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篇之二 科技让村账监管实现“实况转播” 新春的一天早上,半月谈记者走进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南渡村村民活动中心,村民三三两两围在一台叫做“农民一点通”的立式终端前,一边在显示屏上点触,一边你一言我一句地谈论。上海市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方志权告诉半月谈记者,这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三资”监管平台在村里的“公示机”。 村民对“不透明”最不放心 “公示机”前的村民中,有一位王明泉老人。他说,村里的集体资产,应该说村里人“人人有份”,哪里会不关心? 问他最关心的是什么,他说:首先当然是与自己最密切相关的,比如集体的福利分配,对老年人又有什么新政策,等等。接下来就要看,一年当中村里的集体企业、合作社效益好不?还有就是村干部的收入是多少。 村里干部说,以前也有“村务公开”,公示数据上墙上栏,但那些都是定期的,“农民几次来一看,都没有变化”,就不关心了。现在这个“公示机”,是动态的,有新的数据就更新,“农民爱看”。 半月谈记者仔细看了看,上面有资产概况、收入情况、支出情况、集体土地收益、农村分配、经济合同、农龄公示等9个版块。点击固定资产条目,不仅会显示原值、净值、使用状况等信息,还会显示资产的实物图片。在专设的“村干部报酬”一栏,细分了“基本报酬”、“业绩奖励”等细目。 村民小组会计鲁连华对记者说,农民最朴实,“大道理不要听”,你要说服他,只要实实在在把账算清楚,账算准了,他们信了,心气就顺了。“这就叫透明。村民对不透明最不放心。” 监管应讲究实况 到农村采访,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现在的村民,平时对村里事情很“冷淡”;但一有什么事,又异常激烈,怨气冲天。这让不少村干部难以把握。个中缘由,南桥镇会计服务中心的李建忠一言中的:村民是想关心,但无从关心起,所以才会走向“冷淡”与“激烈”两个极端。 这话是有依据的。自从上海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在村里设了终端,村民不仅点击、查阅,还动起了脑筋。比如村里有两个固定资产项目,从显示的图片资料来看,厂房等各方面的条件差不多,但显示的租赁价格和收益却相差较大。他们有“问号”,就会问村干部。村干部再去了解,把情况反馈给他们。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说,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监管平台的生命线”。目前,上海全市168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录入已完成95%左右,121个镇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录入已完成60%左右,集体资产数据导入1900多亿元,约占集体经济总量的2/3。 每有电视记者采访方志权,他老爱用“实况转播”这个电视用语来解释给对方听。每一笔集体资产只要一有“动静”,马上“实况转播”,第一时间知晓情况。 设定标准自动预警 沪郊“三资”监管平台,还有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功能,那就是自动预警机制,也就是在“实况运行”着的农村资产中,“捉虱子”找隐患,把集体资产的运作失误甚至一些腐败苗头,遏制在“萌芽”中。 上海市农经站的负责人特地带记者到镇里,看一看镇里的监管平台如何对“村动态”进行预警。工作人员介绍,在业务操作系统中,相应设置了做账进度预警、大额资金变动预警、费用支出预警、经济合同预警和工程项目预警。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招待费、差旅费、通讯费、干部报酬超过一定的规定值,或者收支出现不平衡、资产负债率超过一定比例时,监管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而且启动锁定功能,提醒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了预警,有了提醒,监管就能前置,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上海市农委人士说,“制度+科技”可以揭示出权力运用的“风险点”,把制度的规定转化为电脑执行程序,以此辅助制度的执行,有效消除制度落实中“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最终目标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的“四金”农民。(半月谈记者 李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