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州小吃第八站——仙居小吃

 窗前有树905 2012-04-11
台州生活新地图
第八站——仙居小吃


  

  “山肴野蔌多珍品,烹炒烩炖皆鲜嫩。”这两句话说的便是仙居山青水秀,孕育的飞禽走兽、野生山珍,味道独特,鲜美可口。也就是说,仙居的饮食原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找个时间去神仙居过个神仙瘾,吃上几道特色小吃,享受一下神仙般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童毓妍/整理

  泡鲞

  泡鲞是“仙居八大碗”中比较特别的菜式,同时也是仙居的标志性小吃。一般如果有外地的客人来仙居游玩,必会请他品尝,客人无不被其美味所征服。烫烫的吃到嘴里,满口生香,口感松软且不腻。

  虽然名字听上去有点怪怪的,但是只要把两个字分开来读就容易理解多了。“泡”在仙居方言里有炸的意思,“鲞”则是指晒干或烤干的鱼。仙居人办喜事、造房子都要用到泡鲞。仙居有句俗语:你家办“泡鲞鱼胶”啦!即是办喜事之意,可见泡鲞在仙居人心目中的显赫地位。

  泡鲞的制作有些繁琐。首先要把面粉、鸡蛋、酒按一定比例调配,加水搅成黏稠状,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在阴凉处放置两三个小时后,才可下油锅炸。用小勺子舀一勺面粉,夹入一块咸带鱼,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锅,面粉周围突的就“嗤嗤”冒泡,只见这团面粉哼着小曲儿渐渐膨胀。不一会儿,一个个黄灿灿圆鼓鼓的泡鲞就出锅了。

  另外泡鲞的火候也很讲究,这是仙居农村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高级餐馆里的大师傅恐怕也得甘拜下风。很多人都觉得街上卖的泡鲞比较小气,打入的鸡蛋也少,带鱼放的也不够大块,味道比不上自家做的好吃。

  浇头面

  面食的种类丰富,米面、麦面、拉面、杂酱面、炒面等等,仙居人也有自己的特色面——浇头面,这可是在仙居无人不晓的传统面点。据说以前在艰苦的年月里,但凡家里来了客人亲戚,主人家都会一碗浇头面待之,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逢年过节,女婿上门,也是现吃下一碗分量十足的浇头面。  

  浇头面,顾名思义是浇上菜的面,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上面的浇头。把鸡蛋丝、笋丝、黄花菜、腊肉丝、豆腐干、油泡等杂七杂八的食物地炒在一起,加入水,焖煮片刻后起锅,带有汤汁地盛出一大碗来,即为浇头。接着开始单独煮面,至于面的种类,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定,米面、麦面、刀切面自由选择。最后的工序就是在晶亮纯净的面上厚厚地铺上一层浇头。浇头的汁缓缓与面汤融合,看起来就很诱人,尝起来味道也很鲜美。

  别看浇头面的制作工序简单,却是仙居人百吃不厌的家常主食。仙居街头几乎每家小吃店,甚至大饭店都留有浇头面的一席之地。

  烧饼

  缙云烧饼、山东葱花大饼、武大郎烧饼……一提到烧饼,人们一下子可以联想到很多,而今天要说的仙居烧饼也有它吸引人的地方。   

  对于仙居人来说,烧饼是最熟悉不过的小吃了。仙居县城的各条街道都有烧饼摊的据点,只要你想吃,随时都能吃到。

  烧饼主要有咸和甜两种做法,最常见的是葱饼和梅干菜饼。把包好馅的面团擀成饼,两面抹上清水,贴到大饼炉里壁烤上数分钟就可以了。这样的大饼炉子在仙居街头随处可见,据说烤出来的烧饼味道也还蛮不错。  

  做烧饼有一个秘诀,材料一定要绝对新鲜,烧饼炉芯一定要选择用泥土垒成的,这样做出来的烧饼才足够香。大街小巷,有那么多的烧饼摊,也有几家凭其纯正的味道、实惠的价格,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烧饼摊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麦当劳”,有谁家的孩子上学要迟到了,来不及吃饭了,就近找个烧饼摊,抓个烧饼就走,喝几口矿泉水,飞奔到校门口,一顿午餐也就解决了。

  咸酸粥

  “咸酸”是仙居方言的音译,其实它一点都不酸。民间戏说,最早的咸酸粥,其实是过年后杂七杂八未吃完的汤汤羹羹,舍不得丢掉,放在粥里煮的大杂烩。吃完这一顿,寓意着“年”的彻底结束。

  元宵节,仙居人的传统晚餐也是“咸酸粥”,类似菜泡饭,但是又比它讲究许多。粥里放入咸猪肉骨头、咸墨鱼干、豆腐干、芋头、蚕豆、玉米粒、芥菜等等,还可放入红枣、赤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定。

