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在战争控制中的思维流程篇》中孙子明确阐述战争的目的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个“利”是指的国家最高利益,也是“慎战”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也就是说,不管你情绪如何,兴趣如何,脾气如何,都不是决定战争的依据。决定战争的依据只有一个:国家最高利益。
(三)准则——“三非” 孙武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确定了三条准则,一是无利可图的战争不要发动;二是没有绝对获胜把握不要轻易用兵;三是不到危迫之时不要轻易开战。即“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这“三非”明确地说明,战争的启动:上为利动,中为得用,下为危战。把主动与被动决策战争控制在三条准则上,形成了定量标准,这也是战前战略思维转换为战争实施的分界线。 (四)基础条件——“有以待” “慎战”起于“慎”而终于“战”,而战争的基础条件是“力”。这个“力”是国家实力、军队战斗力、统帅驾驭战争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力是决定能否取胜的根本。因此,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地篇》)孙武讲的“有以待”,一是具备能战之力,二是随时准备应战。只有做到“有以待”才能给敌对方以强大的威慑力,才能给予决策战争的人以是否启动战争的先决条件。 可见,“慎战”是筹划战争的战略思维过程,也是战争控制的组织过程,其理念、目的、准则、基础条件,互为作用,既对内,又对敌,形成战争发起前的第一个“黑箱”控制程序。 二、不战 针对如何把战争的破坏力和消耗降到最低,将战争获利提升到最大,孙武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的战争控制理念。& |
|