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昆山奥灶面

 苏迷 2012-04-25
奥灶面是昆山诸多文化名片中香味最浓郁、最具诱惑力的一张。吃奥灶面要去昆山奥灶馆,就象吃北京的烤鸭要去全聚德一样,因为那里的味儿最真、最纯、最正。
  关于奥灶面的来历,谣传与那位风流天子乾隆皇帝有关。据说当年他三下江南途经昆山的时候,有一日心血来潮一个人外出微服私访,晌午时分行至昆山半山桥堍附近时,忽觉腹中枵肠辘辘,饥不可耐,此时恰巧碰见一老妪站在村前自制的农家土灶台前操勺烧面,虽然那灶台龌龊异常,污浊不堪,但饥不择食的皇上还是忍不住期身向前讨要了一碗。没想到看上去龌龊,黑咕龙冬的面条,吃起来却风味别具,鲜香无比,一碗农家面竟吃得大清天子心花怒放,龙颜大悦,随即大笔一挥,当场御赐“奥灶”之名。“奥灶”二字源于昆山土语“鏖糟”(龌龊)两字的谐音,喻意为“奥妙在灶头之上”。
  昆山奥灶馆始创于清朝咸丰末年,它的前身原是一家名不经传的小饭馆,名为“天香馆”。因店主经营不善,入不敷出,资不抵债,被迫将其抵押给了债主赵三老太,赵三老太接手后将其易名“颜复兴”并转租给了当地一名绣娘陈秀英经营。陈秀英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擅长烹饪小吃,在接管“颜复兴”后她将小饭馆定位在别人不起眼的昆山传统美食“奥灶面”上,虚心学习昆山众家美食烹饪之长,潜心研磨,在历经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后终将原先默默无闻的小面食-“奥灶面”打造了成名扬一方的风味美食,“颜复兴”也因此起死回生,生意火红,并渐渐转变成主营“奥灶面”的地方特色面馆,解放后改名为“奥灶馆”。
  奥灶面的味美,奥妙主要在于它有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烹饪制作方法上。正宗奥灶面的面,是经过多道特制工序精加工而成的龙须面,面品精白,细如银丝,耐嚼而有劲道。奥灶面的汤是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血以及鱼的粘液煎煮提味,配以猪骨、虾壳和鳝骨,并加入丁香、挂花、茴香等十多种香料和名贵中药精心调配熬制而成的,不仅汤色绯红,厚稠黏浓,闻起来芳香四溢,喝起来味道鲜美,还具有驱寒祛邪、强身健体的功效。传统奥灶面的制作,要求下面要“紧下快捞”,制作爆鱼块要“鱼不落地”,这边下面,宰鱼、洗涤、制作爆鱼块,那边提取鱼血、鱼肝、鱼油配以秘制卤汁吊汤,所有制作工序要求要一气呵成,不作丝毫停顿,这样出锅的面条才能确保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俗称“五热”。“五热”是奥灶面与众不同的一大特色,在寒冬腊月吃奥灶面,就是吃到最后一筷子,面条、汤、浇头依然都是滚烫的。
  传统的昆山奥灶面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用于制作红油爆鱼面的鱼是出自昆山淡水湖的原产青鱼,现捕、现宰、现炸的爆鱼块外焦里嫩,酥香脆糯,风味独特,食之难忘。用于制作白汁卤鸭面的鸭是昆山土生土长的大麻鸭,这种先用秘制的卤汁精心腌制,后用文火慢慢炖煮而成的鸭块卤汁入味,肥而不腻,鲜嫩可口,色香味俱佳,佐面而餐,生津开胃,越嚼越香,常常令人不忍释箸。
  位于昆山亭林路上的奥灶馆是一幢碧瓦朱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长廊回旋的宫殿式小庭楼,从这里驱车至昆山的另一历史文化遗址“亭林园”只需几分钟的路程,坐在古朴典雅的奥灶馆内细细品尝完昆山的地方风味特色面品,然后再驱车去看看积淀着厚重的姑苏文化底蕴的“亭林园”,看看“昆山三宝”:琼花、并蒂莲、昆石,听听清丽舒缓、曼妙婉折、意境悠远的昆曲,物质的、精神的享受就全齐了,自然也就不虚昆山之行了,至于会不会因迷恋“食”、“色”,乐不思蜀,流连忘返,那是说不定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