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学生展示了吗?

 紫雨剑 2012-04-17

无限放大展示的价值
□ 本报记者 李炳亭

    新课堂有三个关键词:差异、展示、合作。第一是差异,尊重差异,差异就是分层,从来不分层,是对人性的不尊重。第二是展示,放大展示,符合人性。第三是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团队协作。
    可以这样理解展示: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黑板是媒体,发表是个情感产品,发表是情感活动。学生发表一篇作文,他会一年看8遍。展示即发表,学生还会写字潦草吗?课前自学还会不认真吗?一张白纸传给你,没有价值,叠成和平鸽,就注入了情感,和生命发生了关联。因此,课堂即发表,注入情感,课堂再也不仅仅意味着学习知识了,它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有谁会随便舍弃自己的生命呢?展示即提升(或完善),真正的纠错,就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习团队的作用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可以说展示是课改的精髓,怎么无限放大都不为过。展示就是让孩子的天性、认知和自己的生命发生关联的一场活动。
    展示最好在组长的带领下,同步展示,通过多块黑板来呈现,各组搞各组的,小组的配置以4人为宜。有人抱怨班额过大,无法同步展示。我要反问,班额再大能大过麻将馆吗?麻将馆好几十桌同时打牌,互不影响,每个人其实都在依照自己的需要“建构”“知识系统”。同理,这个组学的和另一组学的,完全可以风马牛不相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只需要就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学情调查,发现问题,再转入大展示。大展示展示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对群学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展示。如果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对学时解决了,当然不用再讲了。
    小展示没有暴露问题怎么办?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在此时体现了——引申下去,开启思路,拓宽视野,延展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有课堂价值观,把握无限放大原则,解决了问题,能力就会生成。课堂的亮点就在这里,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打断,让学生保持研究状态,没有探究就不会有能力的生成、知识的生成。
    新课堂有三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是指,知识原来栖息在枝头,等着学生去发现。生动性是指,生命的狂欢,在学生身上点起“火”来,营造活跃的气氛。生动性是指,真实的生成,不是预设的、虚假的生成,更不是按照教师的编排导演出来。

展示让课堂“活”了
□ 刘海员

    展示是课堂流程中最受争议的板块。有人认为将已经学会的内容进行展示是在浪费时间;有人认为展示只不过是将教师要讲的换成学生来讲;有人认为展示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有展示呢?我认为它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激发潜能,唤醒课堂;拓挖思悟,举一反三;关注难点,了解学情;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第一,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讲,通过展示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我想,对此最好的例证还是十几年前杜郎口中学的那场改革。最初寻找导致杜郎口中学连续10年全县倒数第一症结所在的时候,崔其升校长发现每个班里能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在睡觉、看小说、下象棋或窃窃私语。校长问他们为什么不听课的时候有两种声音:“校长,老师讲的这些内容我听也听不懂;我到这个班里一年半的时间了,一直坐在这个小角落里,老师从来没有喊过我的名字。我是被忽视的‘多余人’”;另一种学生则回答:“老师讲的那些内容我不听也会,有的甚至没有我讲得好。”“既然讲得不好那就不讲,谁讲得好叫谁讲”这是崔校长当即下的决定。于是,老师就这样“被和谐”了。
    也就是说,老师的一家之言只适合很少一部分学生的“胃口”,其他学生都是伴读的小书童。让能展示的学生来展示,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展示。学生在课堂中被重视,有“话语权”才是“关注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主线。
    第二,目睹过高效课堂的人都会对“生命的狂欢”深有感触。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带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来到展示课上。尽管讲解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同学们对此还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或点评,或质疑,或引经据典,或博古通今。由此,学生在文科上产生了辩证的价值观,在理科上解题思路不一而足,最后还要比一比哪种思路最简捷!“我带了10年的初三数学,对于这道题我能讲出4种不同的思路,没想到在一节课上学生竟然整理出了10种解法。如若教师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估计掌握4种都极难实现!”杜郎口中学的徐利老师感触很深。
    第三,不光是高效课堂,传统课堂上也一样,老师的“教学进度”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掌握上。而传统课堂中老师掌握学情的方式通常是课后留家庭作业,或小检测。实际上,这种传统的反馈方式是滞后的。除去作业的真实性不说,学生当时在知识上出了问题,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哪些学生出了问题老师不能及时获知。高效课堂每节课也有一个达标检测,但我认为它只能算作本环节的一个补充和下节课反馈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予以指点、纠正的作用不亚于开“现场会”。
    高效课堂实施的初级阶段,可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困惑着老师,但是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是抑制不住的,那就是课堂活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高了,以前内向的学生开朗了,以前不参与展示的学生也渐渐地参与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这是教育最需要看到的成果。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

如何解决展示难
□ 高 芳

    在新课堂模式中,学生展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高下。因此,如何解决学生展示难,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通过多次的观摩与实践,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展示难的问题的。
    展示前。展示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按《课堂展示歌》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必须是在学生全面学习本节内容为前提,各组只是展示的内容不同而已。第一步,明确预习目标与方法。教师口头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对学习小组的预习任务进行分配,规定预习时间。第二步,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第三步,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
    作为教师,需要重点准备:展示形式,力求新颖多样;预设困难;追问的方式与问题设计;拓展、延伸的内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展示中。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展示分为组内的小展示和班内的大展示。课堂上,我先对展示内容进行恰当分工,要求学生选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代表性的问题、出错率高的问题、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问题重点进行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问题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为防止学生出现展示价值不高的问题,需要及时明确。学生提问时,要有自己的初步看法。集体讨论、组长把关,提出的问题一般是组内解决不了的。
    学生展示时,教师的指导可以以手势的形式呈现,可以以微笑的方式肯定,可以让其他学生随时小声提醒,也可以事先把展示时的注意点让学生详细地写在学习指南或小纸条上,让他随时进行自我调整。
    学生展示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听众,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继续对学生进行指导。追问: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未被指出时,或学生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点评:点评要及时、准确,就像点穴一样,话越少越精越好;拓展:当学生展示完毕时,教师可以故意改变题目条件等,追问学生;提升规律:归类形成专题,总结提升规律;评价: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表扬进步变化大的学生。
    展示后。学生展示后,教师可以先让每个人进行自我评价,哪些环节很精彩,哪些环节有待提高。然后让小组内所有同学互评,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评价指导,并让展示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在小组内重新展示一次,同时给他制定下一次展示的目标,并要求他要比这一次有进步。
    师生要及时反思展示中的得与失,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课堂展示真正达到高效。学生不发言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是因为自学不得法、不到位。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只要在预习环节指导到位,评价激励及时恰当,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蒙城县汇贤中学)

 

 

责任编辑:宋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