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声变异补充说

 田牧 2012-04-11

作者:杜向明(仅供参考)
       
    中楹报总第572期刊登了肖君志先生《新声撰联应注意字音变异》一文。文中提及了新声汉字“改调”和“多音”的两种情形——“轻声”和“变调”。汉语言由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字读音也不例外。现代汉字的读音,一方面要规范,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某些“约定俗成”的汉字读音。其实1998年版《新华字典》针对“绩”字读音,由“阴平”改为“去声”就是一例。

    既然以新声撰联理应注意“改调”和“多音”的情形,就不能忽略新声汉字“轻声”和“变调”的情形。
       
    “轻声”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虚词轻读,如着、了、的,嘛、哩、呢、么等等;二是后缀轻读,如儿子、老头等;三是双音轻读,如萝卜、地方、功夫、街坊以及爸爸、处处等叠字词语。对于“轻声”汉字入律的平仄划归,我认为应当分类“论处”。即用作虚词轻读的,可平可仄。如多音“哩”字,“哩哩啦啦”之“哩”(象声词性)归为平声(阴平);“英哩”之“哩”(名词性)归为仄声(上声);而“哩”(轻读)作为语气助词(虚词)时,则视入律情况,可平可仄。至于后缀、双音的轻读汉字一律以其原声调来划归平仄。如“儿子、老头”之“子、头”分别归为仄声(上声)、平声(阳平);“哥哥、姐姐”之“哥、姐”则分别归为平声(阴平)、仄声(上声)。再如“地方”的“方”(阴平)、“萝卜”的“卜”(有上声“布”韵),均从其原声调分别归为平声、仄声。

    “变调”的新声汉字,主要是指“两个上声字连用,前一个字变调为阳平声”。如“婉转”的“婉”、“美好”的“美”;另外还有“不”和“一”两个特殊字的变调读音。对于新声变调汉字入律的平仄划归,我认为顺其自然,如“婉转:的“婉”、“美好”的“美”视为平声(阳平声);“上官婉儿”的“婉”、“美丽”的“美”则视为仄声(上声)。而去声字前的“不”、“一”一律读作阳平声,归为平声,如“不错”、“一样”;阴平、阳平、上声字前的“不”、“一”则一律读作去声,归为仄声,如“不依、不行、不可”,“一边、一时、一起”。

    对联的声韵美,自然是朗读出来的,而新声汉字读音的“变异”是现代汉语字典、词典特别规范说明了的;也正是基于此点,笔者认为以新声汉字撰联,不能不考虑上述因字音变异而形成的平仄转换。尽管撰联时,这类新声汉字多不常用。
    
    ---------------------------------------------------
       也谈“轻声”与平仄
       作者:踏歌人(仅供参考)

    “轻声”和其他几种语言现象,在语言学里叫“语流音变”,可简单定义为:有的汉字在一定的语言场合中,失去了原声调,变成了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
       
    读轻声的字,在单念时,不读轻声,都读本调即单字调。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轻声没有单独的调类,所以,《汉拼》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号。轻声是一种语调,一种共时的音变现象。
   
    自古来,做诗填词写对联,从来不管轻声和变调,只讲究字调,不讲究语调,今人用今律写对联,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其理由如下:
       
    1:“轻声”在许多词类中都有体现,(恕不举例)但是,这些轻声词,容易受说话发音的轻重快慢,升降变化干扰,有可能读本调或轻声,具有不确定性。用于对联中就变成了有时平声,有时仄声,让人难以适从。再说,“轻声”主要指口语中的语言现象,而对联则是书面语言,虽然强调书面语要尽量向口语靠拢,但毕竟是有差别的。一段文字,朗读的人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说明朗读者水平不同,这时的轻声,可视为表现水平的手段之一。
       
    2:讨论轻声,让我想起汉语中的儿化现象,“儿化韵”仅用于名词和名词化的其他词,口语中两音合一,如把它写下来,必然是词尾的一个字变成了两个字,“儿”自成音节,多了一个“儿”字,这样,就没法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所以,对“轻声”的处置应与“儿化”相同,即写对联时就写本字本调。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可以通过朗读再现“轻声”“儿化”,对于方言中有轻声儿化特点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的。
       
