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黄淮“策问”暨明初殿试策问十八题

 易之复 2012-04-13

   

黄淮撰有“会试《策问》二首”(载于《黄文简公介庵集·入觐稿一》,拙编在《黄淮文集》398页。余原先理解是起草文稿,提供给皇帝选择之用。)全文如下:

 

会试《策问》二首                 明·  

问:经以载道,删述由于圣人,而垂教于万世者也。孔子论经,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教,疏通知远为《书》之教,广博易良为《乐》之教,洁净精微为《易》之教,恭俭庄敬为《礼》之教,属辞比事为《春秋》之教。夫道一而已,其教何以不同欤?抑立教虽异,而同归于一揆欤?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而不及《易》、《春秋》,抑别有其说欤?扬雄谓:“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理者莫辨乎《春秋》。”雄学孔子者也,无乃自异其说欤?举五经而不及于《乐》,又何欤?三代以降,业擅专门,六经薄蚀,日益滋甚。故文中子以为九师作而《易》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齐韩毛郑、诗之末,大戴小戴、《礼》之衰;《书》残于古今,《乐》缺于齐鲁;讥之果当于理欤?迨夫濂、洛诸儒出,而继之以子朱子,阐明道学,而六经复明于世。我朝以经术取士,而经学一归于正,斯文显晦亦各有其时欤?诸君子以穷经为职业,幸详陈之以祛所惑。

 

问:为国在于足用,足用在于转输。任得其人则法守有而国用恒舒矣。自古及今,赋税之广莫如东南。禹既敷土,王畿在冀,赋由荆扬而来者,但言浮江沱,潜汉逾洛,至河而已。沿江海,达淮泗而已,它无所闻也。汉耿寿昌常平之法,虽非东南之赋,亦可得而言欤?唐都关中,费用日广,多取给于江淮,而立法渐精,若李杰、韩滉、裴耀卿、刘晏,当时号为得人。其漕运之法可得而讲欤?抑亦有未尽善欤?今国家驻跸北京,尤以东南为重,廷议自江达淮,自淮入河,各于要地立仓贮粟,量地转输,可谓善矣。方之汉、唐,立法孰异而孰同欤?伊欲人力不困而国用常足,何法以维持之欤?幼学壮行,士之志,悉意以陈,毋泛毋略。

 

    读以上黄淮所撰二首策问后,余即着手查阅《红格本明实录》永乐二年(1404)黄淮任副主考的甲申科,不对号;继查阅宣德八年(1433)黄淮奉命任主考官时,也对不上号。以致来了劲,搜索从明太祖开国~1436年正统元年期间所举行十九科会试,检得殿试“策问”( 系皇帝于奉天殿(偶而在别殿举办)廷试中式举人们之书面必答题。)十八题及科举相关文献,依时序列目录如下:(兼及少数《明史》有关内容。此后,余才明白上述黄淮撰二首“策问”则可能只是宣德八年会试时第三场的试题。)

1洪武四年辛亥三月初一日                红格本《明实录》该科“策问”题目“缺”

2洪武十八年乙丑三月初一日            “朕稽古名世者,惟敬事而畏神;人趋事……

3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三月初一日          “事神之道,志人之心,莫不同焉。虽然始……

    4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三月初十          “昔列圣之相继,大一统而驭宇,立纲陈……

5、洪武二十七年甲戌三月初一日          “昔列圣之驭宇也,其立纲陈纪,皆精思……

    6、洪武三十年丁丑(南榜)三月初一日    “朕闻古之造理之士,务欲助君,志在行……

洪武三十年丁丑(北榜)六月初一日   “天生烝民有欲,必命君以主之。君奉天……

7缺建文二年庚辰(1400)策问资料        殿试金榜三鼎甲:胡 靖 - 王 艮 - 李 贯

8、永乐二年甲申三月初一日              “朕闻圣人之治天下,明于天之经,察于地……

9、永乐四年丙戌三月十二              “朕承  皇考太祖高皇帝鸿业,舆图之广、生齿之……

10、永乐九年辛卯三月初一日              “朕承广大之业,抚鸿熙之运,临御以……

11、永乐十年壬辰三月初一日              “朕奉承宗社统御海宇夙夜祇畏弗遑底宁以……

12、永乐十三年乙未三月初一日            “朕为帝王之治,本之于道德,而见之……

13、永乐十六年戊戌三月初一日            “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昔之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唐虞之世治……

14、永乐十九年辛丑三月十五日            “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粤自尧……

15、永乐二十二年甲辰春三月初一日        “朕惟圣帝明王之治,天下其……

16、宣德二年丁未三月初一日              “朕惟礼乐之道,原于天地,具于人……

17、宣德五年庚戌三月十五日              “朕奉  天命嗣  祖宗大位,期与天……

18宣德八年癸丑三月初一日              “天启文治之祥,伏羲之王也河出马图……

19、正统元年丙辰三月初一日              “自古帝王肇建国家图惟宁永,必有典则,以贻子孙……

 

(逐篇标点校读;加注农历日;疑误处即改过恕不一一出注。)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   洪武三年(庚戌)五月己亥十一 诏:“设科取士”。诏曰:“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词章之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依古设科,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之官,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輙窃仕禄,所得资品或居贡士之上。其怀材抱道之贤,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起风俗之弊,一至于此。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自今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庭,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于戏,设科取士,期必得于全材,任官惟贤,庶可成于治道。咨尔有众体予至怀。”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五  洪武三年八月  是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自初九日始,试初场,复三日试第二场,又三日试第三场。京师、直隶府、州,贡额百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各四十人。广西、广东,各二十五人。若人材众多之处,不拘额数。或不能及数者,亦从之考试之法。大略损益前代之制。初场《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复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筭、律。骑,观其驰驱便捷;射,观其中之多寡;书,通于六义;筭,通于九法;律,观其决断。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  洪武四年二月壬申十八 中书省奏:“会试中式举人俞友仁等一百二十名”。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二  洪武四年三月初一  策进士于奉天殿,登第者百二十人。赐吴伯宗等三名进士及第;第二甲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百人,赐同进士出身。诏赐伯宗朝服、冠带,授礼部员外郎。高丽入试者三人,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朴实、柳伯儒,皆不第。三人俱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厚给道里费,遣舟送还。”

