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情调查带来“课堂红利”

 阡陌躬耕 2012-05-02

导学案是教师调查学情、了解学情的重要依据。课前教师快速浏览学案,课中教师通过课前调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方向。本期课例,解读学情调查带来的“课堂红利”。

 

学情调查带来“课堂红利”

 

课题:扇形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数学)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能读懂、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 感受统计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它的实用价值。

学习流程:

一、我能行——学前准备

1. 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2. 以学案为向导自主预习,查阅资料扫除学习障碍,发现并写出本章学习的重难点,试答部分问题(标☆的除外)。

【解读】学案是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自学方案,应让学生从中明确学习内容及探究方式。

二、我来批——课前调查

师:智慧能手们,预习作业完成了吗?每组抽一份我来批改,其他的组间交换批改,无论画对号还是错号,都要对照课本或讨论验证一下。

(组间互批学案)

【解读】导学案是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前需要及时、快速地调查学案,以确立一堂课的行动准线。面对五六十人的学生群体,最佳选择就是“抽查”;组间互批,既能充分地回忆旧知,又能深刻地理解新知。

三、我探秘——自主学习

师:(多媒体出示图片)看,咱班同学正在操场上尽情玩乐呢,各组有多少人?活动一:现场收集数据。

主持生:现将操场玩乐群分5个组:A乒乓球组、B足球组、C跳绳组、D踢毽组、E其他组。哪些同学属于A组,请举手……老师,已统计完毕,请看(指板书)。

师:你主持得真棒!语言简练,条理有序,统计迅速又准确无误,掌声鼓励!老师已根据你的统计结果制成了电脑统计图——猜一猜,我会制成哪一种?

生:条形统计图。

(多媒体公布答案,猜对者欢呼)

师:你为什么猜到它?

生:折线统计图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再说,我们仅是统计各组人数的多少。

师:学案上“我能行 1”一问,你一定得了满分。活动二:观察此图,小组讨论完成“我能行2”。

附:我能行1:我已学过的统计图有      ;它们各自的作用是        

☆我能行2: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该统计图有何不足?

各小组讨论完成,看“蓝晶组”:

生:能从图中读出各玩乐组的人数。

生:可以判断各组人数的相对多少。

生:那是通过数字判断出来的,不够直观。

生:“条”的长短也能判断呀。

师:(巡回参与)对,能够判断各组人数的相对多少。

生:但各组人数之比、各组人数与全班人数的百分比难以直接读出。

生:可以算出——我已完成“我能行3”,您看。

师:这么快就算出来了?请伙伴来检查。

(附:☆我能行3:计算各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解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展现自我、自主探索,教师做学生的裁判、释疑者,巧妙地“穿针引线”,及时结合学案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大家各有所爱。各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已算出,该如何用统计图来表示呢?

生:用扇形统计图。

师:看来你的“试填”问已解决。能把它解释一下吗?

生:扇形,跟扇子模样的图形,是圆的一部分。

师:请看——(多媒体显示课本图片)

生:大圆被分成了橙绿蓝等几个小扇形。

师:活动三:组内完成“试说”问,让未答“试填”问者先说。

(附:读课本107页的“大圆”,A.试填:这是一个      图,整个大圆表示     ,各个小扇形表示       B.试说:橙、绿、蓝等各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

【解读】课前自学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时段,学案记录充分反映学情的层次性。课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未能理解新知,“先说”增强他们的信心,同学的补充与释疑为他们铸造进步阶梯,帮助别人也是对领先者的能力的提升。

小组内自由说、评,看“绿丛组”:

指定生:橙色代表乒乓球组。

生:上面的百分数反映出?

指定生:乒乓球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30%。

生:整个圆代表的是?

指定生:全班总人数。

生:完成你的“试填”问。

指定生:我明白了,绿色扇形显示足球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生:能根据这些百分数来提个新问题吗?这些百分数的大小与什么是对应的?

生:扇形面积的大小。

指定生:我提个问题——乒乓球组与足球组相比,哪组人数多?

师:(巡回至此,插言)我来回答,乒乓球组人数多。

指定生:为什么?

师:因为橙色扇形的面积比绿色扇形大。

生:Very good

(全组同学大笑!指定生的胆怯表情换成了自信之容,她敢向老师提问了!)

生:老师,我来考考你。

师:请问。

生:怎样从这幅图中读出各运动组的人数?

