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商教育

 王垚工作室 2012-04-30
一、情商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自己。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情绪,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美国情商机构
CSEE,美国社会情绪研究中心,至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情商教育的先驱和倡导者,旗下囊括了全美顶尖的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专家。作为CSEE的主席和创始人之一,科恩先生高度评价了龅牙兔在中国的实践,对龅牙兔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及教学策略予以赞赏,表示对龅牙兔团队专业性严谨的态度印象深刻。
斯坦福大学心理生理实验室(The Stanford Psychophysiology Laboratory)主要以研究情绪和情绪调节为主。实验室同时作为一个教学实验室,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同时接受访问学者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美国丹佛大学情绪与情绪调节实验室(Emotion Regulation Lab)主要研究情绪和情绪调节。实验室人员围绕“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的负性情绪体验会多于其他人?社会文化因素在我们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人们如何有效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来减少这些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什么样的情绪调节方式会长期有效?什么样的情绪调节方式会在短期内有效?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情绪调节方式会更有效?”等关于情绪和情绪调节有关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三、美国儿童教育
(一)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i)学前教育 (pre-school edu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学龄儿童均应进入学校就读,并提供义务(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当然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话,便要缴付相当昂贵的学费。有些公立中学,也录取外国学生就读,并会发给留学生签证,但这些外国留学生,却要缴交学费,情况与其它进入私立中学的学生大致相同。至于小学与中学的学制,在配合上也有几个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而有异(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亦有些是学分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无论何,原则上在学童十八岁时,应该念完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养务教育普及,大约有 93%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 可完成学业,其中大部分再进入大学或专上学院继续升学,开始他们的高等(专上)教育。
 
 
 
(二)美国5-8岁最优教育方案的做法
适宜做法
设计一系列健康和安全课程(如营养、口腔卫生),来帮助儿童学习有关个人健康和安全的知识,并将其与日常的习惯结合起来。由儿童自己定计划、写出活动安排并大声朗读,教师监督儿童日常执行。
每天都要综合开展美术、音乐、木工、舞蹈、戏剧等活动,以满足儿童在身体活动、审美、表现自己及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等方面的需要。
提供有推动性、激励性的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友爱、互助、坚毅、勤奋及独立性的发展;引导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发展,并为儿童提供许多机会发展社会技能。教师一直注意并帮助儿童发展,且视此为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使儿童建立起了解世界和获得能力的内部动机,引导儿童去选择、提高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成功后的好感觉,让他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欢迎家长参观并随时接待家长来访,鼓励儿童的家庭成员参与到教室中来,帮助完成课堂以外但与之有关的任务。
不适宜做法
课程表规定每周上一节健康课或一年完成一个健康课单元。教师主要用挂图和教科书来教给儿童有关健康的知识。
美术、音乐、木工、舞蹈、戏剧等活动课作为彼此独立的学科每周由专业人员上一次,学生机械地按特定指导参与相关活动,工艺技能取代了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
教师的主要目标是严格纪律管理。教师只反复强调正当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总站在儿童对立面强调自己有奖赏、惩罚的权力。当儿童疲劳时吹口哨、谈话、走动就要受到惩罚。儿童在教室里除消极服从外没有任何机会练习社会技能。
教师努力用外部的奖惩来推动儿童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改正儿童的错误,并确保儿童知道所有科目的正确答案。分数和物质奖励是主要手段。
教师认为家长的作用就是按学校章程办事,或帮助教师管教捣乱的学生。教学活动实际上并不需要家长参与,学校是专为教师和儿童设立的机构,会见家长只会妨碍正常的教学活动。
 
