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香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吴文化的熏陶,丰富的木材、石材和独特的烧制砖瓦的泥土,为当地的木匠、石匠和砖瓦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香山帮是一个历史悠久、技艺全面、水平精湛、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古建筑流派,其建筑营造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2500 多年来,香山帮在世界各地留下大量的宫殿、园林、寺庙等建筑杰作。香山帮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及其周边地区。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叠石理水、掇山植树、人工造园是香山帮匠人的特长,并有一支专业队伍称叠山匠,虽人数不多但驰名中外,技艺高超,令人叹服。香山帮建筑的特点是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等。具体表现为艳丽多姿的园林建筑、奇巧精细的梁架结构、精美机变的腰檐转角、朴实典雅的房屋装修。
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
香山帮历史上有众多的名流大师,如“塑圣”杨惠之、世界上第一架飞车制造者徐正明等。香山帮建筑工艺的鼻祖蒯祥(苏州香山渔帆村人,生1398年,卒于1481年),曾主持明皇宫三大殿、天安门和王府六部衙署的营造,发明了“金刚腿”,被宪宗皇帝尊称为“蒯鲁班”。姚承祖(香山墅里村人,生于1866年,卒于1938年)是又一名香山帮建筑大师。现存的怡园里的藕香榭、灵岩山寺的大雄宝殿、香雪海的梅花亭都是他的作品。他撰写的记述香山帮传统做法的专著——《营造法原》,被国人誉为中国苏派建筑的宝典。他还注重香山帮工匠人才的培养,除编写教材外,还言传身教。香山帮有许多雕刻精品。木雕有拙政园留听阁内的一堂银杏木立体透雕《松竹梅鹊飞罩》等;砖雕有苏州东山瑞霭堂门楼、苏州网师园砖雕门楼等;石刻有苏州天池山寂鉴寺石屋、万佛石塔等。香山帮的彩绘精品,有苏州东山凝德堂彩画、常熟彩衣堂等。香山帮的建筑精品,宫殿建筑有北京故宫、明代皇陵、太平天国忠王府等;园林建筑有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苏州网师园、苏州绣园等;民居建筑有苏州学士街天官坊陆宅、苏州东山雕刻大楼等;寺观建筑有苏州西园寺、苏州虎丘塔、苏州玄妙观等。海外建筑有美国纽约明轩、波特兰市兰苏园、加拿大温哥华逸园等。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薛福鑫。
主要价值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具有多重价值。其文化价值在于它根植于吴文化的土壤,吮吸着吴地佛道文化的营养,打着鲜明的吴文化的印记。它是一个以人为本,为环境增色添彩的绿色建筑体系。其艺术价值在于它体现了苏南建筑的最高成就,使苏州园林成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典范。其建筑以人为本,明末清初挺秀简洁,清乾隆嘉庆时雄健厚重,同治光绪之后精巧华丽。
目前保护情况
苏州市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十分重视,近年来开展了对香山帮及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全面普查,编写了中小学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教材;建立了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能工巧匠名录,颁发了当代能工巧匠等级证书;深入开展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理论研究工作,编写出版香山帮建筑工艺理论文集;开始建造占地面积 380 亩,集香山帮古建博物馆、蒯鲁广场、手工生产作坊区、生产区、园林古建研发基地、滨江园艺区等于一体的“香山坊”;开设了电子网站,出版了专刊,并开展了技艺培训。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福鑫则进行了传承技艺等活动
|
|
来自: 苏迷 > 《香山帮建筑,苏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