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殿试金榜三鼎甲:吴伯宗 - 郭 翀 - 吴公达

永陵按:明太祖于洪武三年五月十一日,颁诏开始设科举选士。四年举行该科会试后,发现“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不久即下旨停科举十几年之后,于洪武十八乙丑(1385)年,才重新恢复科举选士。该科入试者中有金涛、朴实、柳伯儒三位“高丽”(Korea 即现在朝鲜、韩国)考生。金涛登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五名。并且授与“公务员”职(东昌府安丘县丞。明·山东安丘县,清雍正三年(1725)更名安邱县。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  洪武四年十二月辛巳初二 上命礼部:“今岁各处乡试取中举人,俱免会试。”。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七  洪武十五年八月初一  诏礼部:“设科举取士,令天下学校期三年试之,着为定制。”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  洪武十七年三月初一  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举人不知额数,从实充贡。乡试,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道。《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十二日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未能者,许减其二,俱三百字以上。次年,礼部会试。以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为三场。所考文字与乡试同。乡试,直隶、府、州、县则于应天府;在外府、州、县则于各布政司。其举人则国子学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举,性资敦厚、文行可称者,应之。其学校训导、专教生徒、及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与居父母丧者,并不许入试。其中式者,官给廪、传送礼部会试。考试官,皆访经明公正之士,官出币帛,先期敦聘主文考试官二人,文币各二表里,同考试官。乡试四人,会试八人,文币各一表里,提调官在内。乡试,应天府官一人;会试礼部官一人。在外布政司官一人,监试官,在内监察御史二人;在外按察司官二人,供给官,在内应天府官一人;在外府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一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皆选居官之清慎者充之。巡绰、监门、搜检、怀挟官四人,在内从都督府委官;在外从守御官委官。凡供用笔札、饮食之属,皆官给之。举人试卷自备,每场草卷、正卷,各用纸十二幅。首书三代姓名,及其籍贯、年甲、所习经书。在内赴应天府;在外赴布政司印卷。会试、殿试,赴礼部印卷。试之日,黎明举人入场,每人用军一人守之。禁讲、问、代冒。至晚纳卷,未毕者,给烛三枝。文字回避:“ 御名、  庙讳及不许自序门地”弥封者,编号作三合字;誊录者:用朱;考试官:用墨,以防欺伪。其会试中式者,三月朔日赴殿试。”

     永陵按:此《科举成式》规矩颇为精细,值得余再研读!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  洪武十八年春正月乙酉廿三  礼部奏:“天下岁贡生员考试不中者,当罚为吏。”  上曰:“人资质有高下,故成效有迟速。且令还学读书,以俟再试,再试不中者,罚之。”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二  洪武十八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朕稽古名世者,惟敬事而畏神;人趋事以历知涉难,以立志日运不息,岁运无已。虽在寝食,未尝忘其所以。由是大辅人君,福臻黎庶,所以名世者,为此也。朕自代元统一华夷,官遵古制,律仿旧章,孜孜求贤,数用不当,有能者委以腹心,或面从而志异;有德者授以禄位,或无所建;明中材下士,寡廉鲜耻,不能克己,若此无已奈何?!为治尔诸文士,当进学之秋,既承朕命,悉乃心力立身,扬名在斯,始举其条陈之。 时廷对者四百七十二人,擢丁显为第一。临轩发策日,锦衣卫设卤簿仪仗;读卷官用翰林院及朝臣之文学优者。越三日上复御奉天殿传制唱名。是日,举人皆给帽、笏、大带青罗袍、皂缘襈服之,以朝。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礼部捧黄榜揭于通衢。遂赐诸进士宴于会同馆,应天府以仪仗送状元归第。明日,诸进士诣国子监、孔子庙,行舍菜礼。又明日上表谢恩。赐状元冠带、朝服一袭,及进士钞有差。

    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试金榜三鼎甲:丁 显 - 练子宁 - 黄子澄

永陵按:本科因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永乐时遭削籍置法,明成祖命令仆毁本科题名碑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九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事神之道,志人之心,莫不同焉。虽然始古至今,凡所祀事,必因所以而乃祀焉。然圣贤之制礼有等杀,自天子至于臣民,祭礼之名分限之,定其来远矣。其主祭者又非一人,然而笃于敬者甚多,有且信且疑者亦广甚于不信,而但应故事者无限,所以,昔人有云能者餋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朕未知其必然,尔诸文士陈其所以,朕将览焉。”时廷对者九十七人,擢任亨泰为第一,赐亨泰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特建题名碑于太学门。