 
(三)美国教育四注重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走进美国人家,令人感到轻松、愉快。各色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用某一标准强求孩子的言行,绝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大人也总是蹲下来跟孩子谈话。他们认为孩子脸对脸看着说话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孩子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刀乱剪,美国父母会很高兴。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技巧。
到美国饭店吃饭,孩子坐在一张高高的椅子上,家长把食品夹到椅子前面的方桌板上,由孩子自己抓来吃在家里也有这样的椅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睡一间。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帮助孩子做一些他们力所不及的事情。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养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更重要。一个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另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所以,他们总是煞费苦心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竭尽全力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四)美式教育问题不少
我不少在国内的朋友对美国著名的大学了如指掌,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求学,于是,千方百计地把还在上中学的孩子弄到美国来学习,以为在美国读高中升大学就不用“浪费”时间和金钱了,是条捷径。其实,这是一些过分夸大美国教育优点的宣传造成的误导。在我看来,美国的中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学校质量参差不齐
  美国中学的质量和学生素质差距很大。美国的公立高中每年都进行全国前100名学校的排名,能够上榜的学校是师资、教学、生源等各方面都合格的学校。美国有2.6万所公立高中,大部分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排名前30位的公立学校,除了精良的师资,还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这里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造就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华盛顿市区内最好的一所学校设有总统奖,每年有十几名获奖者,他们能得到总统亲笔签名的奖状。
  美国教育界有一个“国家荣誉协会”,其评选出来的学生相当于我国的国家级三好学生,每年评一次。如果能跻身“国家荣誉协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很有帮助。该协会成员的数量,根据学校的排名而定。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分配到的名额越多,标准也相对宽松。如果学校没有名气,个人表现再好也没用,很多学校连一个名额也分不到。我朋友的孩子原本在一所排名前30位的高中就读,该校每年有95名“国家荣誉协会”会员的名额,她能取得一个名额。后来,因为搬家转学,新学校虽然也在“百强”之列,但是排名在60多位,每年的会员名额只有三四个,竞争非常激烈。
  排名在100位以外的普通学校,师资和条件相对比较差,学生的成绩也“惨不忍睹”。四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能算出6÷10=0.6就被视为天才了。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关于学生吸毒和校园暴力的事件,几乎全集中在这类学校。据统计,美国青少年吸毒的比例高达20%,大多问题青少年都出现在差校。在名列前茅的学校里,不要说吸毒者,就连吸烟者都罕见。
  隐形“游戏规则”
  一般来说,好学校所在的社区其他条件也较好,居民素质高。美国的居民区已经形成明显的等级观念。孩子能够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收入。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如果家长想为孩子选择好点的学校,每年要向学校交上万美元的择校费,这与大学学费相差无几。中产阶级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得“认命”了,在这样的风气里,想教导孩子“人穷志不短”是很难的。
  除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美国学校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手”,造成学生的人为隔阂。其中,种族问题比较严重。在好一点的学校,白人学生占绝大多数,形成学校的主导力量。其他学生都根据族裔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其中,亚裔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地位较稳固。日子最不好过的是黑人学生。据美国媒体透露,某所学校因黑人学生增多占到学生比例的30%,“一夜之间”,70%的白人学生全部转学。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独此一家而是时有发生。在学校里,与黑人打成一片的只有极少数白人中的“另类”。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除了学习压力,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辛苦。
  美国的教科书中也存在着问题。在美国的历史书上,讲到早期华人移民来美国的原因,居然是“太平天国运动强迫中国人离开故土,而美国人慷慨地敞开胸怀收留了他们”。世界历史课本在讲到社会形态时,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字眼都有解释,惟独对共产主义没有。给未成年的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有失客观。
  学习压力非常大
  有人认为国内的课业负担重,来美国学习感觉轻松。其实不然,美国孩子按部就班地升学,到了高中学习内容大大增多,难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陪着孩子挑灯夜战的大有人在。
  国内来的孩子感觉其实并不轻松。
  他们要先过语言关,然后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确有不少国内来的孩子表现出众,但是究其原因,与他们在国内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有关。
  美国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基础知识的积累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学习。这种方式使聪明的、悟性强的孩子越来越拔尖,天资弱一些的孩子越来越落后。我朋友的小儿子来美国上初中一年级。他说,每天有两节自由发挥课,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另一节课是随便写点什么画点什么。有的孩子能完成一幅像模像样的画,再编一段故事,有的孩子只会在纸上画两个彩色的大圆圈。同时到美国的孩子,一年后有的出类拔萃,有的却连课都听不懂,加上文化差异等原因,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沾染诸多恶习。
  对学生来说,分数永远是“硬道理”,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一年考两次,考数学和英文,总分1600分。各学校自定录取分数线。学校越好,“要价”越高。分数还关系着大学奖学金的发放。要想拿到奖学金,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于是,越来越多的美国高中生为了能有一个好成绩,纷纷进入各种考试培训班。培训班收费不菲,周末上课三五个小时,每月就要上千美元。
  因此,在美国读中学并不是惟一的、最佳的选择,对家长来说,为了能够成功地把孩子培养成理想中的人才,要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情况、求学所需要的费用和升入理想大学的途径等,考虑孩子的心理因素、悟性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等,做出理性的选择。
  
 
 
(五)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台式情商训练
通过游戏、社会实践、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训练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让儿童学会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使之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
儿童,年龄在3岁至16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寓教于乐。
   1.在好玩中提升儿童的情商
比如有“情绪垃圾桶”的设置。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在自己感觉愤怒的时候,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扔进情绪垃圾桶里。接着,一边撕纸张,一边对自己说:“我现在很生气,非常生气,但我撕掉纸张之后就好了。”
  比如“心灵洗澡”,自己与自己“灵魂对话”。小朋友站在镜子前,念自己的名字:***同学,你今天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下次不要再犯这种错误了。这是自我反省、自己教育自己。
  比如“换个脑子”,改变想法而改变情绪。先让小朋友分享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无法改变、需要接受的,“眼睛太小”、“成绩不好”……然后,师生交流,这些是否真的无法改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些认为无法改变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改变的,只是我们要换个想法来接受事实。这些是用来训练儿童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的。
2.细分儿童能力,因材施教
    对于个性比较害羞的同学,除了平时课程中的“微笑训练”之外,每个月还会有外出实践的机会,比如让他/她出门,一天要认识5个陌生人,然后,让陌生人帮他/她签名才算完成任务。这是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对于独生子女因过度被宠而造成的“先天不足”,学校会在实践中让他们出去卖报纸、到孤儿院献爱心以及采访民工、徒步行军等等,使儿童具备分享意识、培养责任感、意志力、团队合作精神。儿童在活动中,把在情商训练营里学到的情商理念和技巧内化为内在的能力和品德。
3.家校结合,把情商教育带到家
给学生安排的课外作业也很有意思:采访奶奶的童年、在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给他们洗脚。这些,是培养小朋友懂得“爱”与“被爱”。
    比如有一个家庭成长训练课是这样的:第一阶段:一家三口,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踱步5分钟,这5分钟里面,都不说话,眼睛可以随便看。第二阶段:5分钟后,还是踱着步,只是眼睛要看身边亲人的身影。第三阶段: 一家三口,坐在圆桌,还是不说话,互相对看5分钟。5分钟后,训练师问:每个人从对方身上,发现了什么。孩子说:“爸爸的眉头皱成‘川’字型”,“妈妈的脸上有了一些雀斑”……爸爸说:“小朋友好像又长高了一点”,“我爱人的背有点驼了”,“我发现我爱人有白头发了”……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因为现在社会压力大,我们一直在索求,一直往外看,而很少向内看,往往连静下来互看5分钟的时间都没有。此外,如“感恩主题生日”、“社会实践活动”、“儿童高情商冬夏拓展训练营”、“家庭EQ训练计划”、“家庭综合分析”“家长个案沟通”等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