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彦淖尔市新闻门户网站

 77aa88 2012-04-24
    【今昔变迁】当年挖渠人 今日小老板
2012-04-23 08:25:35.0 来源:黄河晚报   【字体:↑大 ↓小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张万手背上用油笔写着大大的3个字:“身份证”。记者问起来,老张笑着说:“人老了,脑筋不好使了,写在手上怕忘了。”
      原来,老张是个“公家人”,他除了在村里当过会计,还在供销社当过职工。老张告诉记者,过去生活水平低,人们买东西都要到供销社。供销社是集体的,卖的东西本来就不多,还分成好几种门市部,卖粮油的门市只卖粮油,叫粮油门市部,卖糖、酒的就叫糖酒门市部。供销社还有专门的收购门市部,农民没钱买东西,就拿着粮食、鸡蛋、废铜烂铁到收购门市部里换钱,然后再到其他门市部里买东西。过去的钱“值钱”呀,卖上几斤鸡蛋就能过个好年了。
      老张当时是供销社的采购员,经常跑着进货。过去进货不像现在,想进谁的进谁的。那时候只有粮油、土产、五金、石油、煤建、糖酒、百货等八大公司,老张进货只能到八大公司去。
      1992年供销社“解体”后,老张也退休下岗了,自己开了个商店,商店里粮油、日化、土产、五金……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老张说,他卖的不仅仅这些,后院里还经销种子、农药、化肥,都是“送货上门”,一年能挣十几万。如今,儿女该娶的娶了,该聘的聘了,老张当着小老板,领着退休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老张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谁要是再受穷,只能怨自己。
      对了,老张手上写着“身份证”3个字,是因为过几天他要到城里刷医保卡,他的医保卡该年检了,社保局要身份证。(记者 田昌 陈东/文
杨晓军/图)


记者在张万家采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