    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殿试金榜三鼎甲:任亨泰 - 唐 震 - 卢原质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丁酉初十  上御奉天殿策试礼部会试中式举人,制策曰:“昔列圣之相继,大一统而驭宇,立纲陈纪,礼乐昭明,当垂衣以治,何自弗宁?少壮尽行,内骚华夏,外戍八荒。牝马胎驹于行伍,旌旗连岁于边陲,此果好杀而有此欤?抑蛮貊欲窥而若是欤!观之往事,亦甚艰矣!今欲罢,乘机绝远戍,垂衣以治,又恐蛮貊生齿之繁,不数十年后为中国患!当此之际,似乎失今可乘之机,岂不为限。今兴止未判,其于乘机绝,孰可孰不可?尔诸文士论之以妥内外,朕将亲览焉。时廷对者三十一人,擢许观为第一,赐观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殿试金榜三鼎甲:许 观 - 张显宗 - 吴言信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策试会试举人,制策曰:“昔列圣之驭宇也,其立纲陈纪,皆精思远虑,至当无疵著为典章,垂法万世。夫何历代创业之君,于革命之际,必有损益,果前代立法有未善欤!抑君乐于更张而有损益欤?尔诸文士当立志之秋,正宜讲此,其悉陈之。朕将览焉。”时廷对者百人,以张信为第一,赐信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丙午初七 以进士及第张信为翰林院修撰。

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殿试金榜三鼎甲:张 信 - 景 清 - 戴德彝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一 洪武三十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朕闻古之造理之士,务欲助君,志在行道。受君之赐,而民供之。所以操此心,固此志以待时机之来。张君之德,布君之仁,补其不足而节有余。妥苍生于市野,于斯之士,古至于今历代有之,载之方册,昭如日月,流名千万世不磨。朕自为王、为帝三十四年,尚昧于政事,岂不思古而然欤?抑志士之难见欤!诸生敷陈其道,朕亲览焉。时廷对者五十一人,擢陈为第一,赐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永陵注:

①“朕闻古之”《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25页,四字作“朕闻之曰”。

②昭,《明贡举考》、《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25页,均作“照”。

③昧,《明贡举考》作“眛”。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殿试春榜三鼎甲:  - 尹昌隆 - 刘仕谔

     永陵按:据《皇明大政纪》载:洪武三十年丁丑二月命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安府纪善白信稻(另作“蹈”)主考礼闱。 《明大政纂要六十三卷》卷十(《四库存目丛书·史14489页)载:“洪武三十年丁丑二月 命礼部会试,以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会试考官,取宋琮等五十一人,北方之士并皆黜落。”黄淮登该科进士列第二甲第五名。

 

六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策试下第举人。先是礼部会试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为言。  上命翰林儒臣,考下第卷中,择文理优长者,得六十一人。至是复廷试之。制策曰:“天生烝民有欲,必命君以主之。君奉天命,必明教化以导民。然生齿之烦,人情不一。于是,古先哲王设五刑,以弼五教。善者旌之,恶者绳之。善恶有所劝惩,治道由斯而兴。历代相因,未尝改也。朕承天命,君主生民,宵衣旰食三十余年,储思积虑惟欲妥安生民,其不循教者亦有,由是不得已施之五刑。今欲民自不犯,抑别有其术欤?尔诸文士,陈其所以,朕将览焉。”时廷对中擢韩克忠为第一,仍赐克忠等进士出身有差。

永陵注:

① 主,《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26页,作“生”。

② 烦,《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26页,作“繁”。

  壬午初二 赐进士韩克忠等“恩荣宴”于会同馆。 

乙酉初五 以进士韩克忠为翰林修撰,王恕、焦胜为编修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殿试夏榜三鼎甲:韩克忠 - 王 恕 - 焦 胜

    永陵按:据《明大政纂要六十三卷》卷十(《四库存目丛书·史14489页)载:“六月复试下第贡士,上亲赐策问,擢王(“韩”原文误)克忠、王恕、焦胜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翰林学士刘三吾暴卒”。另《皇明从信录四十卷》卷十载:“……于是覆阅取六十一人,皆北人也。……”《明史·(卷一三七  列传第二十五)刘三吾》“……(洪武)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

 

缺建文二年庚辰(1400)策问等资料

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殿试金榜三鼎甲:胡 靖 - 王 艮 - 李 贯

    永陵按: ,原名“广”,字光大(13701418年)江西乡试第二名;会试第八名;殿试擢为第一,建文帝朱允炆赐名为“靖”。永乐年间复名“广”,永乐十六年五月初八逝世,年仅49岁。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七  永乐二年春正月戊辰(廿六)礼部以会试天下举人,奏请官考试。  上命:“翰林院侍读士解缙、侍读黄淮为考试官。赐宴于本部。”

 

大明文皇帝实录二十八  永乐二年二月乙酉十四日礼部奏请会试选士之数  上问:“洪武中所选几何?”尚书李志刚对曰:“各科不同,多者四百七十余人,少者三十人。”  上曰:“朕即位初,取士姑准其多者,后不为例。”又曰:“学者材亦难,当取其大略,其细如十分,中有一二分语疪,而不害理,亦可备数然。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且文体毋尚虚浮,惟取朴实。”

 

太宗文皇帝实录二十九 永乐二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杨相等四百七十二人。制策曰:“朕闻圣人之治天下,明于天之经,察于地之义,周于万物之务,其道贯古今而不易也。是故,黄帝、尧、舜统承先圣垂衣而治,神化宜民。朕惟欲探其精微之蕴历象,禹贡洪范载于《书》,大衍河图洛书着于《易》。古今异说,朕惟欲致其合一之归,兴学有法,立贤无方,而古今异制,朕惟欲通其所以教育,参其所以明扬,古者礼乐皆有书,今仪礼、曲礼、周礼,仅存而《乐》书阙焉。朕惟欲考三礼之文,补乐书之阙,定黄钟之律,极制作之盛,皆圣人治道所当论也,咨尔多士。承朕  皇考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 高皇帝作新馀四十年,必知务明体适用之学,敷纳于编,朕亲考焉。

永陵注:

① 衣,《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34页,作“裳”。

② 多士,《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34页,“多士”前另有“多方”二字。

     《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34页,无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  高皇帝”十九字。

