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外气1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教程35

 天地虚怀一 2012-04-25

气功“外气”治病取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气功“外气”治病取穴的基本原则有三个方面:

1.“以痛为输”取穴法。所谓“以痛为辅”取穴法,就是患者哪里不舒服,你就对哪里“放气”(当然“禁区”除外)。这是一种无需多动脑筋、就是不懂医学理论的人也可以办到的最简单、而又可以解决不少问题的办法。

这种办法有无理论根据呢?有的,就是《千金·灸例》里讲的“阿是穴”、《灵枢经筋》里的“以痛为输”以及《玉龙经·玉龙歌》里讲的“不定穴”或“天应穴”。

2.辨证取穴法。气功“外气”治病与针灸治病取穴的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其前提是准确诊断。这里的“证”是中医概念的“辨证论治”的“证”,是从病理学角度来全面分析人体功能状态的结果。而“症”,是西方医学概念的具体“病灶”。

我们这里讲的“辨证取穴”,是以脏腑为病位,结合病因、病机,判明“证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制定“治则”,选取相应的经络穴位施治,使病人从不正常的病理状态调整到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如疏肝取太冲、宣肺取列缺、化痰取丰隆、利湿取阴陵泉等等。

取穴的方法很多,除了辨证取穴外,还有“循经取穴法”“本经取穴法”“阴阳表里取穴法”“同明经取穴法”“远近配穴法”“同类经取穴法”,以及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病在前者取之后,病在后者取之前;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等等。要能准确取穴,以求满意的治疗效果,就要求术者(气功师)懂得比较多的医学理论,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针灸学说、诊断学以及阴阳五行等。

3.经验取穴法。所谓经验取穴法,就是经实践证明,某些穴位治疗某些疾病具有特殊作用,并以此作为选穴依据的方法。

我国历代医学家在这方面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编成了歌谣。如《针灸大全》里的“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短短的几话,既容易记,用之亦可解决不少问题。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临床体会,我们选编了一首《十总穴歌》供大家参考。

头项后溪取,面口合谷收;小腹三阴交,脑脊取水沟;心胸内关穴,肚腹三里留;两臂曲池妙,两腿肩井搜。胁肋阳陵泉,腰背委中求。

气功“外气”治病疗疾的机理是什么

气功“外气”治病疗疾的机理是:一切活着的人都有经络存在,经络对人体生命的意义是无可置疑的,它的功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气血,调阴阳,二是反映病候的窗口,抗御病邪的通道;三是联系内外环境,沟通大小宇宙。

气功治病离不开经络,气功治病与针灸治病疗疾之经络原理大致相同之处有两点:(一)针灸是以“外源性”(机械能和热能)刺激来通经活络;而气功则是以“内源性”(气功师健康的生命信息和能量)刺激来达到同一目的。(二)气功可以弥补针灸不足之处,如“神阙”等某些“禁针”的穴位,我们就可以“以指代针”施治,而且可免除患者的针刺之苦,故男女老少皆乐于接受。

气功师发出的“气”为什么能治病?主要是因为:第一,人与人之间有“共性”,其信息密码有相通之处,“外气”作用后就会产生“同步共振”——这是治疗的基础;第二,人与人之间的相应部位都有气血运行、气体交换和新陈代谢——这是治疗的内核;第三,每个人都需要大自然之“气”(包括水谷之气、宇宙万有能量)来充养内气——这既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也是“外气”治疗的物质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行之外”。人体内的疾病总是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或以不同的脸色、舌苔色泽及形态的变化,或以异常的气味,或通过经络系统表达于体外。

经络是“五脏之道”、“行气血”之隧。因此,当脏腑有病时,自然就会通过经络——穴位,这一“点线结构”而在体表透出某些“信息”,如相关穴位生物电的异常;由于气血阻滞不通,有关部位出现的疼痛;由于经络气血运行不足,有关部位会“麻木不仁”或功能减退……而经络穴位的症候,却又反映着相应脏腑的疾病。

经络→穴位既然是反映脏腑疾病的通道和窗口,因此,当我们对穴位→经络→脏腑施以“健康的、具有生命信息的能量流”——“气”,也就一定会因“气至病所”而起到通经活血而治愈疾病的,这就是“外气”治病疗疾的机理。

本功“外气”的主要医疗保健作用是什么

本功“外气”的主要医疗保健作用有:

1.镇痛解痉;

2.疏通经络,活血化淤;

