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筋膜学与针灸经络-针灸师-培训资源-培训平台-中国教育网络联盟

 成为亨特 2012-04-28
筋膜学与针灸经络
发布时间:2009-02-14 来源:网友提供
 
    一、引言
   
    中国传统医学有2500多年的历史,先人们在同疾病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近代现代生物学对生命起源和对生物进化的认识逐渐清晰,中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在现代生物学理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因而长期以来中医未被西方医学体系所接纳,进而有不科学之说。然而,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临床病症用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并不能取得好的疗效,还有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不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理论所解释。这些疾病常常用传统中医疗法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这正是中医疗法能够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能够被广大患者接受和欢迎的原因,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有逐渐接受的趋势,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立法承认针灸在医疗体制的地位,但将中医归属到辅助医学的困境也标志着不能进入主流医学的门槛。
   
    长期以来国家对针灸机制的研究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提出了各种学说,但并无取得根本的突破,经络与穴位的实质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的认可,我们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我们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提出了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筋膜学)的新学说,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和临床问题(包括针灸疗法的机制),以期为针灸疗法提供一个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平台,并从功能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人体筋膜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中医疗法的基本点是通过包括针灸、刮痧、梅花针在内的各种物理刺激调整人体的机能状况和生命代谢;通过中药汤剂的内服等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调整人体结缔组织和功能细胞的机能状况和生命代谢。中医针灸刺激的解剖学基础为人体结缔组织所较丰富的筋膜结构(如:肌间隔、肌间隙等在旋转针体时能牵动较大范围筋膜结构,可达骨膜,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刺激点(穴位)与非刺激点的区别其实只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不同。中药通过改善筋膜的微循环状况(活血化淤)和上皮基膜的通透性(补气)调节功能细胞的再生和活性。
   
    经络学说是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揭示经络实质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关键,其中寻找人体经络的解剖学依据则是50多年来科技界锲而不舍的基本目标。我们在数字人研究的过程中,对近年来经络研究中受关注较多的人体筋膜结构进行了分割、标记和三维重建。发现了与古代经络记载走行相似的串珠样立体结构,认为其中较粗的部位相当于经络上的“穴位”,较细的部位相当于经络的“经脉”。通过对整个人体的筋膜进行重建,显示出筋膜在人体内部所形成的软支架,从浅入深有5种结构构成:1、真皮致密结缔组织;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3、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4、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5、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通过研究国标人体14条经络361个穴位的进针部位和手法,发现人体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于筋膜的不同层次,其中位于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者最多,其次是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少数位于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和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5-9]。
   
    在现代医学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我们提出:人体筋膜支架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其中“穴位”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聚集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由于筋膜遍布人体的各个部位,所以提出古代医书所记载的穴位与非穴位之间只有产生生物信息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关于经络本质的描述,中医书籍称为“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我们今天中医所用的十四经,361穴,实际分别是元代和清代总结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经络穴位如“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等。实际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能与这些众多经络穴位相匹配的人体结构只有遍布人体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实际上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也意识到了筋膜结缔组织与经络穴位的密切关系,关键是没有认识到人体的筋膜支架,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参与下组成的是一个通过监测内环境变化和调节人体机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系统。因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组织学家对穴位进行了组织学切片观察、生理学工作者进行了神经传导测试、物理学家用各种声、光、电磁探测手段,这就像一副拼图,每个单元都能有一定的发现,但未能了解整副图像的全貌,反而越是细微(从大体解剖到组织切片、电镜切片、神经电信号、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水平、离子水平)离目的越远;就像是用放大镜去看长城,始终未能触及经络的本质、看到经络的全貌。数字人研究使我们第一次具备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人体结构的手段,计算机图像分割和重建技术使我们能够任意显示所关注的组织在人体的分布,通过与经络学位的对比分析,得出经络穴位的分布与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分布的一致性结论。找到经络的解剖学结构只能是说完成了经络的这副“拼图”,要解释这副拼图同样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就要从最原始的生物向高等动物人,逐步推演筋膜结缔组织在生物进化的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穴位”的本质是在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这种信息通常以神经感觉信息为主,还有转动针体时结缔组织的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等作用,位于躯干和四肢的穴位多处于结缔组织聚集的肌间隔或肌间隙处,在该部位进针能够带动较多的筋膜从而刺激较多的神经产生神经冲动;由于周围神经在躯干呈节段性分布,在四肢沿神经走行分布,这些不同节段末梢的刺激点在人体是沿躯干和四肢的长轴分布,将各个穴位点相连就形成线或“经”,沿一条神经在横向的各个刺激点相连就形成“络”。在研究经络穴位时我们了解古代经络和穴位的记载更多的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在我们研究时更应该从中枢神经对各部刺激的整合中理解经络的存在而不是机械的一定要形态结构上的完全统一。
   
    二、构建经络的材料和方法
   
    采用数字化中国人男性和女性的断面切削数据集,两套数据集均为真彩色断层图像序列,层厚0.2mm,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600万象素(点距0.2mm),以tiff格式保存。根据解剖学识别,分割出结缔组织,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构筑全身结缔组织网状支架,在四肢和躯干断面标记结缔组织在人体的分布。对部分真皮结缔组织、肌间隔结缔组织和器官门结缔组织分别进行了分割和重建:取虚拟人男性图像躯干部分200幅,间隔4mm,上肢和下肢部分各100幅,间隔5mm图像均为TIFF格式。根据原始图像中的4个标志点进行配准处理,然后根据边缘检测(sobel算法检测)结果,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去除背景,得到3组图像序列。对照标准人体断层图谱识别断层图像中的人体结缔组织,在深部连于骨的结缔组织聚集处中心,用图像处理软件加以绿色实心圆点标记,圆点直径为此结缔组织聚集区三角形或多边形最大直径的1/2。为减少运算量,对3组图像作剪切和图像缩小处理,插值方法为双三次插值算法[5],得到810×390(单位:像素)大小的3组序列图像。变为灰度图像后,利用基于MC(marchingcubes)算法的VC++(VisualC++)程序重建出三维模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