    3:我们讨论轻声,是因为他的声调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还有一些类似的现象也可纳入讨论,比如;上声字和去声字的某些变调,和“一、不、七、八、”等字的变调,举例说;两个上声字相联,前字读音变得象阳平,如广场,党委。上声字本来是仄声,这里读如阳平。难道说就变成平声吗?这种变调与轻声相似,不同的是,这些变调具有确定性。
       
    由此看出,轻声和变调都属于语调的变化,并非汉字本身声调的改变。因此,没有必要讨论“轻声”的平仄归属问题,决定“轻声”字或平或仄的条件是该字的本调。
    ---------------------------------------------------

        联友回复:纳兰狗剩(仅供参考)

        对联叶横吹与踏歌人树大拇指!
        二人的文章剪辑综合一下就是我的观点:
       
    1.“读轻声的字,在单念时,不读轻声,都读本调即单字调。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轻声没有单独的调类,所以,《汉拼》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号。轻声是一种语调,一种共时的音变现象。”
       
    2.“轻声和变调都属于语调的变化,并非汉字本身声调的改变。因此,没有必要讨论“轻声”的平仄归属问题,决定“轻声”字或平或仄的条件是该字的本调。”
        ————以上引自踏歌人文章,对于“字”本身的平仄定性

    3.“既然以新声撰联理应注意“改调”和“多音”的情形,就不能忽略新声汉字“轻声”和“变调”的情形。”

    4.“以新声汉字撰联,不能不考虑上述因字音变异而形成的平仄转换。尽管撰联时,这类新声汉字多不常用。 ”
        ————以上引自联叶横吹,对于这些“字”在使用中的灵活变通,他文章中举的例子很好。
       
    两人的观点初看似乎矛盾,其实一者从字的本身而言,一者从字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而言,两人都首先确认了轻声变调是在特定的具体语境中才会体现出来的变异,脱离此,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问题

    总的来说,字本身的平仄属性不会改变,但在实际运用的个案中,视具体情况可以变通。

    至于楼主百度搜索的结果,第二个在对联大家对的对联学里看到。他还声称自己做了声音物理实验来验证过,因此他的这种谬论欺骗性不小。
       
    中文声律绝不是单纯的长短律,也不是单纯的轻重律、节奏律等,而是一个综合体,不同的字读音的或开或合、读音的轻重长短变化、音调的高低升降、音步节拍的抑扬顿挫、句型句式造就的节奏型的重复与往复回环等等……共同构建了优美的旋律

    基于其繁复多样,我认为对于声律来说作为一个基本规律应该以踏歌人的严正坚守之;而在实际运用中,应该以联叶横吹的细致具体态度来灵活对待

    格律是规律的表面载体 规律是确定不移而又在使用中有诸多变化的东西  总而言之四个字:得鱼忘筌。
    ---------------------------------------------------
        关于“的”字的平仄回复

        联友回复:踏歌人(仅供参考)

   感谢不惑的青春先生对本文的关注并提问,这个问题提得好,结构助词“的、地、得”中的“的”字比较特殊,我就这个字谈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1、“的”属古入声字,他演变到今天的结果,应该读di,可是在现代口语中,多数情况下被念成de,而且是轻声,好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本调,所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还真查不到这个音的本调,我手边有一本语言学家丁声树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里面也没有这个读音,可见这个读音真是现代汉语才具有的,年轻的读音。

    2、语词最终认可的原则是“约定俗成”,“的”读de音也是由此而来。近些年来,不少港台歌手和有的年轻人唱歌时,以及闽粤一带普通话差的人,说这个字时就不是轻声,这种读法虽然不规范也不会长久,但我感觉为念轻声的“的”字加注了本调。(这里单指声调而言,声母和韵母等诸多因素另当别论)
       
    3、“的”字是一个,读音有多种(口语中还有其他读法),这并不妨碍理解语句的意义,有的轻声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的”在这里只是习惯用法,念di或de都一样,按今音视为平声即可。
       
    4、“轻声”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给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声调的改变,实际上,他在声韵调方面都有变化,甚至声母的清浊、元音音位都有可能改变。什麽条件下读轻声,不是几句话说得清的,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能举例的轻声词,只不过规律性强一些罢了。
       
    5、按古律调平仄,有入声字的问题,让许多人望而却步,那是历史事实,别无选择。用今律撰联,千万不要被轻声变调儿化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所烦扰,这也将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对于对联的继承和发扬是不利的。

    以上拙见如有不妥,敬请指正.踏歌人谨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