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學習法

 阡陌躬耕 2012-04-21

自然學習法

The Natural Approach

一.

教學法名稱

自然學習法

The Natural Approach

二.背景

Back-ground

 

 

 

1.      1977年,加州教師Tracy Terrell 發表西班牙文的教學心得

2.      1983年,南加大(USC)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 Tracy Terrell 合作發表<<自然學習法>>(The Natural Approach)一書

3.      比較

自然方法(The Natural Method)或稱為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是二十世紀初的教學法,其重視教師的獨白、學生的複誦和師生的問答,在學生熟悉這些外語的用法後,再教用語的寫法,最後作文法的練習。

4.      自然學習法(The Natural Approach)強調的則是──

(1)曝光(Exposure)輸入(Input),而非練習(Practice)

(2)學習情緒作最好的準備,在真正開口練習前,儘量專注於聽的練習,並延長此練習的時間

(3)可以運用書面資料或其他教材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力(重視理解力,這點和完全身體反應法TPR相同)

 

三.教學途徑Approach

1.語言理論Theory of  language

1.  語言是傳達和溝通的工具,因此,最重要的是意義的理解。因此字彙重於文法,字彙不是文法的附屬。

2.  語言觀=結構+訊息(後者更重要)

3.  訊息=感知(Perception)+表達(Production)

4.因此,教學時,教師不必去精細地剖析文法,甚至語言教材也可省去文法。   

2.學習理論

Theory of learning

其理論=Tracy Terrell實際教學經驗所得+Krashen的語言學觀點:

1.      自然學習/後天學習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有意識地把握語言規則(即後天學習),並不能學會語言,語言是無意識的獲得過程(即自然學習狀態)。

2.      監視器假說The Monitor Hypothesis)─我們可回憶後天所習得的語言知識來校正語言,這是有意識的後天學習之唯一功能。

3.      自然規律假說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文法結構的學習過程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學習第二語言時,犯某些錯誤是自然的發展過程。

4.      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人在面臨比自己語言能力稍高一級的語言(I + 1階)時,其自然學習狀況最佳。

5.      情緒濾鏡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學習者的情緒或態度就像濾鏡一樣,對學習的輸入狀態影響至大。其中有三因素:(1)動機(motivation)(2)自信(self-confidence)(3)焦慮感(anxiety)

 

四.教學設計Design

1.教學目標Objectives

1.      針對初學者而設計,目標是幫助他們進階至中級程度

2.      學習目標的要求

(1)   在平常狀況下,能了解對方的意思,也能表達自己的意思

(2)不必了解會話中所有的字彙和文法規則,也不必發音完全,只要能表達溝通即可

3.目標之設定,依據學生的需求和程度

4.教師必須事先讓學生知道他們該期待什麼,不該期待什麼:

(1)如可以和人溝通,可以自己查字典自修,可以讀懂一般性的文章

(2)但不能輕鬆地談一些不熟悉的內容,也不能偷聽人談話的內容

2.課程大綱Syllabus

1.  針對不同目標來設計課程,如:能在公眾場合聆聽佈告(口語);

具備讀寫個人書信之能力(書寫)等

2.要符合學生的目標和興趣,因此:(1)課程活動不是文法教學,而是希望學生能在特定狀況下處理特定主題;(2)課程要生動有趣,製造和善氣氛,並提供大量字彙以符合溝通需求。

3.教學活動的型式Typ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1.一開始教師的談話可集中於教室內可理解的物件和圖像。

2.除非學生已有妥善的準備,否則老師並不要求學生發言,以將學生壓力減至最輕。(但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和問答還是要回應的)

3.一旦學生準備好時,老師的問答可由簡至繁;談話要作有意義的溝通,而非作文法形式的練習

4.教學技巧,則借用自其他教學法,如:

(1)命令式活動(TPR

(2)模仿,肢體語言等來引導問題(Direct Method

(3)小組合作(CLL

5.沒有發明獨特的技巧,重點在於提供一個「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能舒緩學生情緒、提昇學生自信的課堂氣氛