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殿试金榜三鼎甲:曾 棨 - 周 述 - 周孟简

乙巳初四 上御奉天殿,阅举人对策,擢曾棨为第一。赐棨四百七十二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丙午初五 赐进士曾棨冠服、银带。余并赐钞五锭,是日赐宴于会同馆。

  丁未初六上御奉天殿,进士曾棨等上表谢恩。 

己酉初八吏部奏:“授进士曾棨等官” 命第一甲曾棨为翰林院修撰;周述、周孟简俱为编修;仍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俾仍进学。擢第三甲方昶等二十人,为行人司行人,馀于诸司观政。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一  永乐四年二月己巳初八礼部以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 上命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达、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编修杨溥考试。赐宴于礼部。

丙戌廿五 礼部会试天下举人,中式者朱瑨等二百一十九人。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二 永乐四年三月壬寅十二 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朱瑨等二百一十九人。制策曰:“朕承  皇考太祖高皇帝鸿业,舆图之广、生齿之繁、从古莫比。故穷发之地,咸为编户,雕题椎髻,悉化冠裳,来虽如归,而治虑未浃。朕夙夜惟念,期在雍熙,然十室之邑,人人教之,且有弗及。矧天下之大,兆民之众,夫存神过化不见其迹,欲臻其极,谅必有要,不明诸心曷由远效。唐、虞三代之治,其来尚矣。而汉、唐、宋之治,犹可指而言之。自夔典乐教胄子而学校兴。而汉、唐、宋之学校有因革,其教化可得而闻。自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科目举。而汉、唐、宋之科目有异同,其名实可得而议。自小司徒经土地而田制定,而汉、唐、宋之制田有屯营,其计画可得,而言自校人,掌王马之政。而马政立,而汉、唐、宋之畜牧有耗息,其详悉可得而数之数者,有宜于右,而合于今若何?施而可以几治,夫政不稽古,则不足以验今,事不究迹,则无以见寔。诸生博古以知今,明体以适用,陈其当否,以着于篇,毋从、毋隐,朕将亲览焉。

     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殿试金榜三鼎甲:林 环 - 陈 全 - 刘 素

  乙巳十五 上御奉天殿阅举人对策。擢林环为第一,赐环等二百一十九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丙午十六 赐进士林环冠服、银带,馀钞各五锭。俱赐宴于会同馆。命立进士题名碑于国子监。  上虑礼部下第举人中或有遗才,复亲试之,得文学优等二十一人,各赐冠带。简周翰、蓝最进学于翰林院;李弼为汉府伴读,王乐孟等十八人肄业于国子监,以俟后科。

 

 

红格本《明实录》缺永乐七年己丑(1409)策问等资料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  永乐九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试礼部永乐七年会试中式举人陈燧等八十四人。制策曰:“朕承广大之业,抚鸿熙之运,临御以来,夙夜惕励,博求至道,以弘治化。而谭者类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又曰:“礼、乐为国之根本,刑、政为国之辅助。”稽之于古,伯夷典礼;后夔典乐,见于书者尚矣。至于三代损益,缘人情而制礼,谐五音以成乐。至周大备浩乎其有本粲乎!其有文可以睹其功德之盛!若夫汉兴承秦之毙,叔孙习于绵蕞,贾谊草具其仪,因循迁就止于如此而已。唐因于隋,祖孝孙、房玄龄之流,增益定制。太宗慨慕古典,拳拳于乙夜之读。虽河汾之派而礼乐之问,汗浃无对,使一代之典游为阙文。宋初,聂崇义和岘之徒所定礼乐,大扺沿袭,增损数世相承者,求者非一然。犹恨残缺制作之方,可谓难矣!汉、唐、宋之礼乐,大概若此。而其刑、政犹可得而议,伊欲循古先生之法,以洽和天下,使刑罚清而奸慝,革政事昭而百姓宁,其道何由而可?先儒谓庠序为礼乐之原,其曰:“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今之教化,盖亦若是其备矣。然而,士鲜大道之归,国靡实材之用,其故何欤?子诸生明先圣之道,博古以知今,具体以适用。于三代汉、唐、宋,礼、乐、刑、政之序讲闻久矣,疏其得失,别其治否,有可禆益治道者,其详陈之,毋泛、毋隐,朕将亲览焉。

    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殿试金榜三鼎甲:萧时中 - 苗 衷 - 黄 旸

永陵按:本科于永乐七年(己丑年)会试后,因成祖前往北京巡狩,至永乐九年(辛卯年)三月方举行廷试,故本科亦称己丑科。

○甲子初四 上御奉天殿,赐廷举人进士及第出身,擢萧时中为第一。 

  ○乙丑初五 赐进士萧时中冠服、银带。馀并赐钞五锭,赐宴于会同馆。 

  ○丙寅初六 上御奉天殿,进士萧时中等上表谢恩。

   ○甲戌十四 擢第一甲进士萧时中为翰林院修撰,苗衷、黄旸俱为编修;第二甲第三甲进士杨慈、刘永清、陈燧、钱习礼、黄寿生、陈用俱为翰林庶吉士;钟瑛、张习、张式、马信、邵聪初自国子生选入翰林习譂书,至是中进士,亦改庶吉士,仍隶翰林。馀分隶诸司观政。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  永乐十年二月辛酉初六 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  上命翰林院侍讲杨士奇、金幼孜考试,赐宴礼部。