  制作咸酸粥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常是头天就得准备好配料,待到下午三点钟开始张罗开来。各种配料炒熟后一起下锅,搅拌均匀,慢熬细炖。没等煮透,就已经香溢满屋了。这时,嘴馋的小孩便会嬉闹着跑进厨房,打探时辰。咸酸粥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咸猪肉骨头和咸墨鱼干,只有有了这两样咸酸粥才有绝美的味道。

  一般人家,一年只煮一次咸酸粥,当然这一次的分量得充足了。如果家里人比较多的,就用一口大锅熬煮,吃完后还各自带回几碗,吃上好几天。街头小摊倒是很少卖,要想吃上这美味的咸酸粥,就得“自力更生”了。

  说到咸酸粥,不得不提的是元宵节里仙居人的风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去祖坟前点上红蜡烛,烧几柱香,放几个鞭炮,以表对逝去亲人的缅怀,这就是“更更亮”。“更更亮”之后,大家各自回家,准备咸酸粥。

  馒头干松

  仙居人在过年的时候喜欢做馒头干。热气腾腾、白白胖胖的馒头是走亲访友时用来招呼客人的必备品。可是馒头并不好保存,于是就用蒸笼把馒头烘干,这便成了馒头干松。

  香脆可口、易于储存,这是馒头干松的一大特色,闲暇时啃上一口,“嘎嘣嘎嘣”的脆响,让人觉得越吃越有劲。

  和现在比起来,以前烘馒头干松的工序更加复杂。首先要将做好的馒头放在一个铁丝网上,得烘上个一天一夜。白天要要时不时地去翻搅两下,在烘烤的时候,注意要用布盖住,热气随着布的空隙溜走,这样烘出的馒头干松才够松脆爽口。

  很多人都把馒头干松当做干粮,红糖、芝麻、橘皮粉等混杂在一起,咬起来脆而香。如果嫌硬的话,就先放进热水里稍微泡一下,加少许白糖,很容易吃饱。


 


远方的客人哟,来一碗仙乡浇头面



  本报记者  王晏

  去年年底,有事去仙居横溪乡下办事。临近中午了,刚想告辞,热情的主妇笑吟吟地出现在客厅门口,手里捧着一大碗散发着热气的面——浇头面。

  对于极其喜欢吃面的人来说,浇头面的造型,浇头面的香味,就如爱越剧的遇到茅威涛,听京剧的碰到梅兰芳,这边人还未出场,那气场,早就把你摆倒了。

  浇头面绝对是仙居土生土长的乡味,在仙居老家,浇头面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平时,家里很少烧浇头面。只有贵客临门,男主人陪着客人聊天扯家常,女主人便下厨张罗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浇头面。

  乡下土灶柴火大锅烧出来的浇头面,最原汁原味。柴火旺旺的,大锅渐渐地冒了青烟,这时把土猪肉放下去,哔啪作响,熬出来的香味,整个堂前都闻得到。

  浇头面的配料很讲究,虽然各地有细微的差别,但几样主料是万万不可少的。像咸腊肉、黄花菜、豆腐条、油泡、鸡蛋丝,缺一不可。有些地方还加上香菇丝、萝卜丝、青菜、小葱,使一碗面看上去更显得诱人。

  这面,连盛放也非常有讲究。面和料头分开盛装,而且面要用大碗盛装,料头在面上堆得高高的,像一座小山,直到堆不下了为止。招待客人吃浇头面的人家,是一定要让客人吃得饱饱的,我很少见过有主人为客人盛第二碗的——盛第二碗就说明你第一碗堆得不够高,就说明你家小气。

  我和很多人探讨过吃面的礼仪。在许多地方,吃东西发出声音是不礼貌的表现。但吃浇头面,就少了这套礼仪。你想想看,一大碗热腾腾的面上来,你挑上几根,细嚼慢咽,悄无声息,别说你吃得难受,我看着也难受——所以,在仙居吃浇头面,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并不是不礼貌的表现,相反,这说明你对主妇厨艺的赞许——吃面的声音越响,吃面时流得汗越多,主人越高兴。

  到椒江工作后,浇头面吃得少了,就算回到县城,也很难吃到原汁原味的浇头面了。只有到仙居乡下去,才会见到热情好客的乡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浇头面,乡土风情,便在这缈缈的香味中弥漫开来。


皇帝爱的美食——三黄鸡


  记得第一次与三黄鸡的“亲密接触”还是在读初二,现在回想起来也有七八年了吧,但是味道却至今难忘。

  记得那时周末返校的时候,班里的一个仙居同学带了一包真空包装的三黄鸡。虽然读书的时候星期天晚上也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夜自修,但一结束,我们女生就冲回寝室,以寝室或者班级为单位,开个小小的美食分享party。印象很深,那一只三黄鸡还不够寝室八个人吃,仙居同学一打开包装袋,大家就抢着东撕一块西扯一片,那场景有点儿像难民抢食,就记得只是那么一会儿的功夫,三黄鸡就没有了。

