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语教学中的德育内涵

 阡陌躬耕 2012-04-16
外语教学中的德育内涵 


  
  语言是思想、观念及文化的载体,对学习者不可避免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不注意到蕴藏其中的德育内涵。
  外语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由于教学与教材直接相关,因而选择什么样的外语教材至为关键。外语教材不仅要符合外语“学得”规律,而且要与德育的总体精神相吻合。其中,后者操作起来难度更大一些。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为例,该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反映当代生活实际的主题展开。在课文的选取上,注意了思想内容与学生思想成长的内在关联性,体现着融入社会和做人的道理,强调个体对自然与社会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们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例如,《吉米·卡特的复员》涉及的是“价值观”这一话题。讲述了美国总统卡特在争取连任失败之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又重新回到以前居住过的小木屋,为无家可归的人创办住房工程,帮助他们建造自己的家园,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书,鼓励人们在遭遇某种危机时,勇于学习新事物,开拓新天地。
  《教程》所涉及的很多关乎道德教育的重大问题,为教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利用。
  外语教学中的德育内涵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环境,使之说得出、听得懂。这样,课堂讨论就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获取并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及丰富语料的同时,围绕主题进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课堂讨论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还要结合论题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与此同时,将文章的含义外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打通。这样,教师便有意识地将德育内涵融于其中。
  如何在课堂的话题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与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有机融合?
  首先,在课堂话题讨论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领会作者的感受与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体会某些词汇、语句是怎样准确表达出某种人或事物的外在状态和内心活动。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课前阅读,要先设计一些与课堂讨论有关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则应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抓住切入点,巧妙地将课文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通,使学生能较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表达自己,准确地用外语表达习惯对语句进行操作,并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认真记录,积极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发言中的语言知识的运用是否准确。时而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作更深层次并有创意的思考,使学生逐步增加自信,正确理解别人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与集体合作的体验,在不断探寻语言规律、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教育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所以在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假丑恶现象时,要引导他们去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并从中体会到绝大多数人的诚实和善良,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不要让社会上的阴暗面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教程》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文本范例可供课堂讨论,如通过《最后一片叶子》、《铁轨上有孩子》两篇课文中主人公都是不顾个人安危去拯救另一条生命的事实,可以讨论人性的真实和善良。
  最后,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很难与学生共同营造出一种正面的讨论氛围。显然,教师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本身应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风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并体现于言行之中。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所要把握的是,不要因为只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机械地去训练,以至于肢解了课文内容,也不要因侧重道德教育而虚化了语言的学习。我们应该为语言训练与道德教育找到最佳平衡点,真正做到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陈莉颖)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30日第1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