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五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

 昼晴夜雨 2012-05-04

专题五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

考点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典例体验

[1]  (2011·济宁质检)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解析] 煤炭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与图中①②环节有关。

[答案]  A

易错分析

理解煤炭作为一种特殊岩石的成因及整个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解题关键,忽略煤炭的沉积岩特性是容易出错的原因。

知识必备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循环过程:

图示作用或过程:①③为变质作用;②④为外力作用;⑤⑦⑧为重融再生;⑥为冷凝作用

(2)地理意义: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

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关键一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变式较多,我们在判断地壳物质名称时,找准岩浆是判断物质的基础,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是变质岩或沉积岩,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板块构造理论

(1)基本理论:

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停地运动;板块内部构造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与地貌:

边界类型

示意图

典型地貌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消亡边界

碰撞边界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消亡边界

碰撞边界

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

 

大洋中脊、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俯冲角小

 

海岸山脉、海沟

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

俯冲角大

 

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关键一点

运用板块运动解析全球地貌,要注意板块边界类型与地形类型的关系。板块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断层构造带等。

考点二    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应用

典例体验

[2]  (2011·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剖面图可以直观看出,乙处以下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第(2)题,根据岩层形态推断,原有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发生岩层弯曲,形成褶皱;然后岩层上升运动,地势升高,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现有形态。

[答案]  (1)B (2)C

易错分析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有两点:①不会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类型;②不能够利用岩层形态的相关性推断地质演变过程。

知识必备

1.地质构造的判断

构造类型

判断依据

地貌特征

褶皱

背斜

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

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

顺地形(背斜山):与岩层形态一致,一般发育为山岭;倒置地形(背斜谷):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比较疏松,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变成谷地

褶皱

向斜

岩层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新老关系:中间新、两翼老

顺地形(向斜谷):与岩层形态一致,一般发育为谷地或盆地

倒置地形(向斜山):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断层

地垒

岩层形态:相对上升岩块

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断层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地堑

岩层形态:相对下降岩块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褶皱——水平运动。

断层——升降运动。

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2)指导人们的找矿活动: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因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于开采。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3)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

②开挖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选址于背斜位置;

③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聚落选址应远离断层。

考点三   外力作用常见地貌

典例分析


 [3] (2011·淄博模拟)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质作用             D.海陆变迁

(2)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变质

[解析] 该处岩石出现裂隙,而且越来越大。整个过程大致是:温度的变化使岩石表面出现裂隙,后来裂隙中侵入水,随着水的热胀冷缩,岩石表面的裂隙不断增大、增多。

[答案]  (1)A (2)C

易错分析

从岩石整体形态上,判断出图示为风化作用是解题的关键。风化作用表现为岩石破坏,但是碎屑物没有离开原岩石表层,这是与侵蚀作用的明显区别。忽视了这一点容易导致第(2)题出错。

知识必备

1.主要外力作用和地貌的关系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是最为常见、最为活跃的。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流水作用

沉积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

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2.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谷地貌及主要侵蚀类型

河谷地貌

河谷发育时期

分布河段

主要侵蚀类型

“V”字形

初期

上游

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

河湾

中期

中游

以侧蚀为主

槽形河谷

成熟期

下游

侧蚀、堆积

关键一点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以流水为例: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考情分析]   

     本专题内容涉及岩石的性质分类、岩石圈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和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和外力地貌等,虽然考点较多,但是基础性较强,以识记和应用理论解释地理现象的要求较多。命题时出现较多的景观图背景。2011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本专题考点出现较少。在2012年的备考中,重点仍然要放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上来,学会发现典型地理现象,用相关地理规律和理论进行解释。

考题感悟

1(2011·江苏高考)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

进,进行野外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甲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乙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甲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2)与图乙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  )

Aa                  Bb

Cc                  Dd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和典型地质构造的判断。

[名师精析] 第(1)题,①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②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③处出现岩层断裂而且发生错动,应为断层。第(2)题,一般而言,上坡时,自行车的速度慢,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短,即图中GPS记录的点间距就小;据图可知,甲附近存在一下坡,乙附近存在一上坡,故其剖面对应d图。

[易错分析] 本题主要出错在第(2)题上,如果不能根据标点的疏密考虑上下坡、坡度对速度的影响,就不能正确判断。

[答案]  (1)C (2)D

2(2011·北京高考)下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    B.①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底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该聚落                          (  )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根据景观图和地质剖面的复合图来考查外力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外力作用影响。

[名师精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的相关信息。第(1)题,据图可知,河流底部岩层的地质年龄小于2300万年,故A项错误;①处在沉积形成各种岩层后,受到冰川流水及外力侵蚀而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岩层的地质年龄可以判断出C项错误;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看出该河流自南向北流,在弯曲河道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故D项正确。第(2)题,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上,应该是外力侵蚀发生后,排除AB;河滩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不适宜聚落的发展,排除D;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欧洲北纬50°中部应该为落叶阔叶林,故选C

[易错分析] 本题的信息量大,考查要点多,如果不能准确提取题干、图例和图示内容的相关信息,容易判断失误。

[答案]  (1)D (2)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