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早的洋装书

 天天邵阳 2012-05-02
个人资料
xieyong
xieyong

中国最早的洋装书

(2012-04-30 11:08:39)
标签:

杂谈

     中国最早的洋装书

 

        

 

我寄了一本《常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给深圳的胡洪侠,书是毛边的,估计他会有点兴趣,我知道他喜欢书。

隔日就在书店看到洪侠兄的新书《微书话》,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一则提到,陆灏曾问过他,中国第一本洋装书是何时出现的,是什么书?他说一时还没有查清楚。我对这件事稍有兴趣。

中国书籍的装订工艺,经过筒策、卷轴、旋风、经折、蝴蝶等装订形式的演变,最后稳定在线装上。它的特点是在整合的书页上右边打眼,明线装订。好处是简洁、美观、方便,短处是单册书页不易太厚,线的寿命有限。装订技术是由印刷工艺决定的,中国雕版印刷的特点是单页单面刷印,对折整合,所以线装是这种工艺的最佳选择,显示最高智慧,手工时代,找不出更好的方式了。黄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讲过一个道理,社会事物由繁向简。在书籍的装订上也能体现。

洋装书有精平装两种,工艺原理大体相同。早期以锁线加外封面为主要形式,后来以胶装为流行工艺。洋装书的好处是体积小容量大,单页双面多版印刷,是典型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世界图书的最终形式稳定在洋装形式上,肯定是它的优点明显。世间事物,一定是优点多的取代优点少的。

严格说出中国洋装书出现的精确时间和具体书目,可能不是很容易。实藤惠秀在他的名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他断定的时间是1900年,举出的实物是一本中国人学习日语的教科书《东语正规》(唐定锷、蕺翼翚著),这本书虽由中国人编写,但却在日本印刷完成。作为一种新的书籍装订形式,在一般流行意义上,洋装用了约五年时间,完成了取代线装的过程,时在1905年,这个时间很有意味,中国的科举制度恰好也是这一年废除的。

如果界定中国洋装书的出现,除印刷技术条件外,至少还应考虑四个因素:一、汉字;二、中国人著译;三、中国本土印刷;四、洋装。

实藤惠秀注意到一个特点,中国早期洋装书版权页上,一般都是清朝纪年和“明治”年号共用,所以他判断这些书都是在日本印刷完成的。考虑这个特点,同时满足上面四个条件的洋装书,一时还不好确定。

实藤惠秀还提到一本成濑仁藏的《女子教育论》(杨廷栋、周祖培译),1902年由上海作新社出版,这是一家设在上海的出版社,由蕺翼翚和一个日本人合作创立,专门出版洋装书。我手边恰好有这本书,但它的版权页上,没有清朝的纪年,只有“明治”年号,虽然标明出版地设在“上海大马路泥城桥”,但印刷是在“东京并木活版所”完成,所以,也还不能认为是纯粹的“中国洋装书”。这本书虽用了洋装工艺,但装订还是用了纸捻取代丝线,可见洋装工艺也有一个过渡阶段。

洋装书和其它器物的出现不完全相同,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量大且标准化。非要固定某本书为中国洋装书第一标志,恐怕不好确定。我们大体可以实藤惠秀的研究为依据,把1905年前出现的洋装书,都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洋装书,至于哪本第一就要比较大量的印刷实物了。

 

201235日于厦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