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淞沪会战战略与战术上得与失

 吉祥如意988 2012-04-18

 

 

        淞沪会战在战略上是失败的.评价战略问题主要看双方的战略目标有没有实现.在战前中国方面制定的抗战计划还是以御敌以国门之外为计划的(任何战争在敌人的国土上进行要比在本国进行上进行有利的,苏联的军事理论也是如此.只有TG的军事理论强调把敌人放进来打).

  中国方面希望在沿海地区和华北地区坚持抗战,使日军不能进入内陆,这样打最不痛苦,成本也最小.<国防论>实际上是预案,不到万不得一不使用的苦药.

  国民政府去修建一系列国防线就是该计划的产物,国防线的目的是让中国军队依靠寄设阵地来弥补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方面的不足,目的和法国人去修马奇诺是一样的.当时的军事思想基本还是一战的线性思维,哪怕是德国军事顾问.

  回到淞沪.淞沪会战最初的目的是把日军赶下海去,而不是蒋2公子给他爸贴金的改变日军的进攻轴线之类的.(日本根本没有制定过全面侵华的具体计划,日本人自己不知道如何走,委员长就改变他们了).还有日本从华北地区沿忽必烈灭亡南宋的路径战略迂回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的(比一号作战规模要大的多,又没有铁路,又没有水路,整个补给是根本不可能的行事的)再说元军最后胜利是在襄阳方向大突破,不是从云南在后面战略包围的结果.

  因此说淞沪会战完成了中国方面事前的战略目的是神话,最多是阴差阳错,最后的实际情况符合了<国防论>的计划,但这不是中国的最初计划,这个方案代价太大了,8年抗战的实践证实了这个计划的代价.还有个把局部抗战变成全面抗战的神话(中国不怕鲸吞,就怕蚕食)来说,淞沪会战时期中日双方其实都想把局部化,因为双方都在找谈判解决的途径.真正全面化是武汉会战以后的事,中国方面准备用武力解决问题,日本方面更是不承认重庆政府的全国性.

  凇沪会战中国方面没有全面抗战的愿望。

  有三个证据可以说明A:委员长在计算日军的兵力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日本动员预备役人员,那有全面战争不动员预备役人员的,那个国家靠常备军打全面战争的。这说明委员长还是把战争定位在局部战争上。

  B:中国政府从南京撤离极其匆忙,1。28凇沪抗战的时候中国政府紧急撤离到了洛阳,但是凇沪会战的时候,中国政府却是在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以后局势不可挽回的时候才想起走人的。如果是全面抗战爆发,而中国方面早就计划南京、上海守不住,撤离去西南,为何要到上海失守才走人?因为1.28凇沪抗战最后达成妥协,政府又迁回了南京,这次中国方面认为是打出一个比1.28更好的结果,政府根本没有必要走人。

  C上海的工业设备没有有计划的搬迁和炸毁,道理更简单了,根本就不准备走,那何必搬来搬去,更不要说炸自己的东西了。

  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是把日军从上海赶走,结果是中国军队被从上海赶走,一路被追杀到了武汉.因此在战略上中国方面是失败的.

  战役上讨论,中国方面在战役也是失败的,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没有给日军以相应的杀伤.由于最初的目的只是把日军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因此中国方面没有制定规模如此大的会战的计划,实际上变成添油,把一个又一个师填到无底洞里去,给日军的杀伤有限.中国方面指挥架次重叠,很多是为了人事安排设定的职务,比如兵团和军团这两个的指挥层次是降低了指挥效率而不是增加了指挥效率.委员长在计算方面也有问题,他认为中国方面的力量到了极限,日本也应该到了极限,对杭州湾登陆一点没有准备.而战略预备队是一个军事常识,特别是这么大场面的会战.中国军队在战役上只是避免了最坏的结局-被全歼.。《国防论》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中日战争一定会爆发,中日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中日双方,而取决于整个世界大战的形势。这里很明确,中国单挑日本是没有任何战胜的希望,无论是游击战,或者是德械师,都不可能单独让中国战胜日本。蒋百里肯定研究过普法战争和一战,法国在普法战争以后想不想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每天都想,要不要单挑德国,如果单挑只有一个结果,失去更多的领土和赔更多的钱。只有在一场全欧战争(一战基本是次全欧战争,欧洲以外的战区无足轻重。二战才是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战),法国才能通过一个军事集团战胜另一个集团战胜德国。

  中国也是一样,中国和日本单挑,最好的结果就是7.7事变前的局面。后来双方试图单独媾和委员长只是要求恢复7.7事变前的局面,没有说过恢复到9.18前的局面,为此可以考虑承认满洲国。可惜转进到了重庆以后委员长才知道7.7事变前的局面是中国可以争取到最好的局面了。到日本投降前夕,中国都没有恢复到7。7事变前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