○辛巳廿六 礼部奏:“会试天下举人,得林志等一百人。”赐其考官宴于本部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永乐十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林志等百人,及前科未廷对举人林文澧等六人。制策曰:“朕奉承宗社,统御海宇,夙夜祇畏弗遑,底宁以图至治,于兹十年未臻其效,虑化未洽,谨之以庠序之教,虑养未充先之以足食之政;虑刑未清详之以五覆之奏。求才备荐举人之科,考课严黜陟之令然。厉俗而俗益偷,革毙而毙不寝。若是,而欲跻世泰和果何行而可?六经着帝王为治之迹易以道阴阳专名数者或流而为灾异尚理致者或论而为清谈书以道政事语知行则何以示其端论经世则何以尽其要诗以道志也何以陈之于劝惩黜陟之典春秋以道名分也何以用之于闭阳纵阴之说礼以道行而乐以道和也何以道同六经而用独为急夫道本一原而治有全体推明六艺讲议异同行则美矣何以一归于杂雅歌击磬执经问难志则勤矣何以未复乎古讨论文籍考定五经可谓劳矣未足以致大治更日侍读质问疑义可谓伟矣仅足以成小康迨夫五纬集奎文运斯振儒道光阐圣经复明较之往迹何胜何负盖为治之道宽猛相济各适其宜太宗宽厚长者务崇德化政足尚矣而言者谓不若中宗之严明显宗法令分明幽枉毕达严足尚矣而言者谓不若肃宗之长者论治若此其将孰从夫博闻经学之士有以应变子诸生蕴之有素其于为治之要时措之宜悉心以陈毋徒泛泛朕将亲览。

  ○戊子初四 上御奉天殿,阅举人对策。擢马铎为第一,赐铎等一百六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殿试金榜三鼎甲:马 铎 - 林 志 - 王 钰     

  ○己丑初五 赐进士马铎冠服、银带。馀各赐钞五锭,仍宴赐于会同馆

  ○庚寅初六 上御奉天殿,进士马铎等谢恩。                                     

  

 

           

         明故宫“复原图”  2006630日摄于南京明故宫遗址    2010112日涂擦原图裂痕并反色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  永乐十三年春二月甲戌初六 行在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  上命翰林院修撰梁潜、王洪考试。赐宴于礼部。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永乐十三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洪英等三百四十九人,及前科未廷举人刘进等二人。制策曰:“朕为帝王之治,本之于道德,而见之于事功。德为政治之本,事功着敬治之效。是故民俗之厚在于教化,吏治之举在于严课。试士风之振在于兴学校,人才之得在于慎选。举刑狱之平,在于谨法律,是数者皆为治之先务。唐、虞三代之盛,率由于此。而其道德之所施,事功之所成,亦必有其要者矣。三代而下论治之盛者,曰汉、曰唐、曰宋,举其概而论之,渊默清净,则躬履俭朴矣,约己治人则力于善矣。恭俭、仁恕则修己无矣。其所以为教化者,何如举殿而察以六条,考善最而差以九等,着能否而辨以三科?其所以为课试者,何如表章?六经而劝学,兴礼锐情;经术而文治勃兴讲学,多闻而崇儒重道。其所以为兴学校者何如?四科四行之辟,六科四事之选,三经十科之制,其所以为选举者何如?作三章九章以明其禁,为律令格式以准其法,定刑统编敕以新其制,其所以为法律者何如?夫循名而实,可见究迹而治,可推即道德以较夫事功,其高下、优劣盖亦有可辨者矣。朕祇奉  天命统承  太祖高皇帝洪业,临阼以来,夙夜孜孜以图至治,亦惟取法于唐、虞三代,舍汉、唐、宋而不为矣然。于是数者,犹未臻其效。子诸生抱经济之学,博古以知今,明体而适用,其敷陈当否,疏其所以化成于天下者,若何?而可以臻夫唐、虞三代之盛。其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

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殿试金榜三鼎甲陈 循 - 李 贞 - 陈景着

○壬寅初四  上御奉天殿,阅举人对策。擢陈循为第一,赐循等三百五十一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癸卯初五 赐进士陈循冠服、银带。馀赐钞各五锭。俱赐宴于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上以礼部会试下第举人中或有学问可取者,命翰林院再试之。得朱瑛等二十四人,并赐冠带给教谕俸,送国子监进学以待后科。 

  ○甲辰初六 上御奉天殿,进士陈循等上表谢恩。

    永陵按:洪武四年辛亥(1371)~永乐九年(1411)共十一科会试是在南京举行,自本科起改在北京举行。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永乐十六年二月丁亥初六 行在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  上命行在翰林院侍讲学士曾棨、侍讲王英考试,赐宴于本部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永乐十六年三月初一  上御  奉天殿试行在礼部选中举人董璘等二百五十人制策曰:“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昔之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唐虞之世治道彰明,其命官咨牧载之于书,有可见已成。周之官倍蓰,唐虞备存周礼,其详得而数之。《周礼》周公所作也,何若是之烦,与较之唐虞之无为?盖有径庭。然其法度纪纲至为精密,可行于天下,后世何至秦而遂废?汉承秦,毙去周未远,可以复古,何故因仍其旧而不能变?与唐因于隋;宋因五季,亦皆若是。有可议者人之恒言,为治之道在于一道德而同风俗。今天下之广,生齿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而一风俗?何由而同?子诸生于经、史、时务讲之熟矣,凡有禆于治道,其详陈之毋隐。朕将亲览焉。”

○甲寅初四 上御  奉天殿,阅举人对策。擢李骐为第一,赐李骐等二百五十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骐初名马特,赐名骐。

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殿试金榜三鼎甲:李 骐 - 刘 江 - 邓 珍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四  永乐十九年二月己亥初六 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  上命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翰林院侍读周述考试。赐宴于礼部。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永乐十九年三月癸酉十一 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得陈中等二百人。赐考官宴于本部。