3.消炎杀菌;

4.抗风湿、祛“六淫”外邪,帮助患者祛除疾病;

5.接骨;

6.补充真气、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7.调节血压;

8.镇静、催眠。

本功得气后手上有哪些感觉

有以下四种感觉:1.手掌及指头发胀,手心发热。2.在双掌之间,似乎能感觉到稍带凉意,或温热的气流,与你掌背后之气流有所区别。3.双掌似乎感到某种无形压力,这种掌感往往与磁的效应相似;即有被迫向外拉开或向内聚拢的感觉。4.手指或掌心某部分并有微弱电流通过的触电感。

本功法“外气”治病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本功法“外气”治病常用的方法有:

1.手发。常用的基本手法有:①“剑指”,即食指和中指发气;②“鼎立指”,即拇指、食指和中指成“等边三角形”发气;③“满掌”,即用劳宫穴发气,其手形同马步站桩时一样。

2.目发。实际上通常是两眼与祖窍(印堂)同时并用。

3.特殊发气法。如用肘、脚趾、涌泉、命门、膻中等处发气。

本功法“外气”治病中补、泻等

手法的应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1.使用补、泻手法的前提是“正确诊断”。因为一切虚症、寒症和阴症均适用“补法”,而一切实症、热症、阳症则需用“泻”法。

关于什么是虚症、寒症、阴症,什么是实症、热症和阳症,我们在这里不作细论,建议大家以诊断学为指导,在临床中去辩证分析。因为这些问题的判断,没有现成的公式好套用。如同是“头痛”,就可分两大类(外感类、内伤类)计25种之多!具体地说,既有“风寒头痛”、“阴虚头痛”,又有“阳虚头痛”,此外还有“风湿头痛”……若以经络分,还有“少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厥阴经头痛”等等之分别。

2.要更好地运用“补、泻”,还需要懂得经络的走向、循行部位及经气传注的规律。有关经气传注的规律,这里就不具体叙述了,请大家自己去研究。我们只给大家介绍几种有关经络走向的简易记忆法。

①经络走向循行部位示意图(图144)

图144 经络走向循行部为示意图

②自我演示法:直立,双臂上举,这样,正好是“阴升、阳降”。

③歌诀记颂法:手三阴胸内手,手三阳手外头;足三阳头外足,足三阴足内腹。

3.几种常用的方法

①补法:顺着经络的走向为补。具体方法有两种:

(1)在相关的穴位,顺着经络的走向“放气”;

有以下四种感觉:1.手掌及指头发胀,手心发热。2.在双掌之间,似乎能感觉到稍带凉意,或温热的气流,与你掌背后之气流有所区别。3.双掌似乎感到某种无形压力,这种掌感往往与磁的效应相似;即有被迫向外拉开或向内聚拢的感觉。4.手指或掌心某部分并有微弱电流通过的触电感。

本功法“外气”治病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本功法“外气”治病常用的方法有:

1.手发。常用的基本手法有:①“剑指”,即食指和中指发气;②“鼎立指”,即拇指、食指和中指成“等边三角形”发气;③“满掌”,即用劳宫穴发气,其手形同马步站桩时一样。

2.目发。实际上通常是两眼与祖窍(印堂)同时并用。

3.特殊发气法。如用肘、脚趾、涌泉、命门、膻中等处发气。

本功法“外气”治病中补、泻等

手法的应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1.使用补、泻手法的前提是“正确诊断”。因为一切虚症、寒症和阴症均适用“补法”,而一切实症、热症、阳症则需用“泻”法。

关于什么是虚症、寒症、阴症,什么是实症、热症和阳症,我们在这里不作细论,建议大家以诊断学为指导,在临床中去辩证分析。因为这些问题的判断,没有现成的公式好套用。如同是“头痛”,就可分两大类(外感类、内伤类)计25种之多!具体地说,既有“风寒头痛”、“阴虚头痛”,又有“阳虚头痛”,此外还有“风湿头痛”……若以经络分,还有“少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厥阴经头痛”等等之分别。

2.要更好地运用“补、泻”,还需要懂得经络的走向、循行部位及经气传注的规律。有关经气传注的规律,这里就不具体叙述了,请大家自己去研究。我们只给大家介绍几种有关经络走向的简易记忆法。

①经络走向循行部位示意图(图144)

