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字论字”

 骑着乌龟找马 2012-04-09

    看一幅字,一般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所谓“功力”,有些玄乎但其实无非指的是笔法、墨法、结字、章法这些书法的基本组成元素。简单展开一下。笔法就是说的如何用笔在纸上画出道道,并能有机形成各种点划。用笔一般讲究的是所谓“中锋取势,侧锋取妍”。不同的名家、门派都相继发展出一套套有自己特色的笔法体系,以及诸如“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种种讲究来,后人说法各异,可怜后辈只能是越看越糊涂。不过呢,有些基本的原则大概我们涂过两天字的也都知道,就是要点划沉着,忌虚、浮、飘、描,忌钉头、蜂腰、鹤膝,等等。在明朝以前写字的对墨法基本没有太多讲究,一概用浓墨,象苏大胡子说的“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明朝中叶以后开始尝试浓淡相间(象董其昌好象就很喜欢淡墨),丰富了整个幅面的表现力。结字讲的是一个字中点划的组合。大体来讲就是一类写得瘦劲内敛,如欧阳询(其他例子如礼器碑、大王行草、褚河南、李北海等等),一类写得浑厚宽博,如颜鲁公(其他例子如石鼓文、钟楷、小王、苏东坡等等)。讲白了就是一个个的单字拿出来要耐看。章法讲的是字和字、行和行、列和列的呼应,以及如何提款、如何打印等等的讲究。同时由于成篇了以后还要讲究单字的变化。象赵孟頫功力深湛,然而看他的《三门记》里相同的字写得几乎纤毫不差,这就难怪赵要背上“馆阁老祖”的称号了。

    书法这门艺术在中国的地位特殊,主要就在于这是一门“全民艺术 ”,以前识字的人大多能写两笔,虽说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眼高手低”,但是在书写实践的过程中对笔法、墨法、结 字、章法这些方面多多少少会有所接触,练了“手”的同时也往往能促进 眼界、鉴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看字的所谓“精神”,也就是古人常吹嘘的“品”、“韵”、“格”、“意境”、“风骨”这些更加玄乎的东西。在这个意识形态领域不想再添乱。简单地看,对同一幅字,各朝各代的评判标准可能是完全大相径庭的。即使是“书圣”王羲之也是如此。最早开始大力为王羲之做市场拓展工作的可能是梁武帝,有那句著名的广告语“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的时候由于李世民的大力托市使得对大王的崇拜达到顶峰,并正式确立其“书圣”的称号。唐太宗是如此热爱王羲之以至于死了还抱着《兰亭序》去了昭陵。但即使是在崇拜大王的唐朝,韩愈仍然喊出了“羲之俗书趁姿媚”(《石鼓歌》),公开挑战主流媒体并明确表达自己的趣味主张。“书圣”尚且如此,对其他书家的评价争议当然就更大,如说苏大胡子的字是“石压蛤蟆”,黄山谷是“死蛇挂树”,不一而足,激烈程度比之今日各网上论坛的口水战犹有过之,且“文化底蕴”浓厚,咱们在边上看看热闹也颇有趣味。
    所谓“字以人传”,或者“因人废字”等等也都发生在鉴赏的这第二个层面,就象傅青主评论赵子昂那样所谓“薄其人,遂恶其书”。而这一层态度上倒是颇欣赏白蕉先生在评价颜鲁公字的时候说的话,细节想不起来了,大意是“我知道你很了不起,但我就是不喜欢你。”公正而不失性格。本来么,性情相异,确实是勉强不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