  ○丁丑十五 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陈中等及前科未廷试举人尹安凡二百一人。制策曰:“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粤自尧舜至于文武,圣圣相传:“曰执中、曰建中、曰建极。”千万世帝王,莫不守此以为天下治。朕自莅祚以来,夙夜祗承,亦唯取法于唐、虞三代,然而治效未臻其极者何欤?意所谓中极之外,抑别有其说欤?且古今论治之盛者,于舜则曰“无为”;于武王则曰:“垂拱”。稽之于书,舜命九官十二牧,敬天勤民,制礼作乐,敷教明刑,皆有事焉,安在其无为?武王大告武成之后,列爵分土,简贤任能,修五教、举三事、立信义、行官赏、亦有为矣,安在其垂拱?朕今欲无为、垂拱而治,舍舜、武将何所取法欤?诸生讲习先圣之道,所以考之于古,而宜之于今者,必有其说。朕诚以为非尧舜无以为道;非文武无以为法;非无为垂拱不足以为治,然所以求尽其道,求底其法,求臻其治者,亦尚有可得而言欤。其备陈之,泛、略,朕将亲览焉。

    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殿试金榜三鼎甲:曾鹤龄 - 刘 矩 - 裴 纶

  ○辛巳十九 上御奉天殿,阅举人对策。擢曾鹤龄为第一,赐鹤龄等二百一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壬午二十 赐进士曾鹤龄等宴于礼部。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八  永乐二十二年春二月壬子初六 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命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棨、侍讲余鼎考试。赐宴于礼部。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九  永乐二十二年春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门,试礼部选中举人叶恩等百五十人,制策曰:“朕惟圣帝明王之治,天下其大者在祀与戎。稽之方册,冬至祭天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丘。又云合祀天地于南郊,分祭、合祭,果有其说欤?书称禋于六宗祭法,乃云七祀,而曲礼又称五祀,其言之不同何欤?古者天子推其祖之所自出,而祭之,谓之“禘”。夫既有禘,而又有所谓祫祭,禘、祫之外复有所谓禴祠烝尝者果何欤?郊社宗庙之礼,备着于经;其仪物制度,尚可得而详辨欤?兵始于黄帝,然周设六军,因井田而制军赋,其法可得而闻欤?管子作内政以寓军令,抑有合于古否欤?汉置材官于群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唐置府兵彍骑;宋置餋兵又有所谓厢兵、禁兵其制可得而论欤?粤自三代以及汉、唐、宋之用兵,有谲,有正,有逆,有顺皆可指实而言欤?古之善用兵者,莫如孙子,其言曰:“兵者国之大事,必经之以五事。”又曰:“法兵不知九变之术,虽之五利,不能得人之用。”此其言果何所本欤?曰五事,曰九变,曰五利,抑可得而悉数欤?朕自即位以来,于祀、戎二者,未尝不致其谨,然其言论之异同,制度之沿革,不可以不考!诸士子博古通今,将有资于世用,其详陈之,毋泛、毋略,将览焉。

    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殿试金榜三鼎甲:邢 宽 - 梁 禋 - 孙曰恭

  ○己卯初三 上御奉天门,阅举人对策。擢刑宽为第一,赐宽等百五十人进士及第,

出身有差。

  ○庚辰初四 赐进士刑宽等宴于礼部。

  ○辛巳初五 赐进士刑宽冠服、银带,馀并赐钞五锭。

○壬午初六 上御奉天门,进士刑宽等上表谢恩。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  宣德二年二月丙寅初八命翰林院学士杨溥、侍读学士曾棨为礼部会试考官。赐宴于本部。

○甲申廿六 行在礼部奏:“会试天下举人,得中式赵鼎等一百人。”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六  宣德二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门,策试举人赵鼎等。制曰:“朕惟礼乐之道,原于天地,具于人心,所以治天下国家之大器也。盖以和神人以辨上下,以厚俗化,皆由于斯。故圣帝明王咸所重焉。我国家自  太祖皇帝暨我  皇祖  皇考圣圣相承,功成治定,法古主制,极于盛矣。爰及朕躬获承鸿绪,永惟海宇之广,生齿之繁,化理之方,躬行为要,肆夙夜饬,励恭己思道,罔敢怠宁。诸生学古有年,究于治理,夫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而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此,盛治之至也。爰始行之,其事何先乐,由中出礼,自外作近世大儒,又谓其本皆出于一。夫欲安上治民,移风易俗不考其本,何以施之?知礼乐之情,能作识礼乐之文,能述稽诸往古畴其当之。昔者圣人制作之盛,极于虞周,况以伯夷、后夔、周公为之辅,仲尼定万世之制,何独取其韶冕欤?夫礼乐之效,致人心之感,则道德一而风俗同。致和气之应,则膏露降而醴泉出。器车、马图、凤凰、麒麟之物毕至,亦理之所必臻欤?朕虚己图治,冀闻至理,其悉陈之将亲择焉。上既发策,退御左顺门。谓翰林儒臣曰:国家取士科目为先,所贵得真才,以资任用。古人取士于乡,其行艺素有定论。至朝廷复辨其官才,所以得人为盛。后世惟考其文学,而遂官之欲,尽得真才难矣!然文章论议本乎学识,有实学者,其言多剀切,无实见者其言多浮靡。唐虞取士亦常敷奏以言,况士习视朝廷所尚,朝廷尚典实,则士习日趋于厚,朝廷尚浮华,则士习日趋于薄。此在朝廷激励成就之有道也。又曰:  祖宗之法取士尚惇厚,不尚浮华。尔等其精择之。朕将亲览焉。

○辛卯初三 上亲阅举人所对策,赐马愉等一百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殿试金榜三鼎甲:马 愉 - 杜 宁 - 谢 琏