  自从那次尝了三黄鸡之后,我就对它念念不忘,虽当时抢到的不多,也没来得及看清楚三黄鸡到底和普通的鸡有什么不同,但口味鲜美一直刺激着我的味蕾。即使我知道超市里肯定有真空包装的三黄鸡,但从没买过,对于美食,我固执地强调着一定要地道,这样吃起来才美味。

  后来,机缘巧合,去了一次仙居,在朋友的带领下,终于又一次吃到了传说中的三黄鸡。一大圆盘上码着齐齐整整的半只鸡,皮朝上,肉朝下,就像没切似的按原样摆放着,皮色金黄,油亮精光,犹如金鸡一样。我在朋友的注视下,一块又一块地吃着,细细地品着,还是那么的嫩滑,但总觉得是更美味了,也许是现做现卖的缘故吧。

  那一次的仙居之行,吃到了美食也略微了解一番三黄鸡的历史。一打听还真是吓一跳,原来仙居三黄鸡也是皇帝喜欢的美食。其实,三黄鸡原本不叫三黄鸡,叫元宝鸡,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吃过之后赞不绝口,又因为元宝鸡“冠黄、羽黄、啄黄”,所以朱元璋就赐名“三黄鸡”。从此,仙居三黄鸡就名扬天下,同时也成了宫廷必用品之一。还听说,三黄鸡获得过“中华第一鸡”的殊荣。

  所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想,只有吃过三黄鸡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三黄鸡能获得如此至高的荣誉。

  邱 昱


仙居西郭洋烧饼
香了你的口,暖了我的胃


  

  一直在外地工作,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西郭洋的烧饼,但是那种酥爽的味道却一直还留在齿间,留在记忆的心田里。

  我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就是一成不变的饭菜,寄宿制的学校,想请假又很难,所以让外出的同学帮忙带东西是那时候的一种“潮流”。当时带的最多的,就是成捆成捆的烧饼,好几袋,每个人要吃好几只,那就是晚饭。

  虽然是很普通的烧饼,但是相比学校每天单调的饭菜来说,偶尔换一次口味,这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那时候最爱吃的烧饼便是是西郭洋大树底下那家店的烧饼,那里的烧饼,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觉得蛮好吃的。有菜干加肉的,有葱加肉的等不同口味的烧饼,不过我一直认为是萝卜丝干加肉的烧饼最好吃的。

  薄薄的饼皮,酥黄微软,萝卜丝干有一种甜甜的,清香的味道,搭配上被烤得流油的五花肉,咬一口,鲜香温暖的味道便钻到你的味蕾里,氤氲在齿间,弥漫在嘴里……

  刚出炉那会的烧饼,热气把它撑得就像是个生气的小孩子,嘟着嘴。这时候你也不要图痛快,想一口消灭了这个可爱的东西,因为你一不留神,它的热气可能就会烫伤你的唇舌。最好是过上一会,烧饼开始回软,你再入口,温热相当,酥脆适宜,别有一番风味。

  杨稍媚




天然美味溪滩鱼


  如果要说仙居让我最难忘的是什么,我想除了那次穿越神仙居领略到的神仙居美景之外,就是仙居的溪滩鱼了。溪滩鱼的种类繁多,黄刺鱼、石斑鱼、鲶鱼等等,个个肉鲜味美。

  据说溪滩鱼在仙居也是一道颇有名气的美食,各种各样的野生鱼,纯天然无污染,来仙居旅游的游客尝过这道菜之后,总是念念不忘。以后再来仙居,溪滩鱼自然而然便成了他们必点的一道菜,其美味可见一斑。

  在没有真正尝到这道菜之前,关于这道菜的“传说”却早已耳闻。但所谓闻名不如见面,所以对这道在仙居家喻户晓的美食我还是保留着自己的期待。

  朋友知道我对溪滩鱼的这股“热情”,后来有一次去仙居,便带我去尝了尝鲜。朋友介绍说,这溪滩鱼的做法其实是得到了仙居菜肴粗狂豪放的真传,习惯于把多个品种的鱼混杂在一起烧,这样每个品种的鱼都能尝尝鲜。一大堆人在吃完饭后,三五成群,评论一番哪种鱼的味道更好。

  看来,这溪滩鱼不仅仅是在吃饭时的好选择,也是饭后谈资的一个好话题。

  一般来说,溪滩鱼多数个头都比较小,刺比较多,但是人们还是抵不过它味鲜肉美的诱惑,细嚼慢咽起来。我也抵不住诱惑,在朋友的带领下,细细地尝了尝这思念已久的溪摊鱼。

  朋友说在当地也有人为了吃到味道更加地道的野生溪滩鱼,会在下班或者周末闲暇时,约上几个朋友自己去水库钓鱼,带回来的各种各样的溪滩鱼,放在一家排挡加工,再炒上几个小菜,一顿丰盛的晚餐就解决了。据说夏天的时候,排档的生意会更好,直到晚上七八点钟,前来吃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童毓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