取势,侧锋取妍”。不同的名家、门派都相继发展出一套套有自己特色的笔法体系,以及诸如“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种种讲究来,后人说法各异,可怜后辈只能是越看越糊涂。不过呢,有些基本的原则大概我们涂过两天字的也都知道,就是要点划沉着,忌虚、浮、飘、描,忌钉头、蜂腰、鹤膝,等等。在明朝以前写字的对墨法基本没有太多讲究,一概用浓墨,象苏大胡子说的“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明朝中叶以后开始尝试浓淡相间(象董其昌好象就很喜欢淡墨),丰富了整个幅面的表现力。结字讲的是一个字中点划的组合。大体来讲就是一类写得瘦劲内敛,如欧阳询(其他例子如礼器碑、大王行草、褚河南、李北海等等),一类写得浑厚宽博,如颜鲁公(其他例子如石鼓文、钟楷、小王、苏东坡等等)。讲白了就是一个个的单字拿出来要耐看。章法讲的是字和字、行和行、列和列的呼应,以及如何提款、如何打印等等的讲究。同时由于成篇了以后还要讲究单字的变化。象赵孟頫功力深湛,然而看他的《三门记》里相同的字写得几乎纤毫不差,这就难怪赵要背上“馆阁老祖”的称号了。 书法这门艺术在中国的地位特殊,主要就在于这是一门“全民艺术 ”,以前识字的人大多能写两笔,虽说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眼高手低”,但是在书写实践的过程中对笔法、墨法、结 字、章法这些方面多多少少会有所接触,练了“手”的同时也往往能促进 眼界、鉴赏能力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