○壬辰初四 赐进士马愉冠服、银带。馀各钞五锭。宴于行在中军都督府

○癸巳初五 进士马愉等上表谢恩。

永陵按:黄淮系该科会试之读卷官。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  宣德五年三月乙卯十五 上御奉天门,策试举人陈诏等一百人。制曰:“朕奉  天命嗣  祖宗大位,期与天下咸跻雍熙。惟帝王之政,必有其要。舜绍尧治,申命稷契,夏商周迭,兴授田建学稽古可见矣。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鸿业  太宗文皇帝中兴邦家  仁宗昭皇帝恭己守成,孜孜爱人  三圣一心,重农事、崇学校,其法精备。朕恪谨继述于兹有年,然犹田里未皆给足,风俗未底刑措,谓爱民若保赤子也,未尝不致其诚。德化本于躬行也,未尝不慎。诸子为政存乎用人也,牧守之吏,师表之职,未尝不择何其效之未臻欤?抑别有其道欤?朕励精图理,诸生体用之学,讲明有素其有可以行者,举要以对务归中正。将亲览焉。  上临轩发策毕,退御武英殿。谓翰林儒臣曰: 朕于取士不尚虚文,欲得忠鲠之士为用。其间有若刘蕡、苏辙辈,能直言抗论,庶几所望,朕当显庸之。于是,赋《策士歌》以示诸读卷官云。

○丁巳十七 上亲阅举人所对策,赐林震等一百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殿试金榜三鼎甲:林 震 - 龚 锜 - 林 文

○戊午十八 赐进士林震冠服、银带,馀各钞五绽。赐宴于行在中军都督府。

○己未十九 进士林震等上表谢恩。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九  宣德八年二月壬辰初八 行在礼部,奏请会试考官。且言:“致仕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黄淮在京,可任其事。”  上从之。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与之俱,赐宴于礼部。

 

癸丑年会试录后序             

国朝设科取士,以兴太平,至于今久矣。四方万国,威仰德化太平之业,盖古所未有也。宣德八年春,行在礼部会试天下所贡士,尚书臣以考试官为请,上以命少保臣淮,而臣直亦忝与焉。拔其尤者百人,皆当时之极选也。臣直尝论之,天以斯民付之君,俾治而教之,然其治教之成,必用天下之贤才,辟之飞龙在天,雨下土泽万物,必风举而云从之也。于是为之生贤于天下,人君成其才,而举用之,使得以效其绩,丰功盛烈,巍巍煌煌,唐、虞、三代皆如此也。皇明圣圣相承,德同尧、舜,而舆图之广则过之,深仁厚泽洽被天下。然犹孜孜养贤以为致理之本,天心悦鉴,而贤才之出为用者,盖济济然也。由是而知,上天眷爱圣君,莫大于以贤才遗之,此岂偶然之故哉!自洪武庚戌(1370年)诏下兴贤,今十八举矣,得人之盛,化理之隆,皆列圣大德格天之所致也。诸生蒙朝廷教育之恩,今复登名于此,荣显光大,盖自是始矣,其可不知所自哉!故臣为小录序,而必推本于上之德,与天之意,使皆知所自重,而怀忠敬以图报,则无负所学,无负于君,无负于天矣。

     陵按:王直“癸丑年会试录后序”录自《四库全书·抑庵集》。“梁本”《明实录》第七十六册 卷九十九  宣德

八年二月壬辰初八行在礼部奏请会试考官且言致仕少保黄淮在京可任其事·····黄淮以“宣德二年致仕官”(温州近

代有十数种“白话文”地方志书之言)再任主考官,岂非鲜见事。实则此会试事毕后,于六月十一日,宣德皇帝赋“太

液池送黄淮辞政”长诗一首(212字)并宸翰“赐归”二字相赠,黄淮才算真正“退休”而致仕回乡。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一百  宣德八年三月初一  上御奉天门,策礼部举人刘哲等九十九人。制曰:“天启文治之祥,伏羲之王也,河出马图而八卦作。夏禹之兴也,洛出龟书而九畴叙其理一原于天,而会于圣人之心。故以前民用以建皇极,万世允赖焉。夫一原于天也,而图与书何以不同?具于圣人之心矣,何必卦因图而作畴,因书而叙?说者又谓洛书可以为《易》河图亦可以为范,易、范之兴,果何所则?《易》至文王、周公、孔子,范至箕子而后益明且备。夫伏羲与禹之圣作之,何以犹未及备?宋周子作太极图通书,所以发大易之蕴也,其要义安在?邵子推先天后天,以明羲文之易也,其异旨何适?大抵言天者莫深于《易》而必征于人言,治者莫详于范,而一本于天。朕潜心往圣,究惟至道,诚志乎文治之兴也。诸生讲明有素,其敷陈于篇,将亲择焉。

    永陵注:

①《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49页,作:“宣德八年癸丑三月十五日临策会试举人”。

② 禹,《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49页,作“商”。

③ 允,“梁本明实录”卷一百与《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49页,均作“永”。

④ 择,《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49页,作“览”。

○丙辰  上亲阅举人所对策,赐曹鼐等九十九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殿试金榜三鼎甲:曹 鼐 - 赵 恢 - 锺 复

  ○丁巳初四 赐进士曹鼐冠服、银带,馀各钞五锭。仍赐宴于行在礼部。

○己未初六 进士曹鼐等上表谢恩。 上御左顺门,召少傅杨士奇、杨荣,尚书胡濙谕曰:“今年进士及会试副榜举人中有年少质美者,卿等选三十人具名以闻。”仍令进学。

○壬申十九 擢第一甲进士曹鼐,为行在翰林院修撰;赵恢、钟复为编修。命第二、第三甲进士于各衙门观政。副榜举人当授教职者,戴瑺、顾仲贤、韦观、田盛、郑暹、王澍、鲍经、刘善庆、宋公辅九人自陈年幼学浅,愿入国子监进学,以待下科再试,从之。馀罗兼善等四百六十四人,令署学正、教谕、训导事。