生:我会,从106页的条形统计图知,该班有40人,40x20=8,足球组有8人。

师:(问指定生)听懂了吗?算一算跳绳组有多少人?

指定生:40x15=6人。

【解读】学案的灵活运用,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探索之路,还为胆怯怕问的后进者减少了教材阅读与作业完成中的诸多困难,为他们提供了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机会。教师以问代答,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四、我亮相——自我检测

师:计算中,智慧小能手们将课本上的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连在了一起,但你们能模仿课本大圆,将老师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吗?(屏幕显示)商讨着试一试。(完成后)运动场景已被大家清晰直观地记在了统计图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等待着我们去统计,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我们天天喝的牛奶。活动四:独自完成“做一做”,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前十位上交。

(自我检测,老师巡回引导、释疑)

师:听速度冠军小军来讲题,其他同学“对子”交换批改。

生(小军):牛奶总量为250克,水分,也就是黄色扇形,占总量的87%,列式为250x87=……

生:不对,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100克牛奶中各营养成分与总量的关系。

师:那该怎么算?

生:先算出100克中牛奶有多少克。

师:谁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还不少呢,现在全班分为AB两大组——小军算法为A组,反驳者组成B组,自由辩论,看谁获胜。

(自由辩论)

生:我们A组胜!

师:B组认输了吗?

生(B组):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比,不随总量的变化而变——100克与250克中各营养成分的百分比是相同的。

师:请小军公布答案。

生(小军):水分21.75克,蛋白质0.825克……

师:请全对的5位“能手星”将“新问题”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解答后推荐“能手金星”。

(学生板书:1.蛋白质比脂肪少多少克?2.你能求出牛奶中各营养成分的比吗?3.牛奶中乳糖比蛋白质多百分之几?4.牛奶中啥营养成分含量最低?有多少克?5.你能根据扇形统计图制出条形统计图来吗?)

自主解答、组员讨论分析、组间交流;师巡回指点、批改。

(附:争做“能手星”:课本107页“做一做”,算一算,营养成分各有多少克?想一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解读】练习检测是学案导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既巩固新知,又检验学习效果;课堂疑问让学生自主解决,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度,又将各知识点连接、拓延。学习小组不是固定不变的,常规小组固然需要,根据课堂实情随机划分“暂时组”也必不可少。

五、我挑战——巩固提升

师:放下牛奶,再来统计一下你自己、你的家。活动五:自主完成学案中的“我挑战”问。疑难之处问伙伴、问老师。

(附:我挑战:根据你的需要,将课前收集的生活数据,制成一个合适的统计图。完成后伙伴间相互展示、提问。)

【解读】获取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让学生在完善学案的同时,内化、连接、应用知识,体会新知的实用价值,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我反思——回顾总结

师:在课前预习、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学案“知识学习”栏已完成。请大家课后复读回顾,完成《学习反思》栏后上交,读过“教师反馈”后保存,按月装订。

【解读】学案应是课后学习的推进器,将课堂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将课内的思考延伸、拓展为课外的思考,师生间及时反馈,老师间及时交流,既完善上一次探究,又为下一次活动的设计铺路奠基。

 

■教学手记

让我们回望“学习流程”,观察“扇形统计图”学案导学的效果——

“学前预习”时,学生将教师的“问题串”视为发现自我的反光镜、展示自我的荧光屏。如,“我能行”之问让学生及时检测自我、回顾旧知——条形、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争做'能手星’”之问,则让学生在预习新知的过程中,得知百分比计算是本次探究的知识基础,明白从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

“课前调查”是为知识引导、分层教学提供准线的关键一步。本案设计时教师独出心裁——让学生来发现、记录“重难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他们的“重难点”自然有所区别。及时迅速的调查中,教师不仅明确了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实情,还发现了学习群体中的领先者与落后者,如“主持生”、“指定生”。

“课中探讨”时,展示出一个生态课堂——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生媒互动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每次活动中,教师的发言都很少,只在学生争执不下时加一句评判,迷途离题时加一句引导……但是,每时每刻教师都在把握契机,加以情感激励,方法点拨,进行个别引导,并结合学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的探求精神。

“课后反思”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把握学习方式,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素材——老师对“学”的反馈,为学生自我发展指明道路;对“教”的反思让学案导学逐步踏入“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正确轨道上来。

学案导学为教师开设了全面的洞察、反馈窗口,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展示的时间与空间。

(作者系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娟)

 

来源: 2012-04-11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