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漫谈写作(4) ——从读开始

 百合 2012-05-02

前些年我在外地工作时,业余时间喜欢接近一些书画名人,试图从他们身上寻求一些学写毛笔字的技巧与捷径。接触的多了,给我的印象是:书法艺术的成功经验五花八门,技法各有千秋,但有一条基本规律则无一不在自觉遵循与践行,那就是坚持读帖与临帖。初学者应这样,很有成就的书法家依然这样,很多情况下前者似乎更强调些,把多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使我联想到,学问与艺术都是相通、相近的,书法创作是这样,写评论何尝不是这样。多读与多写(练)是提高写作水平最佳途径的见解,早已成共识;而由于评论的政策性、思想性和政治敏感性很强,多读(学)深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说多读是写好评论的重要环节与前提。

对我们初学者来说,读应从读经典作品开始。经典者,精华之范文也。凡称得上经典评论,大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过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时代的标志、历史的记忆。读这些作品能读出很多内容,或者说从不同视角来读,会有不同的收获。总体看上去,那一篇篇经典评论,恰似一件件有价值的艺术珍品:受看耐读说头多,因为它严格了评论写作之规范,表现出强烈的文体功能。这就像一个个有实力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专业水准要求的方方面面不仅达标,而各有独到处且技高一筹。这就不能当作一般作品来读,而要反复读、细琢磨、深揣摩、多体会,力求读懂、读出印记来。我有位老师在他的教材书中建议,从历代优秀评论中选取100篇当作范文来读,并提倡默读。这个指标我认为适中,照此读法啃下来,可称得上是项浩大系统工程,没有点恒心,难以如愿以偿。

 读经典评论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写作“垫底”、打实基础。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背些难懂的东西囫囵吞枣不知其意,由于印在了脑海里,慢慢不仅理解了还运用自如,终身受益。况且我们读经典评论提倡的是读透读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有句话说的好:能量是修出来的。“根基”打得牢,不仅决定其高度,而且管长远。要在评论写作的实践中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有必要在这方面强化修养,倾注心血拼一把。

 与此同时,坚持阅读现实中的大报大刊及其网络上的重点评论,对提高评论写作能力很有帮助。阅读(学习)的过程,也是激发兴奋点、寻找感觉的过程。写文章就怕没感觉,通过不断与他人思想的相撞,能启迪心智、焕发热情、诱发感觉,迸发出新的火花来。好文章不是凭空而来的,大都是这样在与之相撞、激荡中生成的。多读报上网上的好评论,本身就占据了一个制高点,站在他人的“臂膀”上鸟瞰“天下”,会看出新的名堂。也就是在别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及其问题再认识、再定位,提笔写作时,立足点就高了,也易出新出彩。

我在这方面也曾尝试过。头几年我订有三份大报,读到自认为好的、有用的评论就剪贴下来,分类摞在书柜上,抽空就去摸一摸,欣赏一番。尽管日积月累,堆积如山,但对每篇评论都不陌生。心血来潮就某一主题想写评论时,我就找到相关剪报集中翻一遍,大致能搞清问题已讲到了什么程度、怎样讲的;哪些问题涉及不多,或没说透等。心里有了这些底数,再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即新材料做思考、找“靶子”,问题的重点、症结所在也就凸显出来,便也有了新意。

 深入研读相关政策文件、理论篇章,是写好评论的前提条件。这如同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样,是堂必休课,写评论应从这里开始。政策、文件是管方向的,好似思想库,撰写相关评论时,必须学好文件、吃透精神,以理论思想和政策精神武装头脑。这就需要在把握其基调上花工夫,在掌握新提法、新观点上用力气。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写作时就如狗咬刺猬没法下嘴。如果硬写,也只能老调重弹,不得要领,更谈不上能写出引领时代先锋的上乘之作。一位资深评论员在一次“战役”性的新闻宣传中,为了写好每篇评论,他手不离主题文件,枯燥的文字不知研读过多少遍,将厚厚的文件翻了个烂,更是熟烂于心。这是真懂评论写作的高明之举。

至于多读好书、读出境界来,那是写好评论的大前提,属于更高层次上的问题。这里所说,只是与写好评论有直接关联的一些浅显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