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业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狂飙为我从天落 2012-04-15

洪业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2012-4-13 12:01:49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曾祥波

  1952年,哈佛大学出版了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流的教育家和史学家洪业用英文写就的两大册《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杜甫》)。由于洪业一直计划成书并已着手多年的《史通》笺释与翻译最终未能完成,所以《杜甫》成为洪业平生唯一的一部专书著述(参见陈毓贤《洪业传》,余英时《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在该书的自叙中,洪业交代其著述缘起说:“壬午岁(1942),予缧绁于日寇之囹圄,欲阅《圣经》而不可得,遂索杜诗一部——囊昔文文山于元人狱中慨然引领而待死,集杜句成诗二百章。予臆可以效法焉——亦不获允。其时于晨昏祷思之中,已默定他日脱身后必所当为之事若干。潜研杜诗即其一也……今其书告成,吾之微愿,在增西人于诗圣之新知,籍此而具同情之了解于吾国吾民。”迄今为止,此书仍被公认是英语世界中关于杜甫的最重要著述。寻绎全书,洪业先生探赜索隐、戛戛独造的智慧光芒,以及他缅怀故国的厚貌深情,时刻流露其间。
  尽管此书成于上世纪50年代,但即使以当今杜甫研究领域的最新水准而言,书中的许多观点仍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试举数例,以见一斑。
  杜甫现存最早的诗是哪一篇?诸家往往以杜甫漫游齐赵之际的《登兖州城楼》为现存杜集中最早之作。而洪业则认为《夜宴左氏庄》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作品,并举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日本学者就指出,洪业《杜甫》一书“创获之多,近古莫比。如以《宴左氏庄》诗定为游吴时作,心得之说,碻不可移”。
  又如,杜甫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在哪一年?诸家多将杜甫首次参加科举的时间定在735年。而洪业将其定在考功员外郎李昂知贡举的736年,其独到发现是注意到了“忤下考功第”一句与736年科举风潮的关系,并用以解释杜甫落第的部分原因,不能不让人叹服其别具只眼。再如,杜甫何以于745年西归长安,历来无达诂。洪业通过对《杂述》一文的读解阐释了这个问题:“此文一定作于鲁郡附近的某个地方,时间可能就在745年秋天。……除了张叔卿,这里提到的其他人将在后面的章节出现。薛据在731年通过了科举考试,岑参则是在744年。他们在当时已经是文学名家,并且毫无疑问担任了官职。是否我们的诗人已经深切意识到,除非一个人在京城取得有效的成功,否则很难依靠地方权贵的关照来维持生计?这可能是杜甫回到京兆的真正原因。”洪业此说乃是我所见到的最具“证据性”说服力的阐释。这需要熟知杜甫同时代人的具体情况,才能敏锐地意识到薛据、岑参等人的中举年份与745年之间的联系。这种对问题的敏感,其背后是饱览、熟谙,纵横捭阖的联系能力,以及天马行空而操纵自若的想象力。
  洪业眼光的独到还表现在,他的研究视野开阔,不仅仅限制在文学研究的界限之内。例如,他谈到杜甫青年时代漫游的经济来源问题,洋洋洒洒,作了大段援之有据的详尽数字计算。从经济层面去理解诗人生活,这种眼光不但在杜甫研究中首屈一指,即使置诸迄今为止的古代作家研究领域,也带有垂范意义。另外,所谓“杜甫告身”伪赝问题则是体现出洪业从唐代文书体制的层面进行文献辨伪的老到眼光,此说证据确凿,可为定案。大概因为未曾翻译的缘故,洪业此说不为国内学界所知,多数论著都还在沿用钱谦益根据伪赝的杜甫告身而得的结论。
  当然,《杜甫》一书体大思深,智者千虑,手不及心,偶尔出现小小笔误,或者也会有个别考虑未稳的地方。例如第三章说到“杨贵妃有三个从兄,一个娶了皇帝女儿,作了驸马;一个做了皇帝的侍御史,身居从第四品上阶的高位”,据两《唐书》载,杨玉环从兄杨铦任鸿胪卿,杨锜任侍御史,为太华公主驸马。这里的叙述把杨锜的官职误任给了杨铦。再如书中谈到李白时说“他被召到长安,授予了翰林院的职位,这是一种皇帝的私人秘书性质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唐代翰林学士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我们知道李白担任的是翰林供奉,与私人秘书性质的翰林学士是差异很大的两种职务。和全书的博大相比较,些须瑕疵不足以损其全璧。
《杜甫》一书透露出来洪业以及他那一辈学者最不可企及者,在其笔端常带感情,而每能以史实为依托,发挥其想象力与价值判断。如第七章《万国兵前草木风》开篇,洪业通过对11月16日诏书向四方传递速度的详细分析,论证了杜甫757年12月8日随驾返京的可能性。史学考证的能事已毕,他忽然笔锋一转,写到:“不,不能夺去杜甫的这段经历……爱国精神是杜甫性格中杰出的一部分。在经受了这么多颠沛坎坷之后,757年12月8日这一天对杜甫来说一定终身难忘。我可以想象杜甫看到长安城前欢呼和哭泣的人群时是如何的喜不自禁、老泪纵横!”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想象经历过侵华日军囹圄之灾的洪业的爱国激情!这种情感,在同时代学者如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小引》、冯友兰《贞元六书》诸序中也可以看到。又如,第十一章《夔子之国杜陵翁》中,洪业描述杜甫旅居夔州的居所情况,发挥说:“(夔州)城池的西南侧位于从江上突然崛起的一块大岩石上。岩石上还有一座木制的建筑物,能居高临下鸟瞰大江和江岸的大部分区域。这可能就是西阁……西阁上层有一个带朱红油漆栏杆的走廊,也许环绕这个建筑一周。可能就是在这个走廊上,我们的诗人饱览万象,倾听群籁,然后将它们写到这些诗篇之中,如《秋兴八首》。”我得承认,尽管非常熟悉《秋兴八首》,但是读到这里不禁击节,似乎对它们又有了新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洪业一定深谙为文之道。

  洪业这样描述诗人杜甫的性格:“据说诗人的生活通常由三个‘W’组成:酒(Wine),女人(Women)和文字(Words)。其他诗人可能如此,但杜甫不是。杜甫的三个‘W’是:忧虑(Worry),酒(Wine)和文字(Words)……他为人一贯实诚可敬,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公共生活中都是如此。”对洪业而言,《杜甫》也是他的发愤(worry)之书(words)、忧患(worry)之作(words),他以此书浇(wine)胸中之块垒。不妨说,通过对杜诗的研读和写作,洪业与杜甫相濡以沫,气息共通。因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书,洪业成为杜甫的忠臣;因为一千四百余首不朽诗篇,杜甫成为洪业的挚友。洪业写《杜甫》,认为杜甫“实诚可敬”;我译此书,对洪业先生的印象也同样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