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情与创意 共谱理想课堂

 阡陌躬耕 2012-04-27

激情与创意 共谱理想课堂

作者:刘婷婷   更新时间:2006-3-23  

 

 

[内容提要]

 

    如何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呈现生命活力?这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执着的追求。本着“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的教学理念,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不同的语文课堂。她们选用不同题材的课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通过迥异风格的演绎,理想课堂的种种常态呈现在语文课堂里:人文与情感和谐共振;自主与互动在课堂相得益彰;生活与课堂相映成趣,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美丽的心灵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理想课堂的反思和探索: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多教师一直都在苦苦追寻。或许,一千个语文教师会有一千种解读;或许,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但是,我们一直试图构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的基础上,本次的岗位练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理想课堂,她们或激情发扬,或柔情似水,或深情并茂……课堂中每一个鲜活的瞬间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一、激情演绎——人文与情感和谐共振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 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作为学生语文学习引领人的老师,只有充满激情,富有诗意,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安插快乐的翅膀,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才会永远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的氛围。

 

1、深情并茂,爱在心间流淌

 

语文教学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爱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此次的岗位练兵很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关于爱的主题挥洒自己的激情。如《妈妈的葡萄》用童话故事诠释出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花瓣飘香》成功塑造了一个孝顺母亲的女孩;波兰儿童文学《检阅》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每一份爱都是一片最甜最美的花瓣,为学生的心灵注入一股最清最亮的甘泉,撒下爱的火种。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蕴涵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陈瑜老师执教的《妈妈的葡萄》一课时深情并茂,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妈妈的葡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1——6节,找出最打动自己的句子谈谈感受。孩子们的目光很快定格在这样两个画面:妈妈为了小狐狸翻山越岭,疲惫不堪;妈妈为了救小狐狸,不顾自己的安危,发出了呼喊。怎样才能孩子体会妈妈那无私的爱呢?

 

老师让学生不断地品读翻山的句子,去想象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妈妈在翻山越岭的路途中又可能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反复地品读,学生仿佛看见了狐狸妈妈为了小狐狸一次又一次翻山越岭,不顾自己的疲惫、不顾山高路险的感人场面。然而母爱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千里觅食,还体现在遇到生命危险时对孩子的那一声呼喊。在妈妈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猎人的追赶,此时母亲已经筋疲力尽,她只能大声地呼喊——这一喊为她自己带来了什么?她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师的设疑让学生心潮澎湃……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葡萄在学生心中已不仅仅是葡萄,而是妈妈那浓浓的爱。这样的课堂,流淌着人文美的暖流,的确是其美如诗。

 

爱在读中感悟,爱在心间流淌。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体现在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教师要融入文本,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爱在孩子心间永驻。  

 

2、激情飞扬,美在湖光山色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作为教师,要充分发现文本的语言美、艺术美,引导学生去尽情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堂人间,人间天堂。”聆听了付余华老师执教的《西湖》一课,西湖的湖光山色便在听课者的脑海中久久回荡。课堂初始,付老师便动情地吟诵了这样的诗句“很想念西湖,尤其想念细雨中蒙蒙的西湖;喜欢将自己浸润在西湖的凄清之中,感悟苏小小的锣袖轻舞,脚步飘遥……西湖的美,西湖的奇,令我留恋,令我难忘。”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里久久不能自拔。付老师的课结束之时也将西湖情怀寄情诗中“有一群山,层层叠叠,有一面湖,平静如水,有一种山,秀美典雅,有三个岛,映在绿树从中,这就是一幅画,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杭州---人间天堂,天堂人间……西湖---一颗明珠,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湖美,美在那山那水那景;余华老师的课堂美,美在丝丝入扣的导语,美在西湖那灵动的山水画面,美在凝练而成的优美诗句,这些无不让课堂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这些诗句如泉水叮咚,如溪水潺潺,在课堂间如诗般流淌。学生流连西湖的湖光山色,漫步西湖的暮色之中,感受波光荡漾,明月初升的美景,此时此刻,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和谐对话——自主与互动相得益彰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能力为语文课堂带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动享受到的是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涓涓的思维小溪轻轻地流淌,灵性浸润下的语文课堂创意无限、诗意无限。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互动中求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杨海燕老师在《草原》中引导学生理解“翠色欲流”一词非常巧妙。教学片段如下:

 

师:“欲”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翠色欲流”到底流了没有?

