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湿邪多伤人,祛湿调脾很重要 健康饮食就是给脾胃最好的呵护

 ljdlzs 2012-04-22

四季湿邪多伤人,祛湿调脾很重要

(2012-03-02 11:15:3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养生

  我曾经诊治过这样一位男性患者,40多岁,穿着打扮都很讲究,看上去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典型的成功人士。开始还以为他是陪别人来请我看病的呢,但他一进诊室就开始诉苦,他说:“路老,您快给我看看吧。我身体一直挺好,可最近这段时间老觉得特别累,爬楼三四层就喘的特别厉害,动不动就头晕,早晨起床就跟一晚上都还在工作似的,感觉特疲惫,全身酸得难受,白天还容易犯困。”还到医院查过血糖、血脂、尿酸、血压,结果指标都高,西医开了七八种药,有降糖的、降脂的、降压的、降尿酸的……但吃了都不管用。经过为他看舌苔,问二便,把过脉后,我问他:“你吃的挺好的吧?”这个患者愣了一下答道:“是呀,人到中年,要注意补一下,老婆在家没事,经常给我煲各种滋补汤。不过我在家吃不了几次饭,常有饭局。应酬客户,没办法!”听过他的叙述,我就跟他说:“你这病就是吃出来的,以后记着点,多吃点清淡的东西……”

  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个患者的故事,因为他很有代表性,经过自己的拼搏,事业有成,但身体却垮了。就像他说的“在家吃不了几次饭,常有饭局”,偶尔在家吃饭,老婆还会给煲滋补汤,这样饮食没有节制,脾胃根本无法承受这些“膏粱厚味”,代谢失常,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了痰湿体质。治疗上就要除掉他体内的痰湿,这样血糖、血脂、血压等各项指标才能降下来。我给他开的方子旨在健脾祛湿、化浊,并嘱咐他要节制饮食,加强锻炼。三个月后,患者精神清爽,各种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

  现代人痰湿体质的占很大一部分。中医所说的湿,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湿,就是自然界潮湿环境造成的,多见于南方梅雨季节;另一种是内湿,这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后出现的一种病理产物,也就是说体内水分过多或代谢废物排泄不畅,日久就形成痰浊或痰湿。这好比自然界中水的治理一样,江河湖泊各行其道,天地阴阳相交,风雨雾露适当,就是人们说的风调雨顺,整个自然界就很和谐;反之江河阻塞,泛滥成灾,就会造成局部水汽过多,影响生态平衡。中医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小宇宙,脾胃相当于宇宙间的水利枢纽,只有这个枢纽正常运转,才不会造成水湿泛滥。但如果平时不注意,损伤了脾胃,就会导致痰湿。

  怎样才能让身体远离痰湿的困扰呢?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1、尽量避免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长期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平时应多食一些有化湿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粥、荷叶茶,五爪龙炖肉,苏子拌菜,黄芪人参茯苓炖鸡,生姜炒肉等。

  2、保持良好心态,心情舒畅有助于脾胃健运。

  3、多做有氧运动,动则升阳,脾阳一升,水液自能运转。

  4、节制饮食,避免大量饮酒,酒能助湿。同时少吃大鱼大肉,因为肥甘厚味一方面滋腻碍胃,另一方面也能助湿。

  5、调整起居时间,劳逸结合、尽量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有句话叫“思虑伤脾”,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也是影响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

  6、经常按摩太白穴和足三里穴。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每次按摩这两个穴位3-5分钟,以酸、麻、胀为度,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上述方法是我日常养生的妙方,如果症状严重,通过自我调理仍无法缓解,还应该及时求医治疗。

健康饮食就是给脾胃最好的呵护

(2012-02-29 10:59:3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养生

  我们经常说“病从口入”,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不是危言耸听。不过,路老认为如今“病从口入”的含义和过去大有不同。之前说“病从口入”,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吃的东西不干净,从而导致一些肠道感染性疾病,如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从过去的饮食“不洁”变成了饮食“不节”:吃得过于精细,长期的高热量摄入,大鱼大肉......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患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多。一些艰苦奋斗多年后事业有成的人,正值盛年就出现了冠心病、中风等疾病,有的未满50岁,已经做了几个支架,这些都跟饮食有关。

其实,病从口入的结论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黄帝内经》中说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这里的“大疔”指的是化脓性皮肤感染,相当于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内热、中满”相当于代谢综合征的痰湿体质,这些都属于现代文明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基础。为什么“数食甘美而多肥”就会导致各类疾病呢?这还是要从脾胃说起。

  脾胃接受水谷及水液,通过本身的运化,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是食物、水液代谢的中转站,这好比黄河、长江上的大坝水利枢纽,如果它的功能正常,就能合理运用水力资源;如果它出现问题,水湿就会泛滥成灾,水湿积聚为痰,痰湿潴留体内就会形成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肥胖,久之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了解了脾胃的“工作原理”,我们就不难理解“大部分病是吃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了。那么,日常饮食中应该怎样调养脾胃呢?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减轻脾胃的负担,饮食不宜过饱。过去有古语,叫“少食增寿”、“若要安,自带三分饥和寒”。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0多岁,他的长寿秘诀就是“腹中食少,心中事少”。

  再就是饮食要有规律,按时吃饭,不能饥饱无常,这也是保养脾胃的重要方面。

  还要注意均衡饮食,过去有句话叫“食以喜为补”,就是喜欢吃什么表明你的身体需要什么,比如你这段时间喜欢吃酸的,可能就是身体机能的需求。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还要加上“即使想吃也要适可而止”。中医认为,五脏各有所喜,五味分入五脏,某一种食物长期过量,就会造成所入脏腑的功能损伤,从而导致疾病。

  另外,注意清淡饮食也很重要。调查发现,某些癌症的高发区与当地居民的水土和不良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肥胖的人,大都是饮食过盛、活动量小、油腻食物的堆积造成的。饮食过咸,则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现在常见的代谢综合征的病人,多是饮酒过量、营养过盛造成的,因此饮食一定要有节制,喜欢吃的也不要多吃,更要避免过多的“膏粱厚味”。

  当然,调养脾胃只靠节食还不够,尤其人到中年以后,脾胃的运化功能逐渐减弱,要想防止“三高”,就要注重调补脾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