4.學生角色Learner roles

基本假設──學生在學習時越加忘我,就越能進入狀況

1.前生產階段(Pre-Production Stage--學生僅參與而不必回答,如可以用肢體回答;用指認圖片或人物的方式來回答。

2.初生產階段(Early-Production Stage)學生開始有能力回答either-or問句,能用簡單單字或片語回答,也能填寫表格,或使用固定對話用語

3.言說產生階段(Speech-Emergent Phase)-學生的語言已足以進行角色扮演或遊戲、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

學生的責任

1.      要提出自己的需求

2.      要積極爭取學習可理解的輸入

3.      自行決定何時開始使用目標語,何時升級

4.      和老師討論何時作文法練習,也可以自己練習

5.教師角色

Teacher roles

1.      是提供目標語言的可理解輸入的主要來源

2.      創造有趣而融洽的上課氣氛

3.      選擇豐富活潑的課堂活動、教材,和小組合作

4.      要告訴學生此一教學法的立意、組成和期望

6.教材的角色The roles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1.        教材:是來自實際生活,而非課本,希望結合課堂和現實生活,在真實溝通下學習語言。

2.        遊戲: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借由語言的使用來達成遊戲的目的,而非以語言為遊戲的目標

3. 缺點:收集製作教具以形成課程,對教師而言費時費力。宣傳手冊、圖片、視覺輔助教材、各種實物皆可。

五.

教學流程Procedures

範例

1.      先從TPR開始,: “Stand up. Turn around. Raise your right hand.”

2.      TPR介紹身體部位數字及順序: “Lay your right hand on your head. Put both hands on your shoulder, first touch your nose, then stand up and turn to the right three times. ”

3.      用命令將和教室相關的名詞和教具帶入教室,如: “ Pick up a pencil and put it under the book, touch a wall, go to the door and knock three times. ”  任何和教室有關的名詞都可以整合在一起,如:“ Pick up the soap and take it to the woman wearing the green blouse.

4.      運用身體的特徵和衣著認識班上同學的名字。教師運用情境和名詞本身來突顯關鍵字的意義,例如:hair, long short, etc. Then a student is described.

“ What is your name ?” ( selecting a student. )  

“ Class, look at Barbara. She has long brown hair. Her hair is long and brown. Her hair is not short .  It is long. ”

(*Using mime, pointing and context to ensure comprehension.

“ What’s the name of the student with long brown hair?” ( Barbara )

or “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woman with the short blond hair? ”

  or “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tudent sitting next to the man with short brown hair and glasses ? ” (with gestures )

    The students only have to remember and produce the name of a fellow student.

    The same can be done with articles of clothing and colors. “ Who is wearing a yellow shirt ?  Who is wearing a brown dress?”

5.      運用視覺,尤其是雜誌圖片介紹新字彙,學生只要回答同學的名字即可

    老師在全班面前介紹一張圖片中的一樣事物,一次用1到5個字彙來描述,然後把圖片交給其中一位同學,其他同學必須記住這位拿圖片的同學名字,如:

    “ Tom has the picture of the sailboat. Joan has the picture of family watching TV. ” 

The instructor will ask questions like:

“ Who has the picture of the sailboat?  Does Susan or Tom have the picture of the people on the beach?” (The students need only produce a name in response.)

6.      結合圖片和TPR: “Jim, find the picture of the little girl with her dog and give it to the woman with the pink blouse.

7.      結合圖片、命令、和條件。 “ If there is a woman in your picture, stand up.  If there is something blue in your picture, touch your right shoulder. ”

8.      使用數張圖片,要學生指出你描述的圖。

    Picture 1.

“ There are several people in this picture. One appears to be a father, the other a daughter. What are they doing?  Cooking. They are cooking a hamburger. ”

    Picture 2.

“ There are two men in this picture. They are young. They are boxing. ”

 

在上面的活動中,老師一直在傳輸「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老師會運用關鍵字、適當的動作、情境、重複、及不同的說法,來確定傳達足以理解

六.結論Conclusion

1.      自然學習法和溝通語言教學法一樣,其程序是循序漸進的,而非革命性的改變

2.      其最原創性之特點,不在於使用的技巧,而是在於捨棄句子的文法和發音的完美,強調可理解和有意義的語言練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