 

生:没有。

 

师: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例如:含苞——

 

生:含苞欲放。

 

师:这和后面的“轻轻流入云际”有没有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案例中,教师敏锐地抓住文中的巧妙用词“翠色欲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体味、揣摩和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理想舞台。

 

  2.互动中求灵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去感觉,去体验,进而超越文本,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温从雷老师教学《你一定会听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环节:(1)跑出去听听学校里的一草一木的声音。(2)听音乐,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找支笔把你的感受细细写下来。老师的课堂机智令人叹服,他的大胆创想在如今一成不变的语文课中让人耳目一新。他并没有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而剥夺学生亲近自然、获得真实体验的机会。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被充分挖掘,他们在开放的课堂里自由放松,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探究,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鲜活灵动。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这里焕发着生命赋予他们的迷人光彩;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在预设的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们的个性张扬;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情景交融——生活与课堂相映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时空较为狭小、封闭,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自主的主动发挥空间,致使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压抑沉闷。这种封闭的教学时空使学生过早地打上成人的学习“烙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欠紧密,没有充分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在课堂教学开放的实践中去培养。在实践的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在“真情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成功,从而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1、课堂贴近生活,聚焦社会焦点

 

   我们很多语文课文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了解社会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应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在《特殊的葬礼》一课中,聚焦了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课堂上朱小燕老师巧妙地引领学生比较不同时期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首先通过精美的视频再现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让学生如临其境、惊叹不已。正当学生对瀑布充满遐想时,老师又十分遗憾地告诉孩子们:这样壮观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学生的心情顿时随着瀑布可悲的命运急转直下,心痛、惋惜、伤心、愤恨……百感交集。在和瀑布同命运的诵读中孩子们眼前似乎出现了人们乱砍滥伐,毫无节制的场面。老师又继续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这样课堂与生活便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了老师一本正经的说教,没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沉闷,生活融入了课堂,课堂贴近了生活。我们感受着孩子们张扬的个性和鲜活的思维,收获着孩子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这样的情感教育自然会水到渠成。

 

2、课堂走进生活,启发学生思维

 

   生活是课堂的延续。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如《春的消息》一课的教学中黄美怀老师设计的练习“风,—————,水,染绿了——————,水,映出———————。”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后的作业中又安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选择,例如:小收藏员,背背找找春天的诗句;小作家,写写关于春的文章、诗歌;小画家,用画笔描绘春天的美景;小歌手,唱出春天里最美的歌。

 

黄细丹老师同样善于把握教学的契机,在《花瓣飘香》一课即将结束时,老师拿出了一束美丽的月季花,让学生帮忙出出主意,说说这月季应该送给谁。通过这样的环节,将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把对母亲的关爱化作行动,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让花瓣带着芳香,带着孩子们浓浓的感恩之心飘进每位母亲的心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有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才会鲜活灵动。

 

百花争艳、百家争鸣,这次的教研活动就像一本最经典的语文课堂实录,记载了每位教师艰辛的汗水,诠释了每位教师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它时而似一首淡雅清丽的小诗,时而会像一首澎湃激昂的壮歌,时而又像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令人回味无穷。

 

打开这本课堂实录,我们能分享老师们成功的喜悦,能倾听彼此思维涌动不息的声音,能看到阳光般的个性与灵性在课堂中飞扬。正所谓不同的课堂,同样的精彩,老师们用激情与创意共同诠释了理想的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真正美丽而动人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与语言共舞,让精神欢歌,心灵沐浴着温情,感动恣肆地流淌,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享受文化、享受艺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美丽的心灵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