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是一个高危险行业,稍微一点麻痹或者松懈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获救115人,遇难38人。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图中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2.图中各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处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地貌受外力作用影响,背斜成谷 C.丙处受内力作用影响,背斜成山 D.丁处为谷地,可修建水库蓄水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4.“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 B.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C.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 D.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 下图为某国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由图可知,M处的地质构造是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6.形成甲地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多佛白崖(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位于英国英吉利海峡比奇角,是一片长达5公里的白色悬崖,由细粒石灰岩组成,悬崖的最高点达110米。某年3月因极端严寒天气突然发生大面积坍塌,重约数千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巨块岩体掉进海中(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多佛白崖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生物沉积,流水侵蚀 B.生物沉积,海浪侵蚀 C.泥沙沉积,冰川侵蚀 D.泥沙沉积,风力侵蚀 8.多佛白崖突然坍塌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震 B.大风天气,风浪破坏 C.雨水进入裂隙,结冰冻胀 D.气候干燥,崖壁干缩开裂 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薄,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9—10题。 9.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生物作用 D.冰川作用 10.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 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 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漏--潜蚀作用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D.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12.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A.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D.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剖面。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地区花岗岩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抬升,缺少沉积岩形成条件 B.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C.森林大量砍伐,地表结构遭破坏 D.上覆页岩等遭受风化、侵蚀 14.甲、乙、丙、丁四地中,与云山地质构造类型相同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5.登山运动员在珠蜂大本营(海拔5200米)附近发现很多碎石,攀登至冰雪面时发现有冰川裂缝,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冰雪面冰川裂缝的作用力分别是 A.冰川侵蚀、地壳运动 B.风力堆积、冰川运动 C.冰川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② 海退 ③→④ 海进 B.①→② 海进 ③→④ 海退 C.①→② 海进 ③→④ 海进 D.①→② 海退 ②→④ 海退 17.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A.甲 乙 丙 B.甲 丙 乙 C.乙 丙 甲 D.丙 乙 甲 【参考答案】1.D 2.B 3.B 4.A 5.B 6.A 7.B 8.C 9.B 10.D 11.B 12.C 13.D 14.B 15.C 16.A 17.B 【详解详析】 1.根据岩层弯曲,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易聚集瓦斯气体,容易发生瓦斯爆炸;b处岩层发生向下弯曲,为向斜,易储存地下水,容易发生透水事故。D正确。 2.图中乙背斜成谷,是因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形成,为外力作用,B正确;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丁处两侧岩层发生错动位移,是断层,断层处岩层不稳定,不能建水库。B正确。 3.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该岛屿所处地区为季风气候,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水位低,河滩出露,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河岸地区的沙粒随着运动,在山地的东北方向,受到地形阻挡,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其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力堆积作用,故选B。 4.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村之间,其运动方向大体与河流流向平行,是由于风向为东北风,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自东北向西南运动,受河流及两侧地形影响,在两村中间穿过,对村庄影响小,A对。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位于山地迎风侧,B错。该地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多,植物根系不发达,C错。沙丘碎石不具有固沙作用,D错。故选A。 5.由图可知,该处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故选择B。 6.由图中经纬度判断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 7.由材料可知,多佛白崖是由石灰岩组成的,石灰岩是古代珊瑚生物沉积而形成的,而悬崖的形成与外力侵蚀作用有关,该地位于英吉利海峡附近,是海浪侵蚀形成的,故选B。 8.发生局部崩塌的原因主要与该地区的坡度、岩石温度的冷热变化、岩石物理性质等因素有关。因为该地处于陡崖坡度大,在干旱期地表易形成裂缝,雨水流入干旱期裂开的石缝,在遇严寒天气中结冰膨胀,导致这块巨石逐渐松动,最终与悬崖脱离。故选C。 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貌形成于河流阶地,且区域泉水多、沟壑纵横,故可推断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选B。 10.潜蚀发生于阶地形成之后;气候变干后河床裸露,阶地呈现;阶地源于流水沉积作用,说明曾经区域地壳下沉,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形成,据此选D。 11.读图,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属于岩浆岩,A错。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形成的是断块山,B对。图示P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D错。根据图示指向标,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C错。故选B。 12.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C对,AD错。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B错。故选C。 13.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到上部形成的侵入岩,经过地壳向上运动,出露地表,在地表形成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上覆页岩被破坏,形成现在的景观,故本题选D。 14.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褶皱构造是地壳中最广泛的构造形式之一,通常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凹陷的向斜形成谷地。据图可知:云山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为背斜,乙处的岩层也是向上拱起的,因此两处地质构造类型相同,故本题选B。 15.由材料可知,在海拔较低处有很多碎石,是温暖时期由于冰川下滑过程中,携带的碎石沉积作用形成的,而冰雪面上的裂缝属于冰川下滑在冰雪面上滑动刨蚀形成的。故选C。 16.由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可知,①→②为石灰岩→页岩,反映当地的地质环境是从深海过渡到浅海,为海退;③→④为砂砾岩→砂岩,反映当地的地质环境是从浅海过渡到深海,是海进,A正确。 17.图中甲是褶皱、乙是断层、丙是侵入岩,从图中看,整个褶皱都出现了断层,说明先褶皱后断层;图中侵入岩也出了断层,说明先有侵入岩后断层;图中侵入覆盖了褶皱,说明先褶皱后侵入,正确的排列是褶皱、侵入、断层,B正确。 如果你觉得“ 木子地理园 ”的内容不错,请推荐给你身边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