    永陵按:本科进士题名碑,是时任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杨溥撰记,奉政大夫礼部郎中黄养正书,系宣德九年十一月立在北京成贤街孔庙大成门外东南,北向。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四  正统元年二月癸卯初七 命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侍讲学士陈循,为礼部会试考官。锡宴于本部。

○甲子廿二 行在礼部尚书胡濙奏:“三月初一日殿试贡士合请执事官”  上命:“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少保行在工部尚书吴中、行在吏部尚书郭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杨溥、行在兵部尚书王骥、行在刑部尚书魏源、行在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行在户部右侍郎吴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英、行在大理寺右少卿程富、行在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时勉、钱习礼为读卷官。”馀执事如例。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五  正统元年三月初一  上御正朝。策会试举人刘定之等一百人,制曰:“自古帝王肇建国家,图惟宁永必有典则以贻子孙。考之禹汤文武,概可见矣。继统之君率由典常今闻长世,若夏之启、商之中宗、高宗、祖甲,周之成康,盖表表者也。其所以保盈成之运,隆太平之续者。尚可征欤?汉高帝有天下,次律令、制礼仪、定章程、修军法,史称其规摹弘远矣。传至文景,海内黎庶,黎民醇原,几致刑措,三代而下,所仅有也。董仲舒对武帝乃谓更化则可善治何欤?当时用其言,果能比隆于古欤?朕钦承大统,仰惟 祖宗成宪,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肆夙夜祗,率期与斯民同跻雍熙,顾行之必有其序。诸生学宗孔、孟,明于王道,其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

永陵注:

①《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作:“正统元年丙辰三月十五日临策会试举人”。

② 今,《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作“令”。

③ 续,《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作“绩”。

④ 黎,《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作“富”。

⑤ 原,《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作“厚”。

⑥ “而下所仅有也董仲舒对武帝乃谓更化则可善治何欤当时”24字,《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无。

⑦ 率,《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作“卒”。

⑧《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150页,“斯民”前另有“斯世”二字。

○戊辰初二 上亲阅举人所对策于文华殿。

  ○己巳初三 陈卤簿传胪,赐举人周旋等一百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文武百官行庆贺礼。

  ○辛未初五赐状元周旋朝服、冠带,诸进士钞各五锭。

  ○壬申初六状元周旋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戊寅十二 擢第一甲进士周旋为行在翰林院修撰;陈文、刘定之为编修。赐羊酒宴于本院。选进士王鉴、刘钺、余忭、王尚文、伊侃、李震、王忠、王伟、徐圭、秦瑛、古镛、顾睢、雷复为庶吉士,于本院读书。命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直、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王英,教习文章。其余分各衙门观政。

                             

 

                                《明史》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摘自张轩制作电子版《明史》

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国子学之设自明初乙巳(1365)始。洪武元年(1367)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选国琦、王璞等十馀人,侍太子读书禁中。入对谨身殿,姿状明秀,应对详雅。太祖喜,因厚赐之。天下既定,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又择年少举人赵惟一等及贡生董昶等入学读书,赐以衣帐,命于诸司先习吏事,谓之历事监生。取其中尤英敏者李扩等入文华、武英堂说书,谓之小秀才。其才学优赡、聪明俊伟之士,使之博极群书,讲明道德经济之学,以期大用,谓之老秀才。初,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改建于鸡鸣山下。既而改学为监,设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掌馔、典簿等官。分六堂以馆诸生,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学旁以宿诸生,谓之号房。厚给禀饩,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巾靴。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馀舍,养诸生之妻子。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母亡而大父母、伯叔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其优恤之如此。而其教之之法,每旦,祭酒、司业坐堂上,属官自监丞以下,首领则典簿,以次序立。诸生揖毕,质问经史,拱立听命。惟朔望给假,馀日升堂会馔,乃会讲、复讲、背书,轮课以为常。所习自《四子》本经外,兼及刘向说苑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每月试经、书义各一道,诏、诰、表、策论、判、内科二道。每日习书二百馀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诸帖为法。每班选一人充斋长,督诸生工课。衣冠、步履、饮食,必严饬中节。夜必宿监,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斋长帅之以白祭酒。监丞置集衍簿,有不遵者书之,再三犯者决责,四犯者至发遣安置。其学规条目,屡次更定,宽严得其中。堂宇宿舍,饮馔澡浴,俱有禁例。省亲、毕姻回籍,限期以道里远近为差。违限者谪选远方典史,有罚充吏者。司教之官,必选耆宿。宋讷、吴颙等由儒士擢祭酒,讷尤推名师。历科进士多出太学,而戊辰(1388)任亨泰廷对第一,太祖召讷褒赏,撰题名记,立石监门。辛未(1391)许观亦如之。进士题名碑由此相继不绝。每岁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监考留。会试下第举人,入监卒业。又因谏官关贤奏,设为定例。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一等入国子监,二等达中都,不中者遣还,提调教官罚停廪禄。于是直省诸士子云集辇下。云南、四川皆有士官生,日本、琉球、暹罗诸国亦皆有官生入监读书,辄加厚赐,并给其从人。永、宣间,先后络绎。至成化、正德时,琉球生犹有至者。中都之置国学也,自洪武八年(1375)。至二十六年(1393)乃革,以其师生并入京师。永乐元年(1403)始设北京国子监。十八年(1420)迁都,乃以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而太学生有南北监之分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