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

 赵修常 2012-04-16
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
——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公开课的思索点滴
  ●三明列东中学 崔静洲
  跟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许多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没有绘画的天赋,对绘画不感兴趣,又生怕美术的成绩差会对孩子的综合评定有影响,出于礼貌,我总是微笑着回答:“没关系,真正有绘画天赋的孩子是少数的,我们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审美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礼貌的应对家长的回答,引发了我对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思索——初中的美术课堂,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
  综观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材,自课程改革以来,美术教材在不断变换,不可否认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很好,但实际应用于教学中,许多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感觉到教材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由于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师,都是刚刚开始使用新的人美版美术教材,所以在教学中难免会陷入迷惘中。这两年来,针对新教材,市、区教学研究部门纷纷开展公开课观摩活动。公开课,既是促进各校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同时又对日常教学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
  新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教师向学生传播美术文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历史、政治、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美术文化有宽泛的了解和尊重。
  我认为中学美术课,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本体,从人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成为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有文明感、历史感的现代人,是现代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
  基于这种理念和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思考,我感觉到现在的教材存在的明显欠缺是:与课程改革之前的旧教材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新教材完全没有了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手工制作课,以至于有的人把美术老师当成是教“劳技课”的老师了。
  面对当前教材这样的现状,许多教师从“迷惘”渐渐走向了“习惯”,甚至发现手工制作课更容易上得“出彩”。在市级、区级或校级的公开课上,几乎所有开课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每堂课看上去都极其热闹,都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节课下来有完成的和半成品的手工制作成果可以展示。
  每听完一节公开课后,我不禁又会想到“初中的美术课堂,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我想,我们一时半会儿的不能改变教材,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更新自己的理念,将美术技能课提升到美术文化课的层面上,立足于传播美术文化,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教给学生美术文化最重要
  以初中一年级的《大家动手做条龙》和《面具的设计制作》为例,教材的课题就是手工制作课,而不是诸如“龙的造型艺术”、“神秘的面具艺术”之类更具有美术文化内涵的课题,所以绝大多数老师注重的是教学生怎么用一次性纸杯制作出龙的形状,用彩色卡纸制作出面具。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历,我们小时候学做过的小手工制作,如果没有经常重复不断地练习做的话,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怎么做。但是小时候学的某些文化知识,到了成年后仍然会记得。因此,我认为,这两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龙文化”,了解“我国和世界各民族的面具文化”,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优秀美术传统的教育,对世界美术文化有宽泛的了解和尊重上,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对我们中国的“龙”只有个大概的印象,大概知道“划龙舟”、“舞龙”等一些民间活动,大概知道“龙”就是长得那个样子,而学生更是对“中国龙”的了解甚微。如果在《大家动手做条龙》这节课里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我们的“中华神龙”。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美丽的音像情境中,从追溯“龙的起源”开始,了解“龙与皇权”、“龙生九子”、“龙的民俗”、到“龙的种类与造型”,让学生对“中国龙”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宽泛的认识,同时为我们祖国的“龙精神”、“华夏魂”而自豪,不是比只是一时学会用一次性纸杯制作龙的形状更为重要,更有意义吗?
  我感觉到新教材存在的另一个欠缺是:每学期的教材里,都有至少两、三节课的内容不切合实际,使得教师束手无策,许多教师就会根据各自的条件,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跳过某些课程内容。
  我想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技术人才,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二、教给学生学会审美最重要
  例如初中二年级的《陶艺创作》这节课,几乎没有一所学校有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陶艺作品,更别提“创作”两字了,许多教师就会跳过这节课内容。我“帮带”的年轻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开一节公开课,面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十分犯难。我鼓励她把这节课设计成欣赏课,课题改为《陶艺欣赏》,并提供了一些关于陶瓷艺术的资料。许多教师对欣赏课存有畏怯心理,一是担心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和深,说得不够精彩,二是担心欣赏课的课堂会显得枯燥、冷场,不够热闹。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位年轻教师开了堂《陶艺欣赏》课,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多媒体的音像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互动中,了解有着陶瓷艺术大国美誉的中国,其陶瓷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认识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各个朝代的造型、色彩等审美特点,懂得辨别陶与瓷,了解陶艺制作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欣赏一些现代的、国内外富有创意的陶艺作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外尝试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这堂课不仅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陶艺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初步懂得了陶艺的审美。试想,如果跳过这节课,学生们岂不是错过了一次学习陶艺审美知识的好机会?
  我认为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这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主要看教师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是否让学生有一种接受感,直观感。学生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培养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开发一切美育途径,用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充沛的热情,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起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趣。让学生学会审美,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面对未来,更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