图144 经络走向循行部为示意图

②自我演示法:直立,双臂上举,这样,正好是“阴升、阳降”。

③歌诀记颂法:手三阴胸内手,手三阳手外头;足三阳头外足,足三阴足内腹。

3.几种常用的方法

①补法:顺着经络的走向为补。具体方法有两种:

(1)在相关的穴位,顺着经络的走向“放气”;

(2)顺着经络的走向,边移动边“放气”。

②泻法:逆着经络的走向“放气”为泻。具体方法有三种:(1)在相关的穴位,逆着经络的走向“放气”;(2)逆着经络走向,边移动边“放气”;(3)在相关的穴位,用“鼎立指”向外抽拉。

③平补平泻:我们在给“风湿”病人治病时,常令其两脚稍前伸(脚尖超过膝盖),双手抬起成马步站桩时姿势,然后对命门处用“满掌”给其“放气”,即属于“平补平泻”,以补促泻,补泻结合。

④散法:对局部疼痛(如气滞血淤)的患者,根据中医理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精神,我们可对其患部一面“放气”以增加“内能”,促进行气活血,一面使之向四周散淤。具体方法是:用“剑指”或“满掌”对患部边顺着经络的走向疏导,或者以患部为中心,边放气,边由小到大地划圈,淤血向周围扩散,从而达到“活血化淤”的目的。

本功“外气”发放治病时常用穴位有哪些

“外气”就是运气疗法的内气外放。穴位是人体生物场的中心,按穴位发功,可激发和增强体内能量,产生治病所需的信息,变为治病能源,因此选择好穴位,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功常用穴位详见表5)

表5 常用穴位示意图

病证

穴名

定位

呼吸

系统病

气户

(受纳气之门户)

在乳中线上,锁骨中点之下缘仰卧取穴。

消化

系统病

关元

(元气之关隘)

在脐下三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生殖

系统病

大赫

(精气之阜聚)

在横骨上一寸,中级(任胰) 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泌尿

系统病

水道

(膀胱出水道)

腹正中线脐下三寸,旁开二寸处。

筋病

承筋

(承于上肉之力筋)

于腓肠肌肌腹中央取穴。

血病

血海

(生血之海)

于髌骨内上缘上二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气病

公孙

(肝木为公脾土为孙)

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距太白一寸。

骨病

悬中

(尖骨下外躁形如悬中)

外踝尖上三寸动者脉中。

真心痛

内关

(关于内脏心胸)

腕横纹上二寸。

咳嗽

中府

(脾肺合气聚此)

在胸壁的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喘息

天突

(人之呼吸通天从上而降突然而动)

胸骨上窝正中。

头痛头晕

率谷

(率领凹陷之谷)

穴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凹陷处。

头重目眩

强间

(穴在枕骨刚强之间)

后顶后一寸五分。

肺感染

肺俞

(肺的背俞)

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肾水肿

肾俞

(肾气转输输注)

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呃逆

少商

(肺音为商)

位于手大拇指端内侧。


月经不调

气海

(膻中者,气之海)

两乳间凹陷中。

耳聋耳鸣

听会

(耳听之窍会)

耳前凹者中张口得之。

上牙痛

上关

(耳前为关在上)

位于耳前上廉起骨端,开口有孔。

下牙痛

下关

(耳前日关在下)

耳前动脉下空下廉。

上肢麻痹

肩贞

(贞者正也)

肩曲甲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凹者中。

下肢麻痹

髀关

(髀界之关门)

于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肘臂手痛

曲泽

(曲泽者水也)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突侧缘。

颈椎痛

天柱

(擎天之柱)

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康凹陷者中。

眼睛痛

睛明

(主目视不明)

目内眦外。

咽喉痛

关冲

(心包到此之关合)

手小指次指端。

腰背痛

大杼

(背中大脑杼骨之端)

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凹陷者中。

腰痛

腰俞

(腰之输气处)

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腰腿痛

环跳

(单足跳跃之状)

脾枢中,侧卧伸不足,屈上足取之。

鼻炎

正常

(足少阳阳经两脉之气所营)

目窗后一寸。

鼻塞

迎香

(鼻塞不闻香臭)

鼻下孔旁。

肩不能举

大椎

(骨会骨病可炙之)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眼嘴歪

四白

(使目明四方而光明)

目下一寸。

必 用 穴

百会

(人头者,诸阳之会)

前额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施气中。

涌泉

(涌泉者,足心也)

足心凹陷者中。

足三里

(诸筋总会也)

膝下三寸,(月衍)外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